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8, 2013

緬懷美術老師──許振第




文:吴坤波
 
許振第老师

   香妃城的麻坡,矗立著柔佛的華教最高學府──中化中學,五十年代美術教育非常蓬勃,學習繪畫蔚然成風,故此繪畫藝術的人材輩出,早在戰前著名的美術導師陳人浩及劉抗二位,他們都是最早留學法國的畫家,也就成為了繪畫藝術新生代的培育者,先驅者。

  從五十年代至今,歷年來在中化中學服務過的美術家,計有葉之威、張接華、呂聰敏(留法)、許振第、姚愈文、陳運隆、陳培仁等,他們對中化中學的美術教育影響深遠,功不可沒。

  在眾師長中,常憶起五十三年前的往事,那是久遠的日子,我經常緬懷在中化中學執教的美術老師──許振第先生。

  許老師是一個和藹可親,謙遜待人的好老師,一生熱衷藝術教育的佼佼者,除了校中的美術正課外,還常帶學生們到郊外去實地寫生,增進學生對繪畫的樂趣與技法。他常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各項美術設計比賽、純美術比賽,均獲得名列前茅,為我校增光不少。他,從五十年代活躍藝壇,身懷多方面的藝術的才能,擅長油畫、水彩、速寫、素描、雕塑、浮雕、木刻,媒介廣泛多樣化,尤其是他的木刻作品,反映當道的殖民地政府欺壓人民的寫照與勞動民眾、東海岸的漁夫作業、甘榜的村童的嬉戲、椰風蕉影的綺麗風光和風土習俗、生活動態,描繪的人物栩栩如生,善用各角度不同的構圖、佈局緊湊,景物刻劃如木三分。

许振弟作品:粉制公仔小贩(油画)
  許振第教導有方、作畫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美術好老師。

  許振第生於1928年,在馬來西亞的東海岸丁加奴州甘瑪仕的一個漁村,父母一共生了六子六女,振第在男孩中排行第三。1920年左右,雙親從中國海南島南來,定居在丁州沿海的甘瑪仕小鎮經營雜貨店。

  許振第在1950年由丁加奴到新加坡進入南洋美術專科學院就讀,他寄居在當裁縫的姐姐家裡,其姐幫助繳交學費。

  他在南洋美專就讀時,有緣師從先驅畫家鐘泗賓、陳文希、陳宗瑞、林學大諸大師習藝,他早期的作品深受鐘泗賓的影響最深。

  許振第在1948年亦曾在新加坡公教完成中學教育,後入美專習藝,1953年畢業,由於成績優異被校方留任,執教五年,1955年考取新加坡師資學校華文教師文憑,同年曾擔任新加坡中華女中兼職教員,在1958年被聘請來中化中學任美術教職,在校其間積極推動美術活動,鼓勵學生舉行觀摩展,同時他展出他的油畫作品讓學生欣賞和參考,他的人物寫實認真,色彩層次多變化,題材充滿南洋藝術風格,在藝術界屬於少有的新風格。

许振弟作品

  許振第育有一男三女的快樂家庭,在1972年到1996年他早已卸下美專的職務,做一個全職的畫家,但在1978年的時侯,不幸遭遇一生最悲痛的事故,那是他的獨子車禍身亡,悲傷期間無心作畫。之後心情恢復平靜,他重新拾起畫筆,繼續從那色彩的世界,找回他心靈的慰藉。

  1996年,不幸的噩耗傳來,他罹患了癌症,不久與世長辭。他的離去是藝術界、教育界從此失去一位畫家、一位良師。永別了16年我們仍在緬懷你,吾師──許振第。

  但如今唯一能夠欣慰和感謝的是,許振第的千金許一華女士,將乃父的一生畫作,整理出版了《許振第藝術》畫集,讓我們有機緣欣賞到先輩遺留寶貴的作品,作為永恒的紀念和收藏。

许振弟作品:花言巧语(木刻)
 
许振弟作品:休憩的鸟群(木刻)

Wednesday, August 14, 2013

中华学校首任校长----饶艺农



饶艺农和他的后人

文:李凌千

 按:本文原载〈中化历史长河〉上册。

 饶艺农校长

  麻坡中化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原来的男校中华与女校化南合并而成。中华的第一任校长是饶艺农先生。时隔近一世纪,现在绝大多数麻坡人都不晓得饶先生是何许人。

