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化歷史走廊.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化歷史走廊. Show all posts

Sunday, February 12, 2012

中化歷史長河展

宣揚先賢奉獻精神


中馬中化校友會以〈歡慶中化百年 , 不忘先賢精神〉為主題,2月12日於吉隆坡舉辦切蛋糕慶祝會和《中化歷史長河》校史展,希望通過這項活動,宣揚華人先賢的奉獻精神,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化百年建校獻金運動,早日達到2千萬令吉的籌款目標。

校史展呈獻百年中化精彩歷史的一部份。重點是一百年前,孫中山和他的得力助手到新馬和麻坡活動,深深影響麻坡華社先賢,激發麻坡先賢投身啟迪民智和辦學興教運動。

在1906年至1908年間,孫中山先後派重要幹部李竹痴、黃興、汪精衛、胡漢民等到麻坡活動和演說。1906年在麻坡的華商學堂(中化前身),孫中山助手李竹痴激昂演說,麻坡華社反應強烈。

麻坡华社精英份子, 如刘静山、郑文炳、林照英等深受影响,受到启发。孫中山與同志所宣揚的新思想,提升了麻华社精英份子的民族自强意识,加强了兴学推广教育的意愿。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泰戈爾與麻坡中化

文:鄭昭賢



麻坡中化學校創立於1912年4月1日,再過數月,將歡慶一百周年。同時,這也是大文豪兼哲學家泰戈爾訪問麻坡中華學校(中化前身)85周年紀念。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印度詩聖泰戈爾於1927年7月28日蒞臨麻坡,專程訪問麻坡中華學校,受到校長方之棟的熱烈接待。這顯示,麻坡中華學校於80多年前,已在文化教育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與影響力。

當時麻坡中華學校正處於戰前的鼎盛時期。校長方之棟出身北京大學,教師有南京金陵大學的李適生,湖南長沙第一師範的譚雲山等。方之棟是同盟會革命烈士方南崗的弟弟,譚雲山日後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學者,有“現代玄奘”的美譽。在這些文化人的穿針引線下,泰戈爾來到麻坡中華學校。

1927年,泰戈爾展開馬來半島文化之旅,並訪問了半島的華文學校。在南部,他訪問了麻坡中華學校。在北部,他訪問了檳城的鐘靈學校,會見師生,並在學校發表演說。

1927年7月20日,泰戈爾從印度抵達新加坡,受到新加坡華社領袖林文慶等設宴招待。麻坡中華學校教師譚雲山就在此時首次會見泰戈爾,兩人一見如故。泰戈爾喜歡熱情又充滿理想的譚雲山,邀請譚雲山到他創辦的國際大學執教,譚雲山欣然答應。

7月27日,泰戈爾抵達此行的第二站馬六甲,住在馬六甲華社領袖曾江水的家。曾江水是上個世紀初期,麻坡中華學校的誕生和發展的重要贊助人。麻坡砂香街中華學校部分校地是曾江水捐獻。隔天下午,泰戈爾專程從馬六甲前來麻坡訪問和演說。

麻坡中華學校校長方之棟的弟弟方之楨陪同泰戈爾一行人抵達麻坡中華學校。方之楨與另一位哥哥方南崗是早年同盟會要員,兩人依孫中山的指示,在檳城推動光華日報的發展。

泰戈爾首先到砂香街中華學校《四維堂》出席歡迎茶會。麻坡各族政、學、商界聞人,60餘人,參加迎接泰戈爾的茶會。方之棟校長在致詞時,盛讚泰戈爾倡導世界和平,崇高人格,對世 界人類和平有偉大貢獻。他呼吁熱烈贊助泰戈爾的國際大學,助泰戈爾實現其主張,捐除國家偏狹之見,以和平手段促進世界文明。結果,獻金成績甚佳,尤其是中華學校董事張開川慷慨解囊,支持國際大學。

接着,泰戈爾轉移至三馬路新民舞台(後改為麻坡麗士戲院)正式發表演說。聽眾數千人,場面氣氛熱烈。詩聖泰戈爾講述他創辦國際大學的宗旨,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個人與人類的關係。他以英語演講,由中華學校教師李適生當場譯成華語。李適生的英文造詣高,到麻坡之前,曾任中國江蘇師範學校的英文主任。他的翻譯順暢貼切,獲得讚賞。此外,泰戈爾的演說也被譯成淡米爾語。

