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杰出校友.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杰出校友.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南大卓越校友:余國隆(三)

打造高科技特脂油廠




原ISF總裁,現任ISF企業顧問拿督余國隆。



余國隆(中藍衣)帶領老同學參觀設在雪州龍溪的聯洲(ISF)公司油脂工廠。



1985年,余國隆在開拓棕油新產品和新用途事業上又跨前一步,他被派往掌管由南順與德國人合作創辦聯洲特別油脂公司(Intercontinental Specialty Fats Sdn Bhd)。這家公司生產高檔的棕油中間部份油脂(POP),製成類可可油,以取代價格昂貴的可可油(CBE),打進世界巧克力糖果市場。



贏獲國際名廠信任

產品能打進國際市場,品管控制必須嚴格,確保品質優越,保持品質的穩定和一貫性,才能獲得國際著名廠商所接受。

此外,要獲得歐美享有聲譽的巧克力廠商的信心和信任,長期採用,絕非易事。余國隆為此付出極大努力。他親力親為,監督每個生產程序,同時,每年還造訪歐美廠家,進行技術交流和提供服務,最終令客戶滿意。歐美巧克力大廠商先是小量購買,過後大量採購,使用聯洲(ISF)公司產品。在國際名牌廠家當中,意大利的Ferrero巧克力公司是ISF的主要客戶,長期和大量採購和使用ISF的產品。迄今,這家世界著名巧克力公司使用聯洲(ISF)公司產品已有20多年歷史了。

余 國隆回顧道,最初五年(1981--1986),真的是困難重重。但努力終獲成果,到1989年公司轉虧為盈,渡過艱辛階段。他說,在國際上,聯洲(ISF)公司 逐步建立起聲譽,成為一家擁有高科技技術,提供品質穩定優越產品的廠家。同時聯洲(ISF)公司服務好,對客戶的詢問與要求,能及時快速作出回應,同時準時發貨。

他說,現在,聯洲(ISF)公司已是一家世界級的,享有高度信譽的特別油脂廠家。目前在世界上,具備這種高科技技術的廠家只有6家,馬來西亞的ISF是最早擁有這種技術的一家。



業績彪炳榮獲大獎

作為世界特別油脂製造業的翹楚,聯洲(ISF)公司每年生產超過65萬噸的特別油脂產品,銷售世界各國,一年營業額高達18億令吉。

研發新的棕油衍生產品為國家賺取更多外匯,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於是聯洲(ISF)公司 於1987年獲得馬來西亞國際貿易與工業部頒發卓越產品大奨。

2007年,余國隆獲得彭亨州蘇丹頒發功績榮譽勛章( Kebesaran Mahkota Yang Mulia ),冊封拿督,以表揚他在棕櫚油工業領域的成就與貢獻。此外,余國隆榮獲俄羅斯頒發《東方國際公共運動主席團獎》,表揚他促進馬俄兩國經貿關係的功績。

余國隆說,棕油的用途已推廣至全世界,現在有150個國家使用棕油,因此提高了棕油的經濟價值與地位。當馬來西亞面對金融風暴衝擊,棕油發揮其作用,對國家經濟貢獻巨大。

余國隆的表現給南順集團主席黃大樑及前總裁兼聯洲(ISF)公司前董事長甘尚武留下深刻印象,並加以肯定。甘尚武在回憶錄《九十回顧世紀巨變》中稱讚余國隆。書中寫道:ISF 在余國隆的管理和經營下,業績彪炳,成為一家非常成功的機構。余國隆確實是一位很能幹的企管人才兼科學家。


出生於麻坡巴西小鎮,余國隆就讀華小,進入獨中,成為文憑不獲承認的南大畢業生。他獻身於開拓棕櫚油事業,成為食用植物油先驅科學家,同時兼管企業營運,開拓國際市場,成為企管專才。這是拿督國隆走過的人生道路。

