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傑出校友張開川

麻坡同盟會領袖
柔佛華僑總會會長


戰前柔佛州華人領袖張開川。


張開川、鄭文炳、顏逈華、林彬卿、李天賜等十多位中化董事部領導人於1947年3月17 日安息於亞依淡公墓。當天有上萬人參與送殯,包括中化中小學師生。(顏其仁老師拍攝)


張開川是
戰前中華學校培養出來一位不平凡校友,他成為戰前麻坡華社領袖,也是柔佛州華社的領導人。

他是柔佛州華僑總會以及柔佛州華僑籌賑會創始人兼領導人張開川。許雲樵在《新馬華人抗日史料》書中記載,張開川是柔佛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第一屆正主席,黃樹芬任籌賑會財政。

第二屆高小畢業生

在麻坡,張開川是麻坡中華公會等多個華團領袖,以及麻坡中華化南兩校董事會領導人。他積極領導麻坡和柔佛華社的抗日救亡運動,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非除之而不快,更要把他夷門滅族。

張開川,字濟南,1900年出生於麻坡,祖籍福建同安。他是麻坡中華學校創始人之一張順蘭(右圖)的長子。小時候,張開川就讀麻坡中華學校,是1916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過後轉入英校,學貫中西。他重視母語母文,勤於學習,對中文有深入研究。

年輕候,張開川深受父親張順蘭所影響。張順蘭與劉靜山是麻坡同盟會的創始人佩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大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父親的影響下,張開川建立起關心民族興亡,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思想。

英校畢業,踏入社會後,開川加入麻坡同盟會,協助同盟會領導劉靜山策劃組織,推展同盟會的活動劉靜山逝世後,張開川接過重任,領導麻坡同盟會,成為麻坡僑領,服務社會,夙著聲名。

一流僑領 重視興學

年輕時,張開川就表現出眾。《南洋名人集傳》總編輯林博愛對他有這樣的描述:張開川動思禮,行思義。長能文,性磊 落,有膽肝,弱冠之年,已有一坡領袖稱。

1947年,羅秉中在《追悼麻坡殉難諸公》一文中對張開川有這樣描述:先生心田寬厚,負抱不凡,確為柔佛僑領中之第一流人物。他對社會公益,異常熱心領導之外,並好學問,重然諾,向上心極強,作事認真負責,秋毫不苟。在柔佛著名僑領中,對國語(華文)有強烈之研究,而確能習說不倦,親倡力行者,當時惟黃樹芬與張開川先生始足受稱道焉。

張開川十分重視教育。據戰前《南洋名人集傳》的記載,張開川認為,教育為國家民族富強之基礎。他說,中國在當年才來強調教育,已屬過遲,不過應該設法補牢亡羊,更加努力辦教育。他除了力助中華化南二校外,另在武吉巴西,創辦育人學校。

由於他大力支助武吉巴西育人學校,麻坡中華和化南兩校,他被推舉為育人學校總理和麻坡中華化南兩校常務董事。此外,他對國內外其他地區的教育事業,也常慷慨獻捐。當年他在武吉巴西一帶經營磚窰、板廊和種植業。

以身許國 生死度外

日本侵佔馬來亞後,由於他是戰前華社抗日救亡運動急先鋒,逃不了日本人的魔掌。李冰人寫道:日軍侵馬,風聲鶴唳,有人問張開川: 「君領導柔華抗日工作,矢志不懈,敵已嫉甚恨甚。今風聲日緊,淪陷堪虞,盍作離馬之計?」張開川答道:「此身許國,早置生死度外。況嚴慈垂志,妻孥累人,高飛遠走,心焉何忍?不若留策良圖,倘不幸為敵所擄,亦唯一死報國耳!」

1942228日,張開川與麻坡籌賑會7名常委在日本人設立的治安委員會所在處漳泉公會內被扣留,張開川是日本人點名緝拿的首號人物。36日,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時,張開川的夫人陳瓊琳、6名年幼兒女和女佣也遭日軍拘捕。他一家九口分別於37日和17日,在巴力峇九山和峇株新加蘭,慘遭日本人殺害。

