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中華學校於1912年4月1日創立,當時只是麻坡砂香街一間小小的亞答屋。然而這間不起眼的學校很快就變成本地區華社民族振興思想的搖籃,培育出不少關心民族前途,捨己為群,胸懷大志的人才。
中華學校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產物,深受時代的大思潮所影響。當年一批到日本留學的文人學者,受到時代新思潮洗禮,他們來到麻坡,傳播和宣揚振興民族的新思想。
學生接受軍操訓練
陳人浩校長在1951年寫道:1915年,中華學校第一屆高小畢業.....乃開設特別班,授以中學課本....一時教師多系日本留學生,大事革新,規模漸具。

戰前中華中學學生在校必須接受軍操訓練,對此91歲老校友林梓材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大清早,學校老師吹響號角,學生馬上集合,舉行升旗禮,唱三民主義歌曲。
圖片:戰前中化生的制服,頭戴鴨舌軍帽。圖為初中第8屆畢業生林梓材。
他 說,上課時間從早上八時開始至下午一時許。下午三、四時,學生還必須接受軍操訓練。負責老師對學生十分嚴格,哨子一響,學生必須以最快的時間集合整隊,在 幾十秒內就要排好隊。操練時,學生在老師的號令下,進行跑步和手持木槍進行軍操訓練。他說,由於當時英政府不准學校使用真槍,所以學生改持木槍在校內操 練。他說,學生身穿赤色制服,頭戴鴨舌軍帽,隊伍整齊,好不威風。
他補充道,當年的軍操訓練,不只集合要快,散隊也要快,連吃飯也像軍隊一樣,要盡量快,因此當年他吃飯特別快速。
戰前中化傑出英才


圖為戰前中華學校兩位傑出校友:張開川(左)和劉貝錦(右)。
這裡僅舉出4位中華學校裁培出來的不平凡校友,作為例子說明。他們是戰前柔佛華人總會創始人張開川和南僑機工《華僑先鋒隊》隊長劉貝錦,以及中國國務院原僑辦副主任兼秘書長彭光涵和新加坡國寶級畫家劉抗。
張開川於1916在中華學校高小畢業。他關心社會人群,熱心公益,成為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同時也是柔華總會會長。在日本侵華時,他出任柔佛華人籌賑總會主席,並任南洋華僑籌賑總會常委。當年有人讚他為中華學校培養出來的《柔佛僑領第一流人物》。
由於他積極推動柔佛華人的抗日救亡工作,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日軍佔領麻坡後,他成為日本人要清算的首號人物。1942年3月,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張開川慘遭日軍殺害,結束不平凡的一生,享年42歲。
劉貝錦與張開川是同班同學,一起年畢業於中華小學。在民族處於危急存亡時刻,他選擇直投身前線戰場,率領南僑機工,奔馳滇緬公路上。劉貝錦家境富裕,有個美好的家庭,但為着民族大義,他顧不了妻子和幼小的兒女,奔向戰場。在滇緬公路上,他是《華僑先鋒隊》隊長,對阻止日軍北上進攻重慶,作出積極貢獻。
但不幸在50年代中國狂熱的反右斗爭運動中,劉貝錦被批為特務反革命份子,送去勞改,慘死獄中。這是對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愛國志士的巨大諷刺,雖然他在1991年獲得平反,肯定他的功績。
彭光涵的活動不為英殖民地所容,遭驅逐出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彭光涵是第一屆政協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審查委員會秘書,直接參與挑選新中國國旗和國歌的工作。
在中國,反右斗爭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彭光涵深受批斗與迫害,革職勞改,歷盡滄桑。復職後,彭光涵積極協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廖承志制定有利海外華人的僑務政策,同時積極為在〞海外關系〞罪名下受迫害歸僑平反,處理南洋華僑機工的平反大案。
1918年出生的彭光涵現已退休,不過繼續擔任全國僑聯顧問。在華的中化校友稱彭光涵為中國國寶級人物。

他的抗日活動引起日本人的注意,後來被日本憲兵傳召問話,差點遇害。日本投降後,畫家劉抗立即再動用他的畫筆,記錄下日本人在新馬的暴行,出版了一本十分珍貴的《雜碎畫集》漫畫冊。
此 外,在抗日時期,還有其他中化校友奮不顧身,站在衛家、衛國、衛民族行列前線,如符氣簪、林其輝和岑廷勛等人 。日軍轟炸重慶陪都時,符氣簪空軍上尉駕機騰空應戰,壯烈犧牲。林其輝是日治時期麻坡抗日軍領袖。他肩負重任,在麻警局與萬惹人(Banjarese)首 領談判,平息了1945年的種族衝突事件。岑廷勛(岑遠之)校友是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第三獨立隊第七中隊宣傳隊隊長。這裡僅能略提數位,無法一一列出由中化 培養出來的許多志士。
百 年前,麻坡中華學校是新思想的搖籃,學校推行的教育,散播的思想,造就了具有捨己為群,憂國憂民,品格高尚的英才。他們奉行利他主義,不計個人的得失, 渴望民族富強。他們的事跡為人,讓人肅然起敬,中化人以此為榮。
*** 資料來源:
──《麻坡華僑義烈史》──麻坡中華公會編1947年
──《麻僑報國的一頁血淚史》──李冰人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1923年
──《歸僑彭光涵的往事、今事》──鄭奕釣,2005年
──《再會吧南洋》──陳勇、陳達婭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 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林梓材、劉淑婉口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