余國隆宴請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同學。


余國隆生平簡介

1941年---- 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的巴西(Bukit Pasir)。

1949年---- 麻坡巴西育人華文小學。

1956年---- 就讀麻坡中化中學,1961年高中畢業。

1962年---- 考進新加坡南洋大學化學系,1966年畢業。

1966年---- 彭亨州雲冰鐵礦公司(Rompin Mining Co.Ltd )化學師。

1967年---- 轉入吉隆坡郊區雙溪威英國人的 Associated Mines Co.Ltd 礦務公司當化學主任。

1969年---- 加入八打靈Analytical Laboratorics 化驗公司。

1971年---- 任南順公司化學主仼,負責品管及研發棕油新產品及新用途,過後升為技術總監。

1985年---- 轉入南順伙伴公司聯洲特別油脂公司(Intercontinental Specialty Fats Sdn Bhd)當董事經理。

1987年---- ISF 榮獲馬來西亞貿工部頒發卓越產品大奨。

2002年---- 出任馬來西亞煉油廠商協會主席,同時任馬來西亞棕油局董事及馬來西亞棕油促進會理事會成員。

2006年---- 升仼
聯洲特別油脂公司(ISF)總裁。

2007年----
獲彭亨州蘇丹授予功續榮譽勳章,冊封拿督。

榮獲俄羅斯頒發《東方國際公共運動主席團奨》。

2009年---- 宣告榮休,卸下ISF總裁,續仼公司顧問。



余國隆(後排中戴帽)與中化第六屆同學遊 布城(Putra Jaya) 。











南大卓越校友:余國隆(二)

為南順研發棕油新用途




在訪談中,余國隆回憶在南順的14年(1971--1985)期間,他如何致力於克服精煉棕櫚油的實用技術難題。他成功地取得多項突破,利用我國的棕油,取代進口的動物油和其他植物油脂,為我國賺取更多外匯。

挑起大樑面對挑戰

他回憶道,剛踏入南順,就面對重大挑戰,他必須挑起大樑,研究如何生產高品質的精煉棕油,以取代牛奶油,作為生產煉乳產品之用。

他說,記得當時公司市場部的高級主管向他潑冷水。他說,即使研究有成果,外國人的大牛奶公司是不會向華人經營的南順公司購買。

但是,余國隆認為,既然公司已添置先進配備,毛棕油又是本國原料,如果在加工工藝上下功夫,一定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精煉棕油,供生產煉乳之用。他的信念獲得上司甘尚武的大力支持。

埋頭苦幹3個月之後,他終於成功了。他研發的高品質精煉棕油被各廠家所接受,以取代牛奶油,作為生產煉奶的原料。第一家購買精煉棕油供生產煉乳之用的廠家是 Premier Milk 公司,接下來,Dutch Baby 公司和 Nestle 公司也購買採用。目前,國內生產的煉乳,90% 以上是用棕油取代牛奶油,銷售國內外市場。

棕油取代進口油脂

南順公司是馬來西亞第一家採用精煉液體棕油(Palm Olein ),取代大豆油、向日葵油、棉籽油,作為食用油,受廣大用戶歡迎與使用。余國隆又以棕油取代進口的牛羊油,生產人造牛油和起酥油,供烘焙面包與榚餅之用。

以前,這些原料都依靠進口。有了棕油及液體棕油代替品,可就地取材,節省外匯,方便採用 。同時,在新技術的推動下,棕油躍升為世界第二重要的食油,僅次於大豆油。

余國隆另一成就是,在香皂生產原料上,以精煉棕油,替代製造肥皂的牛羊油。牛羊油是從澳洲和紐西蘭進口。他說,雖然棕油的脂肪酸凝固點是比牛羊油高,但他克服了這個問題,以棕油製成的香皂品質更香更好。

現在,馬來西亞油脂化學工業廠家所生產的棕油皂粒,已被中國和其他地區國家香皂廠家廣泛使用。 (二)



余國隆夫婦是南大化學系同學。夫妻在同學餐會上高歌一曲。


南大兩位化學系同學,余國隆與老同學蔡鴻禧博(後排右)。前排另兩位南大生是新加坡的陳麗雲夫婦。


南大卓越校友:余國隆(一)

不受承認不服輸


南大傑出校友、棕油精煉工業先驅拿督余國隆。


麻坡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同學,南大1966年畢業生拿督余國隆上周榮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頒發2009年《南洋卓越校友獎》。

南洋理工大學在頒獎說明書中指出,這是大學頒發給校友的最高榮譽獎,以表揚享譽本國、本區域或國際社會,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或專業裡取得巨大成就,其奮斗精神可嘉並為大學帶來極大殊榮的校友。

出身於華校獨立中學,畢業於文憑不獲承認的南洋大學,余國隆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堅持奮斗,證明了獨中生和南大生,絕不輸於人,同樣能取得卓越成就,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巨大貢獻。

面對歧視發奮圖強

1966年,余國隆畢業於南大化學系。最初5年,他進入礦物化驗與鑒定行業。過後38年,余國隆全力投入我國棕櫚油下游工業。他一心一意專注於棕櫚油的加工研究,開拓棕櫚油新產品和新用途,生產增值棕油下游產品,讓我國賺取更多的外匯收入。

