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6, 2010

傑出校友劉貝錦

生不逢時 冤死獄中


戰前中化傑出校友劉貝錦早年英姿煥發,有遠大的理想。


介紹戰前校友劉貝錦一文張貼後,獲得中國研究南僑機工歷史的學者與作家傳來劉貝錦在中國的詳盡資料。讀了這些珍貴史料,驚悉戰前這位中化傑出校友生不逢時,冤死獄中,於1958年結束悲壯的一生。

被囚獄中無法回馬

1939年,劉貝錦滿腔熱忱,響應陳嘉庚的號召,在中國危急存亡的時刻,拋家棄子,踏上征途。當時他37歲,有兩兒兩女,長子劉幼才11歲,幼女劉惠貞5歲。妻子苦苦哀求他別離家,他不為所動。

劉貝錦率領594名南僑機工,並攜帶自家企業的十多輛大卡車北上。在昆明,他被選為華僑先鋒大隊隊長,率領先鋒大隊,以生命和鮮血,確保軍事物資通過滇緬公路,源源運進中國。

但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容不了他,於1947年把他關在昆明獄中。中國在五十年代開展〞三反五反〞,也容不了劉貝錦,把他拋入條件極度惡劣的重慶松山勞改營,結果劉貝錦淒慘地死在獄中一陰暗、潮溼小屋內。

重慶松山勞改營就是早期國民黨關押共產黨人的中美合作所──臭名昭彰的白公館、渣滓洞,五十年代卻被用來關押國民黨特務嫌犯,包括被懷疑裡通外國的前南僑機工。

在此摘錄劉貝錦之子劉國勝(下圖)回憶父親生平事跡的部份內容:

父親劉貝錦,福建永春人,1902年4月23日出生於馬來亞柔佛州麻坡。父親受良好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懂得六國語言,家境不錯。

1939年3月27日,父親義無返顧的踏上了回國抗日的征途,是第三批594名南僑機工的總領隊。

抗戰勝利,父親等待凱旋南洋的通知,但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直言不諱地指責國民黨官員品德敗壞,竟被國民黨當局懷疑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予以逮捕,受到非人的折磨。於是,父親錯過了南返的機會,留在了大陸。

變成〞反革命〞分子

共產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搞〞三反五反〞,一夜之間我父親又變成了國民黨留下來的特務反革命分子。父親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沒有人身言論自由,每天必須准時到公安局化龍橋派出所受訓2小時,然後是掃大街、搬貨物、罰苦役。派出所還規定父親不得隨意走動,必須隨喊隨到。

1956年,父親思念南洋親人。他又不合時宜地向各級領導申請,要求返回南洋,返回有眾多親人的馬來亞柔佛州麻坡。誰曾料想:這一人間正常的親情要求,竟被扣上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嫌疑,父親再次被批斗。本來就一貧如洗的家被清查,所有珍貴的照片被當成罪證沒收、銷毀。

隨着1957年所謂的反右斗爭白日化,父親被當成危害社會的特務反革命分子,再次抓進監獄,關在重慶松山勞改農場,也就是全國出名的活棺材──白公館、渣滓洞──國民黨時期關押共產黨人及民主進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

父親1947年以共產黨的地下分子被關進國民黨的昆明監獄。十年後,又以國民黨特務分子被關進共產黨的重慶監獄。歷史和現實真會給我父親開這麼殘酷的玩笑。

中華民族的不幸

父親關進重慶松山勞改農場一年左右,也就是1959年3月,我不滿13歲,松山勞改農場通知我們: 說父親已死在監獄,讓我們去收屍。我一個人戰戰兢兢地進入到荷槍實彈的松山勞改農場。在監管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一間狹小、黑暗、潮濕的小屋子裡,見父親靜靜地躺在一張小木板上,了無聲息,屍體已經發出陣陣異味。監管人員捂着鼻子讓幾個與父親同樣身份的犯人草草用竹席一裹,抬上一輛貨車,直接拉到了火葬場。

我把父親的骨灰用他遺留的衣服包回家(因買不起骨灰盒),母親裝入了一個普通的土窖壇。既 沒地方安葬,又沒錢存火葬場,只有放在家裡。

父親去 世後,母親為生活所迫,帶着二妹改嫁了,我成為流浪街頭的孤兒。

一個海外擁有巨大資產,于充分物資享受而不顧,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投身抗日戰場的愛國華僑──劉貝錦──我父親的悲慘結局,是他本人的不幸,是我們全家的不幸,更是中華民族的不幸!