1947年3月17 日,數千名遭日軍殺害的柔佛州華人安息於亞依淡公墓。當天有110多個華團派代表出席公葬禮和祭拜忠魂。

張開川的同志,柔華籌賑會領袖黃樹芬1947年寫道:麻坡居柔佛中,開發頗先,為吾僑人物所萃。當抗戰籌賑之秋,稱模範區,以故受寇禍為酷,其最著者,僑領多輩,戮及妻孥,孑遺者寡,此誅世上罕見可哀可恨之慘毒也。

遺愛麻坡 後輩興學

中化中學前校長王秀南寫道:然而,麻坡殉難諸僑領所遺愛於麻坡社會的,倒是對華文教育之貢獻!當日寇投降,本坡後起諸僑領,即以統籌統辦方式,就先賢所遺下的中華學校和化南學校,合併為中化中小學.......並為國家教育而努力,處處有着優越的表現!

張開川關心民族命運,熱心公益與教育,應為後輩中化校友的楷模,其精神應加以發揚。


張開川早年的住宅,近百年歷史的麻坡武吉巴西《恆順栈園》,迄今保存良好。

這座豪宅興建於1917年,顯示當年麻坡華人的經濟勢力。


***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 1941
──羅秉中:《追悼麻坡殉難諸公》,1947
──《麻坡華僑義烈史》,1947
──王秀南:《南國筆耕》
──許雲樵:《新馬華人抗日史料》

──嘉庚:《南僑回憶錄1946

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麻坡《四維堂》87年滄桑

抗日救亡、大檢證、保華教



《四維堂》匾額高掛中化一小大門上。這是陳人浩校長的墨寶。



10冃3日,張集強在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版發表了《麻坡中化四維堂》一文,對麻坡這楝歷史悠久華校建築物之命運,表示關切。

《四維堂》經歷87年滄桑,見證了我國華社和華教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遭遇。對關心麻坡《四維堂》的朋友,在此,我想補充一些資料。

小學時期,我就在《四維堂》上課。不久前,為了編中化校史,我舊地重遊,回到《四維堂》。只見禮堂牆上高掛當年創校的18位先賢肖像和中化校訓《禮、義、廉、恥》四個字。80多年前為紀念先賢建校的碑文仍然鑲嵌在面向砂香街的外牆上。

七‧七抗日紀念會

《四維堂》於1923年建成後,麻坡人引以為榮,麻坡中華中學欣欣向榮。這座學校大樓象徵着麻坡華社關心子女教育,熱愛華教,熱心辦學的精神。麻坡華人於1910年開始大事種植橡膠,經濟勢力日強,美輪美奐的《四維堂》也顯示當時麻坡華人的經濟勢力。

與此同時,董事部積極努力,聘請了出身中國著名大學的人才,前來麻坡中華中學長校,如北京大學的方之楝,金陵大學的李適生教授和南開大學的林祖培等。當時,外地的學生也被吸引到麻坡中華中學就讀。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新、馬地區掀起汹湧澎湃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中學學生上街賣花,籌賑抗日,《四維堂》也扮演一個顯著角色。

當時學校董事是麻坡籌賑會領導人,校內有教師抗敵後援會和麻坡學生抗敵後援會半秘密組織。為紀念七‧七抗日紀念日,學生在校內製作紙花,一袋袋置放在《四維堂》的課室內。

七‧七抗日紀念會在《四維堂》的禮堂舉行時,學生發表激昂的抗日演說。紀念會結束後,學生從學校出發,沿街賣花勸捐,響應陳嘉庚領導之南僑總會的募捐抗日號召。

學校操場大檢證

1941年年底,日軍從東海岸吉蘭丹州登陸後,中華中學的《四維堂》一度充當難民收容所。當時英殖民地當局以為日軍計劃攻打東海岸的豐盛港,下令豐盛港居民疏散到麻坡避難。那時,英國人認為位於西海岸的麻坡最安全。於是砂香街的《四維堂》和峇吉里路的化南學校成為難民收容所。