泰戈爾的麻坡行改變了中華學校教師譚雲山的一生,讓他有機會於1928年9月前往印度的國際大學執教,並出任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在國際大學研究印度文化和佛學,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我國華教發展史上,麻坡中化這間百年老校扮演一定的角色,作出貢獻。際此中化即將歡慶百年大典,借此機會,重溫80多年前麻坡中化校史上這件盛事──文化泰斗泰戈爾蒞臨麻坡中華學校。

21-11-2011

Thursday, May 12, 2011

戰前中化北大畢業生

中化校友劉在川(劉璋)
1932年北大物理系

劉在川的北大物理系畢業證書(20-9-1932)。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麻坡中華學校就有不少校友到中國升學,甚至進入北京大學。這顯示早年麻坡華人就十分重視子女教育。

戰前中化校友劉在川(璋)就是1932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

劉在川就讀於麻坡砂香街亞答屋中華小學,1922年小學畢業,與幾位同學乘船到廈門集美升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劉在川學成回麻坡後,積極參與麻坡鄉團組織和推動華教發展,曾擔任中化中學代校長,中化中學董事,長時間任中化中學監學,對中化中學的貢獻不小。

劉在川女兒劉麗惠老師回憶道,她的祖母告訴她,父親劉在川早年就讀麻坡砂香街中華學校,當時的學校還是一間亞答屋。畢業後,他遠赴福建集美唸中學。

劉麗惠說,父親在集美中學認識了她的母親鄭玉朮,母親當年是學校的校花。兩人中學畢業後,一起到北京深造。母親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父親考進北京大學物理系。在北大時,劉在川還學習德文和英文。

她說,父親大學畢業後,由於日本加緊侵華行動,祖父母十分擔心,促父親盡速返回馬來亞。回麻坡後,劉在川在麻坡開米店。接着日軍佔領麻坡,父親和家人一起到山頂鄉區避難。

為戰後復校奔波

她說,北大唸書時,父親喜歡音樂,愛拉手提琴,有一把心愛的手提琴,常帶着上台演奏。然而在日治逃難時期,他從北京帶回來的手堤琴失竊了,這令父親十分傷心。

日治期間,中華學校遭洗劫和破壞,《四維堂》校舍變成日軍的倉庫。日本投降時,中華學校滿目瘡痍。劉在川感到十分痛心,於是和一批中化校友同心協力,為學校的復辦奔波努力。他親自動手,為學復課找桌椅,搬桌椅,希望麻坡的華人子弟早日有機會再接受華文教育。

堅決反對改制

1955年,劉在川任中化中學代校長。據他的女兒反映,劉在川擔任校長時沒有領薪金,義務當校長。在校時,偶而他還親自拿起鋤頭,在校園鋤鋤草。

1961年,在政府的單元教育政策下,華文中學面對改制危機。劉在川冒着風險,在1961年7月2日的決定中化中學是否接受改制的大會上,發表激昂演說,為保護中化不變質作出貢獻。結果有一段時期,劉在川出國旅遊受到限制。

除了出力之外,劉在川也為戰後中化中學的建設作出捐獻。今天中化中學墻上的《中化中學建校碑誌》留着他的名字,碑誌上寫着:劉在川,捐叁仟元。



1937年正月1日,一批麻坡中華中學校精英校友在上海歡聚一堂。那個時期已有不少中化校友到中國升學。

後排右起劉姜(交通大學)、劉抗(上海美專)、劉錘、劉鴻陸、顏宣、李定業、羅微光、顏潤德、劉鴻逵。

前排右起劉玉珠、林友蓮、劉玉明、陳斌、XX、王釣、林友群。

Wednesday, May 11, 2011

早年校友負笈集美

劉璋(在川)、郭詩善赴華升學



新國民日報1922年正月報導中華學校學生劉璋(在川)、郭詩善、李文華、李鳳閣、劉鞠民等赴集美升學的新聞。


上世紀20年代初,麻坡中華學校還未開辦初中課程,麻坡就有小學畢業生遠赴中國升學,就讀廈門集美中學。


據新加坡新國民日報1922年正月14日在第9版上的報導,1922年正月9日,麻坡中華學校開學,軍樂悠揚,歌聲嘹亮,行禮,演說。學校秩序齊整,校長張勉行。

當時校長張勉行向記者郁文出示公函,顯示在那個時期,中華學校已有7名永春人子弟到中國廈門集美升學。他們是郭詩善、劉鞠民、劉璋(在川)、李鳳閣、李文華、陳亦奇和王青雲。