劉貝錦生前手迹。

他工整地寫着大兒子劉幼才、次子劉國強以及弟弟劉貝秀的名字和他們的地址。這顯示,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劉貝錦當年多麼想念在馬來西亞的家人。
劉貝秀是戰前中華化南的董事。


(另有劉貝錦生平事跡介紹和親人的回憶詳情,見《東南亞華人部落格》)

southeastasiachinese.blogspot.com






Saturday, June 19, 2010

中化先賢劉靜山

沈慕羽評語──改造社會、厥功甚偉


中化創辦人,書法家兼革命家劉靜山。


18位中化先賢玉照今天仍懸掛中化一小四維堂大禮堂牆上。古老的照片雖已褪色變黃,但珍貴的照片讓後人記住先賢們對華教的奉獻。


在我國華教斗士沈慕羽的眼中,中化創辦人之一的劉靜山對華社的貢獻大。他是一位書法家、革命家,在他的領導下,戰前的麻坡中華學校生氣勃勃。

1918年,年幼的沈慕羽跟隨父親沈鴻柏到麻坡會見劉靜山,參觀麻坡中華學校舉辦運動會。這次麻坡行讓他對早年的中華學校和創校功臣劉靜山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小時為人寫春聯

90多年前,麻坡中華學校舉行運動會。劉靜山當時是同盟會麻坡分會領導人,而沈慕羽的父親沈鴻柏是同盟會馬六甲分會領導人。於是,劉靜山邀請馬六甲的同志沈鴻柏到麻坡出席中華學校運動會。小小年紀的沈慕羽也跟隨父親到麻坡。

當年,劉靜山在陳嘉庚的橡膠公司謙益棧麻坡分行任職。據1972年沈慕羽的回憶,他們父子兩人抵達麻坡謙益棧時,只見劉靜山正在揮筆寫大字。

沈慕羽寫道:「當抵麻坡謙益棧時,劉先生正揮擘窠大字,見我等來,即擱筆寒暄。劉先生為一書法家,他與先父同是孫中山先生信徒,領導革命,改造社會,啟發民智,厥功甚偉。」

沈慕羽稱劉靜山為書法家,此說法獲得戰前《南洋名人集傳》的記載所印證。

書中寫道,劉靜山小時就表現出聰明,舉止不凡。祖父劉瑞趂在廈門開私塾,他跟隨祖父唸書寫字,〞十歲能作斗大書〞 。 有一年,春節降臨,小小年紀的劉靜山竟然在家門口,擺張桌子,為左鄰右舍揮毫寫春聯。鄰居驚嘆這孩子有此才華,紛紛要小劉靜山寫春聯。當地駐軍一位軍官在旁好奇地觀看,並出了〈柳營春試馬,虎帳夜談兵〉十字對聯,要劉靜山寫。劉靜山寫出的對聯,讓軍官十分滿意,高興地給這名小孩四百文賞錢。

支持孫中山幹革命

後來,劉靜山因為家境貧困,不得己,背井離鄉下南洋。他先到新加坡,在一家華人商行工作,才被公司派至麻坡管理分行。過後他在麻坡與友人合創公司, 可惜由於發生火災,加上受朋友拖累,結束業務,轉投陳嘉庚的謙益棧麻坡分行。