麻坡籌賑會為難民供應膳食,並派人攜帶茶餅到中華和化南學校慰問難民,並輪值招待。誰料到,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佔了麻坡,《四維堂》變成日本人大肅清麻坡抗日份子的大檢證場地。

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拘押大批市民的場地,《四維堂》旁的學校操場。

1942年3月6日早上,日軍在麻坡市內舉行勝利大遊行。接着,日軍在市內街上四處抓人,不論男女老幼,全被押到《四維堂》旁的學校操場。幾千市民被集中扣押在學校操場,從早上10時至下午3時,在烈日下受檢證,由暗牌辨認反日〞壞人〞。不幸被檢舉的人被押往丹戎日本憲兵部拘留,隔天再被押到麻郊區巴力峇九豐興山屠殺。

日軍倉庫日文學校

在日軍鐵蹄下,中華中學的《四維堂》變成日軍的倉庫。校內書籍、教具、財物遭摧毀或洗劫一空。這是麻河旁這座華教堡壘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四維堂》旁的《九思樓》改成日本文學校,每天清早學生必須列隊,面向東方,高唱效忠和歌頌日本天皇歌曲。

日本投降後,麻坡華社於1946年6月27日成立《麻屬華僑集體鳴冤委員會》。委員會主席是林雅碩,副主席劉在川,總務王朝聘,幹事劉務漢和余金鑑。鳴冤委員會派余金鑑、李尚賢和劉國七負責巴力峇七山忠骸挖掘工作。他們於1946年8月25日在巴力峇九豐興山掘出遺骸百餘具,分儲7大甕。

1947年3月16日,砂香街中華學校操場舉行公祭殉難僑胞,主祭林照英董事長,陳人浩校長宣讀祭文。各社團代表,中化師生送殯,中華化南兩校輓聯:天留正氣壯山河。

日本於1945年8月投降後,校友立即推動復校。兩個月後,經過浩劫,滿目瘡痍的中華化南學校重新再出發,兩校合併,成為中化中學。

在麻華社的熱心支持下,以及在陳人浩長校下,中化學生劇增,學生成績優越,聲望日升。

但在那個年代,因受到中國國共思想衝突的影響,校內兩派的思想衝突劇烈。在《四維堂》禮堂舉行周會時,不同思想的老師上台演講,互不相讓。親國民黨的教師主張慶祝雙十節,親共的老師大力反對,形容國民黨是〞刮民黨〞,反對紀念雙十節。

反改制保華教大會

到50年代末,華文中學面對改制和變質的強大壓力,《四維堂》成為反改制、保獨中的場地,見證了麻坡華社熱心保華教的決心。

1961年7月2 日,中化中小學董事會假中化第一小學《四維堂》召開贊助人學生家長大會,討論中化中學應否接受改制,變成國民中學。

這是中化中學歷史上一個關鍵性時刻。當天有500多人出席大會。大會由余金鑑主持,董事會的楊祈敬和劉在川,以及南洋大學中化校友代表李祥粦在會上發表激昂演講,表達麻坡人希望保存完整的華文中學教育的意願。

經過四小時熱烈討論後,全體到會者一致舉手通過,中化中學不接受改制為國民中學。《四維堂》的歷史性大會決定了中化中學的命運,同時也顯示麻坡華社準備面對逆境,捍衛華教的精神。

時過境遷,如今《四維堂〉成為中化第一小學的校舍。然而中化一小的發展欠理想,學生人數曾出現令人擔心的下降趨勢。《四維堂》失去昔日光輝,地位式微,前景不明朗。中化中學則在1953年後有自己的校舍,如今在丹戎仲尼路繼續發展。

張集強在《麻坡中化四維堂》一文中提出了保存麻坡華社人文歷史的問題。的確,在求發展的同時,應兼顧到不讓先賢之事跡足印完全消失,應想出一些辦法,留下一些痕跡,讓後人不忘前輩的奮斗經歷和精神。如果讓象徵早年麻坡華社精神的《四維堂》煙消雲散,不留痕跡,真是太可惜。