  其实,饶先生不仅曾经是中华学校的首任创校校长,还曾在战前的荷属印尼行医,在爪哇泗水担任过当地中医促进会主席。他不仅办教育与行医。得空还喜欢与友好互相唱酬,诗作经常刊登在当地华文报纸上。可以说,饶艺农是个典型的文人。不过,他显然曾受到时代思潮影响,思想感情有别於一般旧文人。

  饶艺农先生是客家人,来自中国广东省大埔三河县,原名思添,字惜华。他是家中独生子。他的祖父振诚和父亲念兴都是商贾,来往于江西和湖南一带。由于必须在外省从商,年轻时代的饶艺农就留在家乡念私塾,学四书五经。后来,他转入乡设义校,继续求学。

     清朝末年国事纷繁,时局一日多变,民不聊生,家乡的生活并不容易过。饶艺农趁年轻力壮,在二十多岁时只身南渡,别妻离子到南洋闯天下。

     随着英国人的积极经营,马来亚开发过程中需要引进大量劳动力,大批中国南方省份的居民于是纷纷南来谋生。在战前的麻坡县,荒山野林很快就被开辟成胡椒与甘蜜园。为了教育下一代,麻坡华裔居民把子女送进私塾。据知,世纪初,麻坡市区一共开设了三间私塾,分别提供给潮州与福建居民子女接受旧式教育。随着华裔人口的日益增加,私塾明显不足以应付教育需求,经甘蜜公局发起,麻坡各侨帮与社团实现了可贵的大团结, 决定群策群力,联办一所属于整体华社并为整体华社服务的学校。1912年,即是民国二年,中华学校在万众欢呼声中隆重宣告创立。富有朝气而且厚蓄学养的饶艺农,于是被物色成为中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在出任麻坡中华学校校长之前,饶艺农曾在森美兰住过并曾办学。

     据1962年出版的“中化半世纪”记载:“(创立后中华学校)…….课本采用新教科书,以华语教授,于191241日开学。饶校长受新思潮洗礼,因此,师生制服采用军服军帽。”

     在饶艺农校长领导下,中华学校不仅弦歌不绝,而且还争取更上一层楼。当时,全马一间华文中学也没有。为了让小学生毕业后可以再进修,麻坡中华学校特地设立程度近于初中的特别班。据校史记载,当时中化学校的特别班采用中学课本教材。可以说,这算是开了麻坡中化中学的先声。

  19156月,第一届高小学生在中华学校毕业。饶艺农先生也就在1915年去职,离开麻坡,由徐子俊接任中华校长。

  饶艺农后来移居星加坡,开设医局,悬壶治病。1928年,饶艺农前往当时属于荷兰殖民地的印尼,住在首府巴达维亚(简称吧城,也即现今印尼首都椰加达)。在那里,他又从新执教,还曾尝试出版华文报纸。但是,限于条件,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饶艺农离开马来亚后,在印尼华文报刊上不时有旧体诗发表。他的诗作,发表时有些署真名饶艺农,有时则用笔名惜华。他的文学造诣,从诗作上可以见出。李庆元君所著《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一书,选刊了他的几首诗作。

     饶先生后期移居东爪哇的任抹地区,经常来往于泗水及任抹两地。这个时期,他已经在当地以医术蜚声遐迩。到了1940年(民国29年)饶艺农荣任“中央国医馆驻荷属泗水馆医”。所谓“中央国医馆馆医”应该就相当于我们这儿所谓国立中央中医馆的主治医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担任泗水(中医)医药促进会正会长及泗水中医公会正主席。

     二次大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大受震撼。英国与荷兰殖民当局显然为了防止民族独立运动的相互影响,实行由入境管制,饶艺农一家于是只得分居于印尼和新加坡两地。

     饶艺农1967年在印尼任抹市辞世,时年76。他遗下四子(依次是匡吉,助吉,勉吉和力吉)一女。 

     饶艺农四子当中,勉吉和力吉都是新加坡华社文化界知名人物。

     饶勉吉又名饶襄才,战前活跃于文坛,并曾在《总汇报》任职。他不时写稿发表于报刊,笔名子鹃,紫鹃,阿凡,饶箭,饶子鹃等。他还参加过以李紫风为一方,李润湖为另一方,就“关于几个文学副刊问题”展开的文学笔战。为此,他先后发表“奴才们底本色”,“狐狸不知尾巴臭”以及“文编公及其他”等篇文章。(马华文艺史家兼评论家方修对李润湖的作品曾加以介绍并予高度评价)

