Tuesday, May 4, 2010

中化誕生時代背景(二)

劉靜山與四維堂


這是1930年的砂香街中化中學四維堂。全校師生歡慶18周年校慶。


87年前建成的中華學校 四維堂,至今依然屹立於麻坡砂香街。

不過學校屋頂已翻新,出現不同面貌


初期,中 華學校是在今天麻坡 砂香街中化一小校地一間馬來浮腳屋開課。第一年學生只有28人。幾年後,學生人數劇增。先賢劉靜山等又四處奔走,籌募資金,為中華學校展開籌建新校舍運 動。最後一座命名為《四維堂》富麗堂皇的中華學校新校舍於1923年在砂香街落成,成為麻坡人的驕傲。

對於啟智書報社大力協助興建麻坡中華學校這段歷史,中化 中學前校長陳人浩在他撰寫的中化校史中有生動的記載。

他寫道:1920年,兩校之學生與日俱增。僑賢咸以為欲定百年樹人之大計,莫若建 校。..........啟智書報社及曾江水先生各贈校地一部份。劉靜山先生任勞任怨,高呼將伯。僑領慷慨解囊者,首推劉築候(5千元),次為鄭文炳、黃 蔚廷、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張順蘭等(各4千元)。

麻坡名記者李冰人也在中化校史一文中寫道:老僑領劉靜山則任奔走呼 號之勞。雙層樓新舍(今中化一小四維堂)落成後,輪奐壯麗,擁有禮堂一間及教室20,新稱為當時星馬華人學府傑構之一。

(圖片:曾江水贈校地一段,興建砂香街中化四維堂。)

陳人浩校長在校史中提到的 慷慨解囊僑領,大多數是當年啟智書報社的領導人。

麻坡啟智書報社的創始人是劉靜山、張順蘭、蔡廷瑞、林照英、劉築侯、劉應鏑、鄭文 炳、張蘭芳、顏經文等人。創社兩年後,這批人也成為中 華學校(中化前身)的創始人,出任戰前中化的董事長和董事。他們關心民族命運、熱愛華族文化和母語母文,出資興學毫不吝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今日的 中化 打下根基。

捨己為群 利他主義

啟智書報社領導人劉靜山對麻坡華教和中化的功績,戰前《南洋名人集傳》一書中有頗詳細的記載。書中寫道:

“諸 志士(孫中山同盟會成員)相繼到麻演說,闡明革命救國方略,人心益感憤。君(劉靜山)以民氣之可用,乘鄧慕韓到,遂倡組同盟會,並舉為會長。”

“君 處麻坡凡三十年,深以僑人風氣閉塞為憂,於是自民國前四、五年,則與同志,剙(創)有啟智書報社。”

“君又創華商學堂,後改組中華學校, 以國語教授,而畛域不分。”

“迨民國八年,思女子教育,與男校並重,爰增設化南女校。至建築校舍,亦乘某俱樂部紀念日,觸機鼓動,為善有 術。”

這段文字記載了20世紀初,麻坡華族先賢先知先覺,很早就為麻華社制定百年樹人大計。他們很有遠見,又有為民族、為華社犧牲付出的 崇高精神。所以說,中化是在利他主義和捨己為群的思潮興起之時代誕生,是這股思潮的產物。

中化是先賢推動華社公益事業的結晶品。他們的努 力,為中化奠下基礎,讓中化走過光輝一世紀,英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先賢的事跡和精神不應被遺忘,應加以發揚光大。但願中化在21世紀裡,再走過另一個光 輝的一世紀。


先賢劉靜山是早年麻同盟會和啟智書報社領導人,同時也是麻中華學校創校和建設發展的功臣。


***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 (1923)
──啟智書報社73周年紀念刊
──老校友陳慶昌口述
── 佛山市圖書館網頁
──安煥然:《東甲黃守仁》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 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Monday, May 3, 2010

中化誕生時代背景(一)