關於沈慕羽指劉靜山支持孫中山,熱心搞革命,《南洋名人集傳》有詳細的記載。根據書中記載,甲午戰爭後,劉靜山對滿清政府深感不滿。於是他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黨人取得聯系,"大唱革命〞 。1906年,他邀請新加坡的孫中山支持者李竹痴到麻坡演說,並在孫中山得力助手鄧慕韓1908年來麻坡時,創立同盟會麻坡分會,由他擔任會長。

書中又記載劉靜山為鎮南關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君無不奔走呼號,提倡捐款,濟其軍儲,通身氣力,實盡於此〞。過後他獲〞孫大總統贈以優等旌義狀〞。可見當年劉靜山關心民族興亡,在麻坡十分活躍。

熱心公益終身不富

接著,《南洋名人集傳》記載劉靜山在麻坡熱心興辦教育。他創辦華商學堂(私塾),後改組成中華學校,以華語授課。他也為中華學校和化南學校的興建校舍,費盡心機,四處奔波。

對於興建學校校舍,劉靜山不是出錢最多的董事,但他出力最大,最熱心,中化校史有記載。陳人浩校長在1951年寫的校史中稱讚劉靜山〞任勞任怨〞。李冰人和陳潤昌分別在1960年1962年執筆的中化校史中,讚揚劉靜山為中化〞奔走呼號〞、〞最具熱腸〞以及〞自創校以來,貢獻殊多,公爾忘私,鞠躬盡瘁,其興學之功,當與中化同垂不朽〞。

談到劉靜山與中華學校,沈慕羽的回憶道,1918年他與父親訪麻期間,劉靜山充當響導,帶領他們參觀中華學校校舍,巡視校內的各種設備。運動會開始時,他們被帶到運動會的司令台上,作為貴賓,觀賞學生的表演。

沈慕羽寫道:「當時的運動會,體育表演與田徑競技並重,團體操、歌唱表演、跳高、跳遠、賽跑,不一而足。體育場上競爭激烈,觀眾如堵,歡聲雷動,盛況罕見。中華學校在我幼小時的腦海中,己有深刻的印象。」

劉靜山熱心公益與華教事業,《南洋名人集傳》給他很高的評語。大意是,劉靜山在麻坡30多年,雖然是一名商人,但他關心社會大眾,為華社做了許多事,〞毀家紓難,傾財助邊,急人之急,蘇人之困〞。為公益事業 ,他甚至可以置自己的商業於不顧,導致業務衰退而不後悔。在當時的華人社群當中很少見。劉靜山〞終身不富,實坐此病〞。

沈慕羽生前說,〞中化中學是全麻屬先賢與後人經歷磨折,千錘百鍊的文化生命,是華人的精神結晶,靈魂的寄託。〞

在中化中學行將踏入百年之際,讓我們懷念這所學校的拓荒人──先賢劉靜山。

1918年中華學校第二屆國民科特別班畢業照。

1915年,中華學校為高小畢業生開設特別班,讓學生有機會接受中學教育。



興建砂香街四維堂校舍,劉靜山出錢並不多,但他盡心盡力奔波籌劃,功勞大。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1923
──中化校史:陳人浩,1951
──中化六校締創史話:李冰人,1960
──中化半世紀,1962
──中化六十周年特刊序:沈慕羽,1972

Tuesday, June 15, 2010

中化頒發助學金

第六屆基金增至17萬



中化中學於六月初再次派發清寒子弟助學金。姚立昆同學和邱文強同學代表第六屆高中畢業校友出席頒發助學金儀式。

根據中化中學董事會發出的帳目報告,迄至2009年年底,存在銀行的第六屆高中畢業校友助學金總額增至十七萬一千九百多零吉(RM171,917.30)。

根據這份報告,第六屆高中畢業校友助學基金已派發2008年度助學金利息RM1,379.28以及2009年度助學金利息RM3,790.54。兩次共派發了RM5,169.82的助學金。