     战后,饶襄才在新加坡《星洲日报》担任记者和编辑,一度还在《夜蝰报》兼差。退休前,他担任《星洲日报》经济组主任。或许由于环境使然,他在报社任职期间似乎相当低调。在新加坡政府主导下,《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这两大华文报章于1983年实行合并。就在两大华文报实行合拼之前一两年,饶襄才以及和他同辈的一批报人宣告退休。

     饶襄才有一名女儿曾在星洲日报担任校对。

     饶襄才的弟弟,也即饶艺农的最小儿子饶力吉,不曾在报界或者教育界服务,但新加坡文化界许多人认识他,原因是他退休后在新加坡书城(也即百胜楼)办了一间颇有特色的今古书局。今古书局之所以知名,并非由于售卖的书刊特别丰富多样,更非因为规模巨大门面皇堂。其实八十年代初创时,今古书局摆卖的新版书数量不多,但是,只要曾经到过那里遛一遛的人,多不免对它留下印象。原来老店主在人客翻阅书刊时,总会给人客送上一杯中国茶,顾客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另外,  店里新书固然不多,其它书局没卖的旧版书往往能在这里找到。人客跟店主逐渐熟悉,市面上难以寻到的书刊,老饶往往能告诉熟客它们的下落。原来,饶力吉早年曾在新加坡著名的上海书局工作过,他不仅时常看书读报,还结识了不少当地与外地的文化人。后来他一度在政府的文化部属下服务,许多中国与港台书刊他都有机会过目,因而他对中文书刊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到了九十年代,饶力吉年事已高,把书局付托给老友的亲属庄君主持。庄君以及其后当“掌柜”的陈君,也都对书业很熟悉。许多人要找早年出版的华文书刊,总会到书城去向这家具有特色的书局探询或者请掌柜协助。饶力吉于1990年作古,但他的后人遵照他的愿望,将这家书局坚持办下去。

    但愿,饶艺农留下的书香气氛,今后仍能继续在星洲书城缭绕,润泽接受中华文化的学子。

资料来源:

1.家属提供照片并叙述饶艺农身世经历
2.中化70年校史部份
3  马伦著“新马华文作者风采”
4  “亚洲文化”第21期(19976月)黄秀爱所撰“客籍作家与战前 新马华文学”
5.笔者本身对饶襄才与饶力吉的印象记忆

Wednesday, August 7, 2013

怀念恩师严元章



文:蓝耀璧

1955年中化初中第22屆乙組紀念刊編委會與導師。前排左起林金針老師、嚴元章副校長、陳人浩校長和羅微光教導主任。後排左起藍耀璧主編和蔡金殿主編。

  严元章博士1953年由槟城韩江中学南下麻坡,应聘为中化中学副校长。当时校长是陈人浩。严博士1951年及52年担任韩江中学教务主任;1953年至1954年担任中化中学副校长。1955年至1959年为峇株巴辖华侨中学(即今之华仁中学)校长。 

50年代的马来亚,正是局势动盪,华文教育正处于风雨飘摇中,处境非常严峻。严老师在马来亚联合邦的9年中,投入了维护华文教育的最前线,与当时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站在同一战线上,坚贞不屈,勇往直前,与当时的英殖民地官员据理力争。由于他有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的背景,辩论起来,引经据典,连英殖民官员都哑口无言。因此对他都畏惧三分。难怪黄润岳先生形容他是维护华文教育的尖兵。

  1960年,严博士离开峇株,到南洋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但他还是马来亚教总顾问。

  1961年,林连玉先生被吊销教学准证又被褫夺公民权。严老师为此大动肝火,对当局严厉批评。他激动地说:“林连玉一生清白的献身教育,现在被套上莫须有的罪名,褫夺他的公民权利,这是一幕悲剧,争取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这是民主的死亡,也是政府违背宪法。”

