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校慶8周年獻詞

強調教育興國

中化歷史走廊(1d)


麻坡中華學校8周年獻詞。


1920年,麻坡中華學校歡慶成立8周年,發表校慶獻詞,強調小學教育之重要。

獻詞寫道:「自古育才,端資興學.......普(德國)之敗法,日(日本)之勝俄,皆歸功於小學教育。是則小學,關係於國事,顯不重哉。」

從這則刊登在90年前《新國民日報》上的中華學校校慶獻詞,可以看出麻坡先賢重視教育的思想。他們把國家民族之興亡與辦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


1924年中華學校高小畢業生。



《新國民日報》報導麻坡中華學校於1921年4月1日慶祝9周年校慶的盛況。當時校長是張勉行,董事長是林照英。

1930年中華學校全體教師。

資料來源:

──上世紀20年代新加坡《新國民日報》
──中化中學60周年紀念特刊,1972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麻坡先賢獻地為華教

鄭文炳、張順蘭、李輝平慷慨捐獻

中化歷史走廊2b


根據 新國民日報1923年4月21日的報導,1923年麻坡中華學校創立11周年,鄭文炳當選中華學校正總理。

當年中華學校已興建一棟新校舍,可容四、五百名學生。但是新校舍欠缺操場,學生延遲搬進新校舍上課。

為解決這問題,在董事會會議上,鄭文炳、張順蘭和鄭輝平慷慨獻出毗連學校之地段,〞以成學校完全之美〞。從而〞莘莘學子得此寬敞之所,以事修業,前途幸福。〞

這則報導讚揚鄭文炳〞平日對教育社會等事業異常熱心,前建校舍時,尤獲鄭君之力為多。〞

報導中提到的新校舍顯然是指當今中化一小的《四維堂》大樓。根據中化校史的記錄,在籌款建《四維堂》時,鄭文炳捐艮4千元。

不過,中化中學校史只記載啟智書報社和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各捐獻一段地,供興建《四維堂》,未提到過後鄭文炳等人再獻地的事。根據新國民日報這則報導,1923年,《四維堂》大樓落成後,學校卻面對缺乏供學生活動的操場,於是鄭文炳、張順蘭和李輝平慷慨解囊,獻出毗連的地皮。



這張1926年麻坡中華學校學生在《四維堂》前的照片,刊登於1926年10月新國民日報上。



6-1-1923新國民日報報導麻坡中華化南兩校歡慶新年的盛況。這則報導刊登於當天新國民日報第12版上。

報導寫道:我麻同僑,店店休業升旂,酒食家家,齊呼民國萬歲。五色國旂,飄飄空中。事事物物,刷洗潔淨。放目一觀,煥然更新…尤以中華學校化南女校最為熱鬧焉。




資料來源:

──上世紀20年代《新國民日報》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中化出版校報──1919

珍貴中化歷史資料

中化歷史走廊(1c)

《新國民日報》1919年刊登麻坡中華學校出版校報的新聞。


麻坡中化中學歷史悠久,長期負起傳播中華文化重任。1919年,麻坡中華學校(中化前身)出版自己的校報,推廣新思想。當年中華學校校長是毛鼎言。

在新加坡出版的《新國民日報》於1919年12月16日刊登一則消息,讚揚麻坡中華學校的校報宣揚「打倒舊思想,介紹新思想」。報導稱,當年12月,東南亞華社教育界出版3本出版物:

1.麻坡中華學校校報
2.印尼泗水學務總會教育報
3.新加坡的中學週刊。

《新國民日報》記者朽木表示欣喜,並認為這三份出版物「有益於僑胞,誠非淺少也。」

這份90多年前的中化歷史文獻證實了,早年先賢在麻坡不遺餘力推廣新思想,散播文化,為麻坡後來有「文化城」美譽奠下根基。


1918年中華國民科畢業生。1915年,首屆高小生畢業,中華學校開辦特別班,教授初中課程,為中化中學之先聲。


資料來源:


──新加坡《新國民日報》,1919
──中化60年紀念刊,1972

Monday, February 21, 2011

百年前中化印章

先賢為興學上書蘇丹

中化歷史走廊(1b)


這是近百年前麻坡中華學校董事會領導人呈函給柔佛州蘇丹所蓋上的學校印章。

中華學校董事兼麻華社領袖張順蘭、鄭文炳、蔡廷瑞、林照英、謝烏文、林文圖、葉根旺和黃亞四為興建華校,於1919年2月19日聯名呈函柔佛州蘇丹。

中化先賢在這封歷史性函件表示,他們計劃在麻坡市區為麻坡華人子弟興建一間華文學校。建校經費約為10萬零吉,有人獻捐5千零吉供建校費用,其他人也按各自的能力作出捐獻。

同時,中化先賢在信中懇求蘇丹恩准在學校懸掛蘇丹肖像。

這是8名中化先賢當年的簽名和中華學校印章。

中化先賢(左起)鄭文炳、蔡廷瑞、張順蘭。

這是1919年中化先賢提呈蘇丹的爪威文函件影印本。


資料來源:

──《中化半世紀》,1962
──國家檔案局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1912年中化創立

宣揚新思想,倡尚武精神

中化歷史走廊1a


1912年中華學校首任校長饒藝農。當年學校宣揚新思想,倡尚武精神,麻坡華教踏入新式教育時代。


這是1912年麻坡中華學校創校初期的校舍,借自華僑公會,原系馬來人之亞答屋,即今日中化第一小學之原址。


191241日,麻坡三間私塾合併,中華學校(中化中學前身)誕生,學生28人。中華學校的誕生宣告麻坡從四書五經的私塾時代轉入新式教學時代。

首任校長饒藝農,宣揚新思想,辦學認真,至1912年下半年,學生人數增至80人。

這張歷史照片顯示,在麻坡砂香街椰樹底下的中華學校前,80名身穿整齊校服的學生與校董教師合照。80男女學生都穿着軍裝式的校服,每人手持木槍,頭戴軍帽。這是因為當時中華學校教師多數是日本留學生,學校深受東洋之軍國主義教育思潮所影響。

在饒藝農校長時期(1912--1915),中華學校的教師有劉子襄、侯潤青、饒熱群等。

饒藝農校長是客家人,原名思添,字惜華。他富有朝氣,厚蓄學養,是名詩人。掌校時,他停止過去的方言教學,採用新教科書,提倡新思想。

後期,他移居印尼,開設醫局,懸壺濟世,一面辦教育,一面行醫。


中化歷史珍貴檔案文件


1912年,先賢為向英殖民地政府申請麻坡砂香街地皮作為華文學校用途。當年6月英殖民地政府土地局官員A.S. Jelf 到中華學校實地巡視,寫了這份評估文件。

這份1912年文件寫道:華社領袖向馬來人買下砂香街一塊地皮,作為開辦學校之用。這間學校有80名學生,學校向學生灌輸共和政治思想。


資料來源:
──
《中化半世紀》,1962
──
國家檔案局
──
家屬提供饒藝農校長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