「禮義廉恥」是中化中學的校訓。《四維堂》的禮堂懸掛着這四個字。

Monday, December 6, 2010

戰後中化復興功臣

南益經理龔鑄山


熱心推動復興中化中小學和興建中化丹戎校園,龔鑄山獲得〞 中化中學之父〞美譽。

日本投降後,中化中小學迅速復辦,快速復興。華社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又讓中化步上欣欣向榮的道路。

當年麻坡南益樹膠公司總經理龔鑄山對中化的復興作出巨大貢獻。近20年,他不遺餘力推動中化的發展建設,尤其是興建麻坡丹戎中化中學校舍以及加強中化師資陣容。五十年代,中化中學取得輝煌的成績中化中學董事長龔鑄山功不可沒,因此有人稱他為〞中化中學之父〞。

麻南益主管 業績卓著

龔鑄山1909年出生於中國,原籍福建泉州晋江,小時居住廈門鼓浪嶼中學畢業後,龔鑄山與堂叔龔延齡(過後任南洋商報總經理)南來新加坡。他曾經到柔佛州麻坡巴冬當小學教師,是巴冬華小的體育教師。

不久,龔鑄山加入李光前的南益樹膠有限公司期,麻坡南益分公司任財政,李天賜是麻坡南益經理。一年後,他與李光前兄長李玉麟次女結婚。

李天賜於1939年離開南益,另創麻坡保興樹膠公司,龔鑄山從財政擢升為經理。《閩人創業史》在介紹龔鑄山一文中寫道:先生獨當柔佛州第二大城市麻坡海峽南益樹膠企業經理,等于封疆大吏,每年經營以億萬元計,而鞠躬效忠南益有限公司。先生在南益大企業機構服務30多年,卓著獨當一面之大功。

繼承先人辦學精神

日治時期,李天賜、鄭文炳、張開川等中化領導人不幸遭日本人殺害。日本投降後,龔鑄山繼承先人的辦學和發展華教的精神,積極投身復辦中化中學的時代任務,與陳人浩等人攜手合作,復辦中化,復興中化。

日本人佔領麻坡時,中華和化南兩校遭受嚴重破坏。龔鑄山帶著悲憤的心情,推動兩校的復辦,讓麻坡華教重新再出發。復辦和復興必須要有資金,在龔鑄山的倡議下,麻坡再實施樹膠學校捐,而龔鑄山管理的麻坡南益挑起重任,承擔最大部份的樹膠學校捐。

中化復辦後麻坡中華公會1947負起中化董事會職務的重任。當時陳時試是中華公會主席,龔鑄山是中華公會財政。1950年,中化中小學董事會正式成立,龔鑄山進入董事會,與陳時試攜手同心,推動麻坡華教的發展。

1950,中化中學董事會決定興建丹戎中化中學校舍。學校籌得百萬元鉅款,購買了仲尼路一段15英畝的地皮,準備興建一間設備完善的新校舍。

龔鑄山全心全意投入丹戎新校舍的興建,與康生財攜手合作,經常親自到丹戎學校工地,監督學校建設工程。他特別重視擴展中化的理科教育設備,對中化中學生物室和化學室的設計一絲不苟,十分講究。兩間科學實驗室門上的花紋圖案都以龔鑄山提出的構思和建議而設計。丹戎中化校舍和龔鑄山位於仲尼路中化中學附近的住宅,同一時期興建。中化生物室門上的圖案與他家門窗上的圖案同出一轍,都有華文〞萬字〞的圖案,都是龔鑄山的主意。

中化中學丹戎新 校舍終於在1953年建竣,有32間教室,還有物理室、化學室、生物室、美術室、音樂室、圖書館和辦公廳等,是繼《四維堂》之後,一間令麻坡坡人引以為榮的學校建築物。

有人認為,龔鑄山、林振水和康生財是當年興建丹戎中化中學校舍的三位大功臣。龔鑄山是董事長,林振水是建校委員會主席,康生財是麻坡名建築商。三人的合作和精心規劃,為麻坡留下一間校園優美,學習環境優良的學校。