Monday, June 14, 2010

百萬富翁棄家為國

麻坡南僑機工劉貝錦



年輕時代的劉貝錦英姿煥發,有遠大理想。

出生入死,在滇緬公路上運送軍事物資的南僑機工。

戰前麻坡中華學校(中化中學前身)出了一位不平凡的校友。他就是率領幾百名南僑機工,奔馳在滇緬公路上的劉貝錦。

劉貝錦的家境富裕,是中華學校創辦人劉築侯的兒子,著名畫家,中化校友劉抗的堂叔。這位百萬富翁眼見日本企圖併吞中國,他滿腔熱血,寧願放棄安逸的生活和別離妻兒,毅然奔向抗日前線。

然而歷史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最後他變成裡通外國的〞特務反革命分子〞,1959年冤死於中國重慶松山勞改營中。

到上海拍攝電影

年輕時代,劉 貝錦胸懷大志,敢做敢為。80年前,他擬定一項雄心勃勃 的計劃,想通過電影的社會教育功能,提升普羅大眾的思想認識,促進國家的強盛。於是,他從麻坡挾帶巨資,到上海倡辦影片公司。《南洋名人集傳》這本書形容 劉貝錦的行動是〞當日南洋破天荒之創舉〞。根據記載,1926年,新加坡第一部本地影片《新客》是劉貝錦出資拍攝。

劉貝錦認為,電影 能影 響文化教育不高的民眾,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影響深遠。他攜帶數萬資金到上海創辦影片公司,志不在賺錢,而在教育民眾,振興民族國家。他說:吾之孜孜于此 (到上海發展電影業),非圖利也,實為國也。可見,這位早年中化校友有很強烈的利他主義,為國為民的思想。

拋家棄子昂首出征

劉貝錦最感人的事跡是,1939年他硬下心腸,不顧親人的苦苦哀求,為了民族大義,拋家棄子,投身抗日前線。

當時他37歲,家境富裕,有自己的事業,已是麻坡聞人。他有個美滿的家庭,有妻子和4名兒女,長子劉幼才11歲,幼女劉惠貞5歲。但在中國危急存亡時刻,顧不了家人和個人的安危,志願報名參加南僑機工隊。

劉貝錦於1939年3月27日毅然率領594名南僑機工,攜帶自家企業的十多輛大卡車,奔向昆明。

1947年,李冰人在《麻僑報國的一頁血淚史》一文中寫道:

『劉 貝錦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兄弟,有產業,有成 群兒女。當他拋家別子跨上征途的時候,他的妻兒兄弟們都牽衣把袂,含悲想挽住他的征騎。但他堅決存了:「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念頭,紅了眼眶,灑了幾行熱淚,便這樣掉首不顧,昂頭歸去。』


穿越橫斷山脈,彎曲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昆明,劉貝錦擔任《華僑先鋒大隊》隊長。這是一支由身強力壯,最能吃苦耐勞的南僑機工成員組成,承擔最繁重、最艱苦、最緊迫的軍事物資運輸任務。劉貝錦率領南僑機工車隊,冒着日本飛機的狂轟爛炸,奔馳在沿途懸崖峭壁,陡坡險谷,急彎深溪的滇緬公路,以生命和鮮血,確保軍事物資通過滇緬公路,源源運進中國。

劉貝錦率領的華僑先鋒大隊在執行艱險任務中,逾三份之二的人壯烈犧牲。他們的功績獲得當時的國民政府的表彰。

國共兩黨都不容他

抗戰勝利後,劉貝錦等待凱旋南洋的通知,但他生性耿直,剛正不阿,直言不諱地指責國民黨官員品德敗壞,竟被國民黨當局懷疑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予以逮捕,受到非人的折磨。於是,劉貝錦錯過了南返的機會,留在了大陸。

共產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搞〞三反五反〞,一夜之間劉貝錦又變成了國民黨留下來的特務反革命分子,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沒有人身言論自由。