民族自強意識高漲


戰前麻坡中華學校的畢業證書上印有孫中山的肖像和青天白日國旗。


麻坡中化中學是在上世紀初,民族自強意識高漲的大時代背景下誕生 。

孫中山當年到新馬一帶活動,鼓吹民主革命,麻坡華社先賢深受影響,創立麻坡同盟會。先賢除了宣揚三民主義,同時為了民族的復興,重視興學辦教育。因此,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春雷,催化了麻坡新式華文學校──麻坡中華學校的誕生。

麻坡同盟會的創立

1905年,孫中山風塵僕僕,從法國抵達新加坡,成功地在晚晴園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他再接再厲,先後到檳城和吉隆坡成立同盟會。當時新加坡的李竹痴大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協助他到南洋各地組織同盟會。

於是李竹痴於1906年來到麻坡,發表演說,宣揚民主思想,激發麻坡華社關心民族和國家命運,為麻坡華社精英成立同盟會麻坡分會打下基礎。過後,汪精衛等孫中山的支持者也先後到麻坡演說,宣揚孫中山的振興民族救國方略。同盟會其他要員黃興和胡漢民也到麻坡。

這批具有先進自由民主思想的志士先後到麻演說,把先進思想帶至麻坡。麻坡華社反應強烈,民情激動。麻坡華社精英份子,如劉靜山、鄭文炳、林照英等深受影響,受到啟發。新的思想提升了麻華社精英份子的民族自強意識,加強了興學推廣教育的意願。

1908年,孫中山派得力助手鄧慕韓到麻坡。鄧慕韓留學日本,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當年他與孫中山和胡漢民三人一起到新加坡,展開組織南洋同盟會。

鄧慕韓的到訪,激勵麻坡先賢劉靜山。他認為時機已成熟,於是在1908年正式創立同盟會麻坡分會。劉靜山獲選為麻同盟會會長,麻坡華社精英鄭文炳、張順蘭、蔡廷瑞、林照英、劉築侯、劉應鏑、張蘭芳、顏經文等人先後加入同盟會。

同盟會宣揚新思想,鼓吹利他主義,捨己為群,平等和自由之觀念。平等主義和愛國主義衝擊麻坡華社,改變了舊傳統和觀念。當年,這股新思潮改變華社的面貌,推動和影響麻坡華社的文教活動。


啟智書報社與中化

當年,孫中山鼓勵同盟會同志組織書報社,作為同盟會外圍組織,在書報社內擺放啟發民智書籍、報刊和革命宣傳品。

劉靜山依照這個指示,於1910年創立了麻坡啟智書報社,以宣揚民主自由思想,啟迪民智。

(圖片說明:早年麻華社先賢在當今三馬路源美茶室樓上運籌帷幄,推動華教的發展。當年這裡是啟智書報社會所,早期麻華社精英集會的場所。)

中化老校友,83歲的陳慶昌受訪時說,啟智書報社實際上就是國民黨的外圍組織。早年他參加啟智書報社時,會所裡還掛着《三民主義青年團》牌子。

陳慶昌說,啟智書報 社是應時代潮流而成立,早年是設在現今三馬路的源美茶室,其成立宗旨是激起青年奮起救國,團結有志之士,服務社會人群。

(圖片:麻坡書法家、中化老校友陳慶昌(左)回憶啟智書報社早年的活動。)

啟智書報社提倡新教育運動,成立兩年後,進一步推動在麻坡設立新式的華文學校。書報社領導人劉靜山等人與當時麻坡最高華人商會團體,「甘密胡椒公局」領導人共同努力,促使麻坡中華學校於1912年宣告誕生。

(上)


***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 (1923)
──啟智書報社73周年紀念刊
──老校友陳慶昌口述
──佛山市圖書館網頁
──安煥然:《東甲黃守仁》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 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Sunday, May 2, 2010

麻坡三間私塾

中化中學前身

上世紀初,這裡(當今麻坡二馬路)可說是中化的發源地。百年前,這裡有兩家毗鄰的方言私塾,書聲琅琅。今天二馬路的新明印務館是當年的潮州學堂,隔鄰的大眾銀行是當年的泉廈私塾。


麻坡中化中學誕生於辛亥革命之後第二年。這間百年老校從早年的方言私塾,演變成中華學堂(1912年),後易名為中華學校,再擴展成為中華學校和化南女校兩校(1918年)。戰後兩校合併(1945年10月),在陳人浩校長的建議下,定名為今天的中化中學。

