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麻坡化南女校,位于麻坡亚二亚务街椰林底下。
1919年化南女校首任校長周美玉 |
创办女校改造社会
1918年,麻坡华商局董事部(中华学校董事会)眼光远大,认为社会要进步,民族要兴盛,必须推广女子教育。于是他们决定创办女子学校,以收容日益增加的女生。1918年10月24日,化南女校成立,校训是《庄勤诚淑》,学生数十人。
最初,董事会租三马路民房办女校,又租用五马路民房作为化南女校教室,地点就是今天的启智会堂。1918年年底,车德源牧师暂代校长约两个月,1919年,首任校长周美玉正式到任。
1919年年初,麻坡先贤为振兴华人女子教育,决定兴建化南女校新校园。为了筹款建校,他们向政府争取将麻坡义兴公司一笔万多元的遗产,拨归华社,作为兴建化南女校的用途。
于是,麻坡18位华人先贤与中华学校和华商局,于1919年2月28日联名呈函柔佛州政府,要求将义兴公司两间约值$16,700.00的店屋拨归麻坡华社,作为兴建女校的建校基金。他们在信中提出的理由是,义兴公司两间店屋是以麻坡居民会员的会捐兴建,因此两间店屋拍卖后,所获款项应用来兴建一间麻坡华人女子学校,而不是作为其他用途。
这18位先贤是谢乌梳、郑文炳、林文图、李煇秀、黄亚四(黄蔚庭)、林照英、马纶潭、张顺兰、洪和尚、戴金枝、孙连昌、林心、蔡廷瑞、卢文喜、吕水浚、吴周须和陈秋庭。(11)
20年代华商局董事在报上发表《化南宣言》,充份表达了他们创办女校的宗旨和目标。宣言郑重宣佈:“囿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漠视女子教育,女校之设寥若晨星。女子既无智识,何能教导子女?家庭不良,社会无从改造,以致提气闭塞,陋习不除。故振兴女子教育,为改造社会之先驱,促进文化之良法。”(12)
创校后,化南女校发展蒸蒸日上,1922年,化南首届高小生毕业。1923年,化南女校正式向柔佛州政府登记注册,当时教师有9人,学生200人。洪斌出任第二任校长,学校开办简易师范班,培训师资。1928年,朱亚照出任化南第三任校长。1929年下半年,化南开办初中部。1932年,化南初中第一届15名女学生毕业,当时校长是出身武昌中央军校的文曼魂。1933年,化南出版初中第二届毕业纪念刊。
1923年化南第二任校長洪斌 |
化南文獻:1926年獻金運動 |
化南文獻:1926年化南宣言 |
早年麻坡留华学生
步入20年代,麻坡的华教事业飞跃发展,中华化南两校学生人数激增,从初创期的几十人增至数百人,至20年代末的将近千人。同时麻坡市内开办《华侨国民夜校》,学生约百人。此外,麻县地区在廿世纪10年代创办了10间新式华文小学,在20年代创办了15间华文小学,30年代创办了18间华文小学。(13) 在这30年期间,麻县创办华校如雨后春笋,数量居全柔各县之冠。
20年代,中华学校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包括大学教授,受聘来麻坡中华执教,师资阵容强大。二是麻坡华族先辈重视子女教育,依靠种植橡胶,在经济上累积了财富后,慷慨捐资,兴建富丽堂皇的《四维堂》校舍,并创办华文中学。麻坡成为柔佛州华文中学的先驱。
在1924年,麻坡中华学校创办中学之前,麻坡华族先辈为了儿女的教育,只能设法把儿女送回中国深造。根据1922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的报导,当年中华学校已有7名小学毕业生坐船渡海前往厦门集美中学深造。校长张勉行说,高小毕业生刘鞠民先回厦门求学,接着是郭诗善、刘璋(刘在川)、李凤阁、李文华、陈亦奇和王青云。这7人都是麻坡永春子弟。(14)
郭诗善后来进入中山大学文学系,刘在川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另一位20年代毕业的校友陈锦波进入广东中山大学英文系。
这些校友大学毕业后,回到麻坡,对麻坡华社和中化作出不少贡献。郭诗善更因投身抗日筹赈和抵制日货运动,最后遭日本人杀害。刘在川是中化中学董事会重要成员,于30年代曾任中华学校教师,50年代一度出任中化代校长。陈锦波回到母校当老师,是30年代麻坡教师抗敌后援会活跃份子。
为了让更多麻坡华族子女有机会到中国升学,麻坡早年著名种植家刘筑侯慷慨解囊,资助升学经费有困难的麻坡学生。可见早年麻坡华社就有这种美德,资助有心深造的学生,重视栽培后辈人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