1956年,由於思念在麻坡的親人,劉貝錦向領導申請返回馬來亞,結果惹來大禍。他遭到嚴厲的批斗,珍藏的有關南僑機工照片被當成罪狀。

1958年,劉貝錦被當成危害社會的特務反革命分子,再次抓進監獄,關在重慶松山勞改農場,也就是國民黨時期關押共產黨人的白公館。

一年後,劉貝錦淒慘地死在獄中一間陰暗、潮濕的小屋內。他的兒子劉國勝(左圖)獲准進牢內為父親草草收屍。

33年後,重慶公安局於19915 31日才給劉貝錦平反,宣稱當年送劉貝錦〞集中勞動〞不當。然而對劉貝錦及其家人所造成的傷害已無從挽回,難以瀰補。

過後劉國勝回憶這段傷心事時說:〞歷史和現實真會給我父親開這麼殘酷的玩笑。一個海外擁有巨大資產,于充份物資享受而不顧,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而投身抗日戰場的愛國華僑──劉貝錦──我父親的悲慘結局,是他本人的不幸,是我們全家的不幸,更是中華民族的不幸!


在劉貝錦的率領下,麻坡南僑機工帶着〞還我河山"的錦旗,準備踏上征途。

1939年,麻坡6名南僑機工準備奔往抗日前線。

Wednesday, June 9, 2010

民族振興思想搖籃

戰前麻坡中華學校

這是一張近百年的照片!早年在麻坡砂香街椰林底下的中華學校,80名學生穿軍裝校服,戴軍帽,手持木槍。

1913年,中華學校創校第二年,學生人數劇增至80人,校長饒藝農深受新思潮影響,辦學認真。


麻坡中華學校於1912年4月1日創立,當時只是麻坡砂香街一間小小的亞答屋。然而這間不起眼的學校很快就變成本地區華社民族振興思想的搖籃,培育出不少關心民族前途,捨己為群,胸懷大志的人才。

中華學校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產物,深受時代的大思潮所影響。當年一批到日本留學的文人學者,受到時代新思潮洗禮,他們來到麻坡,傳播和宣揚振興民族的新思想。

學生接受軍操訓練

陳人浩校長在1951年寫道:1915年,中華學校第一屆高小畢業.....乃開設特別班,授以中學課本....一時教師多系日本留學生,大事革新,規模漸具。

戰前中華中學教師,名記者李冰人在1960年寫道:中華學校首任校長饒藝農受過新思潮的洗禮,辦學很認真。當時學堂都受東洋的軍國思想的影響,因此中華學堂(中化前身)的教師及學生制服,不但採用軍帽軍服,甚至連體操的用具,也採用木槍,一派尚武精神。

戰前中華中學學生在校必須接受軍操訓練,對此91歲老校友林梓材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大清早,學校老師吹響號角,學生馬上集合,舉行升旗禮,唱三民主義歌曲。

圖片:戰前中化生的制服,頭戴鴨舌軍帽。圖為初中第8屆畢業生林梓材。

他 說,上課時間從早上八時開始至下午一時許。下午三、四時,學生還必須接受軍操訓練。負責老師對學生十分嚴格,哨子一響,學生必須以最快的時間集合整隊,在 幾十秒內就要排好隊。操練時,學生在老師的號令下,進行跑步和手持木槍進行軍操訓練。他說,由於當時英政府不准學校使用真槍,所以學生改持木槍在校內操 練。他說,學生身穿赤色制服,頭戴鴨舌軍帽,隊伍整齊,好不威風。

他補充道,當年的軍操訓練,不只集合要快,散隊也要快,連吃飯也像軍隊一樣,要盡量快,因此當年他吃飯特別快速。

1922年化南女校。地點在麻坡亞二亞務街。


戰前中化傑出英才

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接受薰陶教育,培養出關心民族命運的思想和捨己為群的精神。因此,中華學校出了不少的傑出英才,對民族和社會作出重大的貢獻。

圖為戰前中華學校兩位傑出校友:張開川(左)和劉貝錦(右)。

這裡僅舉出4位中華學校裁培出來的不平凡校友,作為例子說明。他們是戰前柔佛華人總會創始人張開川和南僑機工《華僑先鋒隊》隊長劉貝錦,以及中國國務院原僑辦副主任兼秘書長彭光涵和新加坡國寶級畫家劉抗。

