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2,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一)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推行學校捐,發展中化。商店除交月捐外,入口貨物也交學校捐。政府少協助,華社自力更生辦教育。(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争取平等待遇

50年代是个历史转换期,马来亚迈向独立,对华人的心态、地位和命运深具影响。华人的心态逐渐转变,从以往的落叶归根的侨民心态,转成落地生根,效忠马来西亚。成为本国公民,华人尽国民之责,努力为国家生产财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也希望享有平等的权利,华教和华校受到平等对待。

麻坡先贤努力兴学办华教,也希望能争取到政府拨款资助。19465月,中化首次获得政府拨款津贴,柔佛州教育局以「复校津贴」名义,拨款资助中化。

在董事会的争取下,中化于1950年获得州教育局发给甲等津贴。但是,华社很快就发现,政府不是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董事会保存的1950年文件 写道:“华校的津贴金为数甚微,与其他各民族之学校津贴待遇比较,殊不平等。”由于“政府对华教之津贴,较诸其他各民族之学校,相差甚远”,麻属地区华校于1950225日假过港区培华学校召开会议,讨论一致行动,联合向政府要求增加津贴,平等对待华校。(35)

1950年麻屬華校爭取津貼會議。(中化档案文件)

 
為爭取平等待遇,麻屬各校蓋章,董事長簽名。

除了不获平等待遇外,华社也察觉到当局强调的是单元教育政策,对华校极为不利,华校面对被边缘化和变质之威胁。有鉴于此,中化董事会领导人龚铸山和陈人浩校长认为各地华教组织应联合起来,争取合理权益,捍卫华教。他们与拿督黄树芬等柔佛州各地华教人士,于194966日创立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由拿督黄树芬任第一任主席。1954522日,全国董总成立时,中化中学董事会也尽一份力量。中化董事会的余金鉴和拿督刘金钟先后代表柔佛董总参加全国董总的重要决策会议。

学生投身捍卫华教

1957年独立前后,政府一步步推行以单元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激起关心华教前途人士,尤其是以林连玉为首的华校教师总会,强烈反应,登高呼吁推展保华教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化中学学生被卷入捍卫华教的时代巨浪。

19568月,当局推行适龄入学儿童登记运动,名为「火炬运动」。教总主席林连玉察觉,当局在执行手法上是尽可能引导家长让儿女登记就读英校和马来学校,这将影响华小的存亡。于是教总联合董总和马华公会中央教育委员会,呼吁展开全国性登记读华校宣传运动。中化中学学生热烈响应教总号召,结队骑脚踏车下乡,宣传「华人子弟应读华校」。

1956年这场捍卫华教运动十分成功,报读华校的华人子弟高达95%,奠定了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永存和发展的基石。

195711月,中化中学学生再度站在保卫华教的前线。当年1127日,中化中学学生为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在校内张贴标语、罢课和集会,然后集体骑脚踏车在麻坡市内游行。

1957年,中化小学二校人数增至4千多人,课室不足。于是董事会买下阿都拉曼路7英亩,兴建中化第三小学。1958年,小学接受政府全部津贴,成为华文国民型小学。1959年,小学另立董事会,从此中化中学与小学部分开,各自发展。

1958年,曾鳳相老師主持学生献捐运动競賽。學生捐款,安置課室百葉窗。
百葉窗獻金競賽優勝學生與徐其禮校長(前右三)和曾鳳相老師(前右二)合照。前排右一是獻金冠軍王振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