丹戎中化中學新校園動工時,董事、教師和學生到工地參與工作。


中化檔案文件記載,1953年,教師帶領學生到丹戎新校工地義務勞動。

文件記載,方子珊老師帶領39名五小學生,林金針老師帶領29名中三學生下午四時到工地勞動等。


除硬體建設外,龔鑄山十分重視中化中學的軟體建設,重視師資。1954年,當嚴元章博士準備離職時,龔鑄山數度親臨嚴元章宿舍,進行挽留。他知道,要辦好學校,良好的師資極為重要。因此他費盡心思,為中化中學物色教育專才教師和校長。當時,不少傑出的文化人獲聘至麻坡中化,讓中化培養了不少專才,讓麻坡在當年繼續保持文化城美譽。

興建啟智會堂

除了建設中化,龔鑄山的興學辦教精神,還體現在50年代初,他熱誠地投入興建麻坡啟智會堂和發展啟智民眾夜校。

由於日治時期的戰亂等因素,造成麻坡有不少青少年失學或成為超齡生,麻華社於1946年創辦《啟智民眾夜學》。這間夜學義務教導有心向學的失學青少年,同時讓英校生有機會在夜間接受華文教育。

啟智夜學成立董事會,龔鑄山負起董事長重任。他與王昌益校長、陳潤昌校長攜手同心,共同努力,讓啟智夜學蒸蒸日上,學生數劇增。1950年,啟智夜學學生人數突破千人,成為全馬的最大夜學。



龔鑄山、林振水和康生財是興建中化中學丹戎校舍的三大功臣,同時也是興建啟智會堂的功臣。



50年代初,啟智夜學學生突破千人,為當時全馬最大夜學。


原有的麻坡三馬路南亭音樂社的教室不夠用,於是龔鑄山與林振水、黃文華等熱心華教人士便策劃興建五馬路的啟智會堂。啟智會堂於
1950年動工,由康生財承建,1952年建成。龔鑄山、 林振水和康生財成為興建啟智會堂的三大功臣。他們同時也是興建丹戎中化中學的三大功臣。他們不只是出力,同時還慷慨解囊,功勞巨大。

其他主要出資捐助興建啟智會堂的機構都與龔鑄山涉及的膠業有關,即麻坡華人膠商公會,麻坡南益、春源有限公司、利豐港華僑樹膠公會等。

中化三小與益民華小

另一方面,為了讓鄉地區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龔鑄山又花費不少心思和時間,建設巴西路南益益民小學。

完成這三項擴展麻坡華教事業後,50年代中,中化中小學董事長龔鑄山又投入創辦中化三小和建設中化三小校舍的工作。當時,在華社推動的《火炬運動》的影響下,報名於1958年就讀中化小學的學童人數超過千人。為使適齡兒童有書可讀,龔鑄山於19572月主持麻坡中化中小學建校委員會會議,決定購買阿都拉曼路13英畝地,興建中化第三小學。龔鑄山先後與陳潤昌校長和許明義校長配合,使中化三小茁壯成長。

二戰後20年,龔鑄山為麻坡的華教奔波努力,也為我國華教的前景憂心忡忡。眼見戰後國內形勢的演變,華小可能變質成為英校,他與柔佛州一批關心華教的人士,發起創立柔佛州董教聯合會。19496月,他與陳人浩校長參加了柔佛董教聯合會成立大會。

然而在19648月,當他在公司樓上辦公室專心辦事時,樓下守閽人的長槍走火,子彈射穿樓板,擊中在樓上辦公的龔鑄山。子彈從臀部穿入,深入腹部體內,龔鑄山被送往新山醫院急救當時他還以超人的體力,安慰夫人與兄弟親友,談笑自若,自信不到有生危險。

不幸,龔鑄山不久後不治逝世,享年55歲。噩耗傳出,新馬華社人士震驚。出殯時,執紼者人數眾多,中化中學師生列隊,送這位〞中化中學之父〞最後一程。

龔鑄山的事跡顯示,在那個年代,麻坡華社領袖熱心公益,重視興學辦教育

資料來源:

──《馬來西亞福建人興學辦教史料集》,1993,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出

──《啟智七十三》,1984,麻坡啟智書報社出版

──龔萬清回憶先父生平

──《麻坡華僑義烈史》,1947,麻坡中華公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