張開川於1916在中華學校高小畢業。他關心社會人群,熱心公益,成為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同時也是柔華總會會長。在日本侵華時,他出任柔佛華人籌賑總會主席,並任南洋華僑籌賑總會常委。當年有人讚他為中華學校培養出來的《柔佛僑領第一流人物》。

由於他積極推動柔佛華人的抗日救亡工作,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日軍佔領麻坡後,他成為日本人要清算的首號人物。1942年3月,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張開川慘遭日軍殺害,結束不平凡的一生,享年42歲。

劉貝錦與張開川是同班同學,一起年畢業於中華小學。在民族處於危急存亡時刻,他選擇直投身前線戰場,率領南僑機工,奔馳滇緬公路上。劉貝錦家境富裕,有個美好的家庭,但為着民族大義,他顧不了妻子和幼小的兒女,奔向戰場。在滇緬公路上,他是《華僑先鋒隊》隊長,對阻止日軍北上進攻重慶,作出積極貢獻。

但不幸在50年代中國狂熱的反右斗爭運動中,劉貝錦被批為特務反革命份子,送去勞改,慘死獄中。這是對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愛國志士的巨大諷刺,雖然他在1991年獲得平反,肯定他的功績。

1935年彭光涵(左圖)就讀中華中學時,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宣揚愛國、愛族群思想,是當時地下學生組織《赤色學聯》的領袖。後來彭光涵轉到新加坡華僑中學,響應陳嘉庚的號召,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全國抗敵後援會領導人。

彭光涵的活動不為英殖民地所容,遭驅逐出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彭光涵是第一屆政協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審查委員會秘書,直接參與挑選新中國國旗和國歌的工作。

在中國,反右斗爭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彭光涵深受批斗與迫害,革職勞改,歷盡滄桑。復職後,彭光涵積極協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志制定有利海外華人的僑務政策,同時積極為在〞海外關系〞罪名下受迫害歸僑平反,處理南洋華僑機工的平反大案。

1918年出生的彭光涵現已退休,不過繼續擔任全國僑聯顧問。在華的中化校友稱彭光涵為中國國寶級人物。

新加坡國寶級畫家劉抗(右圖)小時在中華學校受教育,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時,他回到麻坡,成為中華中學的老師。當時他積極參與教師抗敵後援會的工作,以他的畫筆當武器,宣傳抗日和推動籌賑活動。他也到新加坡協助劉海粟和徐悲鴻的抗日義展。

他的抗日活動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後來被日本憲兵傳召問話,差點遇害。日本投降後,畫家劉抗立即再動用他的畫筆,記錄下日本人在新馬的暴行,出版了一本十分珍貴的《雜碎畫集》漫畫冊。

此 外,在抗日時期,還有其他中化校友奮不顧身,站在衛家、衛國、衛民族行列前線,如符氣簪、林其輝和岑廷勛等人 。日軍轟炸重慶陪都時,符氣簪空軍上尉駕機騰空應戰,壯烈犧牲。林其輝是日治時期麻坡抗日軍領袖。他肩負重任,在麻警局與萬惹人(Banjarese)首 領談判,平息了1945年的種族衝突事件。岑廷勛(岑遠之)校友是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第三獨立隊第七中隊宣傳隊隊長。這裡僅能略提數位,無法一一列出由中化 培養出來的許多志士。

百 年前,麻坡中華學校是新思想的搖籃,學校推行的教育,散播的思想,造就了具有捨己為群,憂國憂民,品格高尚的英才。他們奉行利他主義,不計個人的得失, 渴望民族富強。他們的事跡為人,讓人肅然起敬,中化人以此為榮。



*** 資料來源:

──《麻坡華僑義烈史》──麻坡中華公會編1947年
──《麻僑報國的一頁血淚史》──李冰人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1923年
──《歸僑彭光涵的往事、今事》──鄭奕釣,2005年
──《再會吧南洋》──陳勇、陳達婭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 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林梓材、劉淑婉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