據陳嘉庚紀念館網頁文章的記載,當年到集美中學深造的馬來亞學生李文華、劉鞠民、李鳳閣等是乘坐帆船,遠渡重洋,抵達中國。
李文華和李鳳閣在抵達福建時,不幸遭軍閥槍擊,李文華不治身亡。李文華無辜被害,激怒了集美師生,學校舉行追悼會,抗議軍閥罪行。

到集美升學的中華學校校友,日後在不同的領域都有良好表現。校友郭詩善、劉在川、曾鳳相等在返回馬來亞後,對本地華教的發展,華社的活動,作出貢獻。郭詩善回國後,成為麻坡中華學校董事,青年勵志社總務和麻坡永春會館領導人。劉在川也是麻坡華團領導人,中化中學董事,並一度任中化中學校長。


麻坡中華學校校友、學校校董、抗日烈士郭詩善。

郭詩善,永春人,就讀麻坡中華學校,天資聰慧,成績佳,深獲師長喜愛。畢業後,郭詩善於1922年遠赴中國升學,進入廈門集美中學,再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

由於軍閥在福建橫行,郭詩善在1930年回馬,在麻坡教書兼營印務館。 七‧七蘆溝橋事件爆發,郭詩善義憤填膺,參加麻華籌賑會,擔任調查部主任,展開抵制日貨運動,雷厲風行,奸商失色。

日軍佔領麻坡後,於1942年3月3日逮捕郭詩善,施加灌水、拷打,種種毒刑,然後殺害。


資料來源:

──上世紀20年代《新國民日報》
──陳嘉庚紀念館網頁

Thursday, March 3, 2011

熱心獻捐建《四維堂》

1921年劉靜山通信
麻二老人慷慨解囊




刊登在1921年5月19日《新國民日報》第9版上的《靜山通信》。


這是麻坡先賢劉靜山於1921年5月19日在新加坡《新國民日報》發表的《靜山通信》。劉靜山在文中表揚麻坡兩位古稀老人呂潤澤和張正道。兩位老人帶頭獻捐,掀起捐款熱潮,支持興建中華學校新校舍《四維堂》。

中華學校董事劉靜山當時投身籌款運動,為興建今天中化第一小學的《四維堂》大樓而忙碌奔波。但是剛好時機不佳,面對困難。他在文中寫道:

此次中華建築新校舍,因時機不佳,未易完成,故議決力籌接齊。頃得呂張二老(呂潤澤和張正道)挺身首創,各捐題一百元。霎時間,捐風興起,或十元、廿元,互相輸助。雖幼年男女學生,亦為感動,各盡力量,以底完成。快哉!此新校舍落成為期不遠矣。

劉靜山讚揚呂潤澤和張正道兩老。他寫道:

兩君年屆古稀,性情敦厚,和靄若春,又有儉德,一輩而知良善,儔矣。

老人呂潤澤的名字迄今仍然刻在中化一小《四維堂》牆壁石碑上。

為迎接中化百年慶典,中化中學已展開一項籌募《千萬元建校基金》運動,準備興建兩幢四層樓新校舍。

此時廣傳90年前校董劉靜山表揚麻坡熱心教育兩老的報導,重溫先賢事跡,希望能產生激勵作用。



資料來源:

──戰前新加坡《新國民日報》

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校慶8周年獻詞

強調教育興國

中化歷史走廊(1d)


麻坡中華學校8周年獻詞。


1920年,麻坡中華學校歡慶成立8周年,發表校慶獻詞,強調小學教育之重要。

獻詞寫道:「自古育才,端資興學.......普(德國)之敗法,日(日本)之勝俄,皆歸功於小學教育。是則小學,關係於國事,顯不重哉。」

從這則刊登在90年前《新國民日報》上的中華學校校慶獻詞,可以看出麻坡先賢重視教育的思想。他們把國家民族之興亡與辦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


1924年中華學校高小畢業生。



《新國民日報》報導麻坡中華學校於1921年4月1日慶祝9周年校慶的盛況。當時校長是張勉行,董事長是林照英。

1930年中華學校全體教師。

資料來源:

──上世紀20年代新加坡《新國民日報》
──中化中學60周年紀念特刊,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