百年來,中化走過風風雨雨的漫長道路,為麻坡、華社和國家培育出不少人才。際此百年大慶將屆,讓我們追溯中化中學的足跡,回顧中化中學先賢的辦學和民族自強精神,以及中化對華社和國家作出的貢獻。

麻二馬路書聲琅琅

麻坡市區在上個世紀初期,就有由潮幫和閩幫開設的三間私塾:潮人私塾、泉廈私塾和永春私塾。這三間私塾便是當今中化中學的前身。

潮州人的私塾開設於當今麻坡二馬路新明印務館處。該處的對面就是以前麻坡舊熟食巴剎和麻坡中華基督教堂。這間建於1917年的教堂至今猶在,中化創始人之一的先賢鄭文炳歷任麻中華基督教會長老。

已故陳人浩校長在1951年撰寫的中化校史中寫道,這所潮州學堂是由教會傳道士黃若時和廖天益牧師主持。可見教會當年在推廣華教,有一定的貢獻。

在潮人學堂隔鄰,是一家由閩人開設的私塾──泉廈私塾。當年的麻坡二馬路,兩家私塾隔鄰相毗,書聲琅琅。這顯示,百年前麻坡華族的先輩們一面〞胼手胝足,柴車藍褸〞,開山闢林,艱辛創業,一面熱愛母語母文,開辦私塾,薰陶教化後輩。

根據記載,泉夏私塾是設在麻坡先賢張開川的前住宅原址,即今天二馬路大眾銀行。私塾對面是廟堂《保安殿》,今天的麻坡福建會館。在日軍佔領麻坡,展開大檢證時,這一帶是重點目標。

張開川的父親張順蘭是中化創始人之一,也是早年中華學校的董事部總理,即董事長。張開川是中化第二屆高小畢業生,後來經商致富,熱心公益,也成為中化的董事會常務委員。

麻華教肇始──各會館私塾

陳人浩校長在校史中進一步談及泉廈私塾。他說,當時這間私塾是設在麻坡《華商局》樓上。老師是鄧吉生等。

華商局是當今麻坡中華總商會的前身。更早期,華商局原名是《甘密胡椒公局》。這個麻坡華社的最高社團與中化的誕生與發展,關係密切。這反映百年前,麻坡的華族商人與社會精英重視子女教育。

在海墘街,麻坡永春會館當時也開辦永春幫私塾,教師是鄭親秀(清繡)和顏逢梯。

麻坡永春會館成立於1894年,初期是為了聯絡同鄉感情,為從中國南來的同鄉安排工作。接著,會館為讓同鄉子女有求學的機會,便開辦學堂──私塾。

麻坡諸會館開設的私塾可說是麻坡華校之肇始。

根據陳人浩校長60年前寫的校史,麻坡各幫華社領袖在清朝光緒末年,為教育子女,就已開設私塾和學堂。當時老師在私塾裡教學生讀四書和三字經,使用幼學瓊林及商務出版之教科書。

麻坡海墘街永 春會館。百年前,永春會館開辦的永春私塾,讓永春子弟有機會受教育。


位於二馬路的麻坡福建會館。

建於1917年的麻坡中華基督教堂。中化創辦人之一的鄭文炳先賢當年是麻坡中華基督教會長老。



早年麻坡郊區私塾

當年不只是麻坡市區內設有方言私塾和學堂,麻縣鄉區各地也有私塾的設立。在新式的中華學校創辦後,麻坡各地還繼續開辦私塾。在那個年代,交通不便,麻坡郊區的學生想到麻坡市內唸書並不容易,只有留在當地唸私塾。

現年91歲的林梓材校長是中化中學戰前初中第8屆畢業生(1938年6月)。這位老校長回憶道,他家在麻坡巴力苦麻,當年從他家要到麻坡市區是靠雙腳走路,幸運的話,才有機會坐牛車下麻坡。因此,他是先在巴力苦麻唸私塾,後來才於1935年進入中華中學唸初中一年級。