  1962年他被禁止入境马来亚联合邦。沉慕羽先生说:“教总也从此失去一盏明灯。”1964年年底由于受到某方面压力,只好离开南大,到香港另谋发展。

在中化的点点滴滴

  我是1954年进入中化高师班,有幸能得到严老师的教诲。那年是严元章老师在中化的第二年。除了担任副校长,也担任高师班教育讲师。

  虽然事隔50年,但当时严老师授课的点点滴滴,却还历历在目。报考初中,要经过入学考试,就是由他制定的。我们报读高师班,也由他亲自进行口试,我记得当时严老师问我,做老师,薪水低,生活清苦,为什麽选择高师班。然后眼睛直看着我,我心裡发毛,但还是答道:我喜欢当老师,教育学生的工作非常适合我。第二道问题忘了问什麽。总之是过了,顺利进入高师班。

  严老师教我们教育课。记得是教育概论与教育心理学课。严老师言行一丝不苟,外表非常严肃,但他不失幽默,讲课间不时引发笑声。上课时,他一脸严肃,向全体同学横扫一眼,然后开口说今天要讲那一章那一节。然后要同学们默读一遍,之后他才开始讲解。老师要大家准备笔和尺,把要点作记号。书中他认为错误,要我们改正,既使标点符号他都不放过。有时书中的一句话,他认为重要的,他可以用十几二十分钟加以畅述,加以发挥。他说,看一本书,特别是理论性的书,看完了是乾乾淨淨的一本书,那等于没有看。

  有一次,班主任林老师叫我们下课时拍全体照,但由于拍照费时,上课过了十分钟才拍,下一课刚好是严老师的课。严老师准时进入课室,十分钟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进入课室。严老师严肃的站着不发一言的望着我们。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我是班长,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说:严老师,对不起,是林老师叫我们去拍全体照。老师望着我们,严肃的说:林老师叫你们拍照,是你们和他的事,你们上我的课,是你们和我的事,这係要分清楚!同学不敢出声,他逼视着我们,整个课室鸦雀无声。过了数分钟,他才拿起课本,态度缓和下来,开始认真的授课。

  严老师就是这样,态度严谨,公私分明,言行一丝不苟,却也善于营造气氛。这对于以后我们如何对待学生,如何维持秩序,非常有用。

  严老师也有他柔性的一面,记得有一次学校的联欢聚会上,有位同学大胆的邀请严老师唱首歌,没想到严老师立刻上台,然后对着唛克风说,同学们盛意难却,我就唱首“苏武牧羊”,但我要申明,我的歌是没有高低,没有长短,逗得同学一阵欢笑。然后老师一本正经的唱起来。歌声自然有限,但同学非常高兴,拼命鼓掌。

学生展开挽留运动

  1954年年底,学校得知严老师要到峇株华侨中学(华仁中学)当校长。董事部即刻组团到严老师宿舍,极力挽留,但没结果。全体同学也发起了挽留运动,并议决派代表见严老师。记得我也是代表之一。当时约好傍晚于宿舍见严老师。严老师很高兴的接见我们。他拿一张纸,要我们把名字写上。然后亲切又愉快的跟我们交谈。他告诉同学们,做人要讲信用,已经答应人家,是不能反悔的。他也乘机与我们交流了许多读书与做人的道理。我们高兴能得到他的教诲,但也遗憾未能如愿留住严老师。

  1955年,我们读高师二年级。我们写信给在峇株任校长的严老师,告诉他我们想念他要拜访他。他马上回信,欢迎我们到访。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一行二十多位,乘巴士到峇株华侨中学。严老师非常高兴在学校食堂,与我们愉快的交谈。他问我们每位同学的教学实习经验(当时我们已被分派到中化小学作教学实习)。中午就到附近餐馆请我们吃饭。严老师吃饭,细细咀嚼,一碗饭足足吃了半个钟头。吃完饭,继续交谈。严老师一再强调:你们要做一个“教育家”,不要做一个“教书匠”。任何人,在任何领域,只要认真做,求进步,再进步,他就可以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

严老师的教育理念

--强调“师生易位”的必要学生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对象”,而是“主体”。

--教育的整体宗旨、方法、材料以至制度,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断革新重构,以达到效的提高。

--严老师毕生追求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思想的中国化的尝试验证 与实践,并总结得出其个人的教育理念十五字真言:学静兼学动,成人又成才, 有为且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