林梓材校長(左)回憶道,小時他在巴力苦麻的私塾老師是林聖經。私塾老師教他唸《三字經》和《大學》,並一定要學生熟背這些古書,當時約有20多名學生在這家私塾唸書。

他說,當年學生要入私塾唸書,家長每年必須認捐,他與妹妹一起進私塾,他的父親被要求認捐80元,後來要他增至100元。過後,巴力苦麻才出現西式的新學校,今天巴力苦麻育英華小的前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現任校長徐冠林的祖父徐宗椿在那個年代是麻坡地區的私塾先生。現年84歲的中化中學前校長徐其禮(右)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小時候就是唸私塾,因為他的父親徐宗椿是私塾老師,他就跟隨父親在私塾唸書。後來,他才到中國集美學校唸高小。

徐冠林的祖父徐宗椿早年家住麻坡武吉巴西,後來搬到東甲,並在東甲開辦私塾。

徐其禮校長回憶道,私塾教授的課程有《三字經》、《大學》、《中庸》,還有《左傳》、《莊子》等。父親開辦的私塾還收來自偏遠鄉區的寄宿生。當年住在東甲郊外偏遠鄉區的華人,為了讓子女有機會受教育,省吃儉用,把子女送到東甲入學,成為徐宗椿私塾的寄宿生。

根據鄭良樹博士的研究,早年麻坡市郊地區4間私塾如下:

巴力苦麻私塾,1920年創立,學生約30人,後來成為巴力苦麻育英學校。

麻坡土油棧(Jalan Ismail)私塾,1935年創立,學生約20人,後來成為醒華學校。

巴力峇九(Parit Bakar)私塾,1938年前創立,學生約30—40人。

巴口(Bukit Bakri)私塾,30年代創立,學生只有幾個人。



*** 資料來源:

徐其禮校長、林梓材校長、黃耀傳校友口述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麻坡永春會館90周年紀念刊

《柔佛新山華文史料滙編》
麻坡中化中學網頁
南方學院網頁

鄭良樹:《柔佛州的華文教育》、《麻坡與新山──柔佛州雙城記》

Saturday, May 1, 2010

50年前中化師資陣容

記得他們嗎?請找尋你的老師

50多位中化老師大合照。這是半世紀前徐其禮校長時代的照片。
請點擊放大照片觀看,讓時光倒流。



母校中化中學創辦於1912年,後年就是母校的百年慶典。為迎接中化的百年大典,中化第六屆高中畢業同學部落格開始出《中化足印》系列。

希望通《中化足印》系列,引起各地中化校友的興趣,共同挖掘母校的史料,建立更完整的校史。

希望通過中化母校史料的挖掘,能夠更好反映麻坡華社熱心辦學的精神,民族自強的精神,母校走過的風風雨雨路程,以及母校百年樹人,培養出的人材等等,激勵新的一代。

《中化足印》系列第一則是《找尋你的老師》。希望照片中的老師會引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

這張51年前的照片是1959年中化中學全體老師的大合照。照片中有教授學者、作家、藝術家、音樂家、書法家等。你記得和認出多少位照片中的老師呢?

請在部落格下方的評論欄(Comment)寫下你認出的老師名字,按秩序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從左至右列出老師的名字。同時你還可以一步寫下你對老師的懷念和你所知道的老師事跡。

同時歡迎傳來你個人珍藏的有關中化的照片,以便選用在部落格上,與各地校友分享。

中化中學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師資陣容強大,是眾多華文中學的佼佼者。這是因為在戰前,麻坡的先輩十分關心子女教育,家境富裕者會把子女送到中國讀書。他們大學畢業後,有的留在中國,有些回來麻坡中化執教,同時還把中國籍的朋友同學,帶到麻坡來教書。

當時,中化中學的教師當中,有教授、作家、圖家、書法家、詩詞大師、聲樂家等,校內的活動很多。文藝活動蔚為興盛,文學、音樂、書法、美術等都有不俗的表現。因此,麻坡有〞文化城〞的雅號。

這是1951年陳人浩校長時代一張中化教職員全家福照片。不少人己作古。還記得他們嗎?


中化高中第三屆第一和第二班畢業照。你認識多少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