他高瞻遠矚,敢於創新,對棕油的精煉分提技術,一再突破,屢攀高峰,成就卓越。因此他獲得南大卓越校友奨的榮譽,絕非偶然。

在前往新加坡南大領獎前夕,他接受採訪,回顧40多年他在礦業和棕油工業上走過的道路。

他說,他是南大畢業生,文憑不受承認,工作上受歧視,但是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成功要靠自己。他認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不差,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工作,證明不會輸給別人。

不承認和受歧視,反而成為一種激勵,促使他更發奮圖強,力求上進,做出成績。

為洋人打工5年

1966年,他獲得第一份工作,進入澳洲人擁有的彭亨雲冰鐵礦場(Rompin Ming Co. Ltd)當化驗師。當時南大生必須輪班挨夜,薪水卻比受承認的大學畢業生低。礦場裡缺少消遣娛樂的地方,洋人俱樂部,他們又沒有資格進去。在這種環境下,他專心工作,很快就掌握了實際工作上所需的技術和知識。

接著,為了要提升及增廣自己的知識和累積各方面工作經驗,他轉入吉隆坡雙溪威的Associated Mines Co. Ltd。這家英國人經營的礦務公司規模更大,設備更齊全,採用鐵船開採錫礦。在這家公司工作,除了化驗錫的成份,還要鑒定其他礦物,挑戰性更強。在這段期間,他為提升自己對礦物的知識,工餘時間,還到馬來亞大學地質系聽課,有機會接觸到新鮮事物,讓他學到更多知識。1969年,他轉入Analytical Laboratorics 化驗公司,進一步提升他的化驗知識和經驗。

他說,在外國人公司裡,各種族員工一起工作,英文是主要的溝通語文。回頭來看,為外國公司工作5年,最大獲益是提升了他實際應用英文和以英語溝通的能力。這對他日後馳騁國際商場,面對外國商家,洽談生意,大有幫助。

南大資格低人一等

1971年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他獲得南順集團董事經理甘尚武的賞識,加入南順,成為南順的化驗主仼。此後,他從礦物化驗領域轉進了植物油領域,長期為提升棕櫚油價值而不懈努力。

雖然他努力工作,但由於他是南大生,有時讓他遇到尷尬局面,令他難受,唯有靠實際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他說,由於他的文憑不獲承認,當他申請成為馬來西亞化學師協會會員,他只獲准成為協會一名Licentiate 會員,沒資格成為 Associate 會員。

他說,在他的化驗室內,他手下的工作人員有馬大畢業生及其他外國大學畢業生。他們有資格直接成為 Associate 會員,他卻不能,這是何等不公平,卻無可奈何。

余國隆說,20多年前,南大畢業生要成為化學師協會會員,必須再參加協會的考試,及格後,才有資格成為合格的化學師。

不過,由於他的工作成就有目共睹,馬來西亞化學師協會理事會商議後,最後特別開例,批准提升他的會員資格地位。

拿督余國隆說,這件事反過來也有好處,激勵了他更努力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


中學時代的余國隆。


Monday, January 12, 2009

教育界:林金檳博士

南大開除.苦讀博士.服務馬大


林金檳博士夫婦。


林金檳博士奮斗歷程

在五、六十年代,華文中學的數學水準遠遠超越英文學校。麻坡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同學出了兩位數學博士。一位是留學英國的林金檳博士,另一位是留學加拿大的關麗意博士。

林金檳博士小時生長於麻坡的芭口,就讀芭口輔南華小。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但靠他的毅力,在大學半工半讀,自力更生,終於在英國的大學考獲博士,並回到馬來亞大學執教,成為馬大數學系的副教授。

中學時期,林金檳就對數學特別興趣,勤加鑽研,加上當時的中化中學有好的數學老師,為他打下良好的數學根底。記得當年林金檳同學充當小老師,為我們這一屆的同學補習數學。

南大學生會副主席

1961年從中化中學畢業,林金檳雖然面對經濟的問題,他卻能想方設法,克服重重難關,決心進入新加坡的南洋大學。他向親戚籌了一些經費,並靠著一面在大學唸書,一面勤於教補習,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就讀大學。

當年的南大正處於學潮風起雲湧的動盪時期,林金檳被捲入南大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中。在南大學生的推舉下,他被選為南大學生會副主席,成為學生領袖。他一面唸書,一面從南大校園趕下坡底去教補習,一面又要領導和參與學生運動。

19646月,一場大風暴襲擊南洋大學,政府派出大批軍警包圍南洋大學校園,大事搜查學生宿舍,扣留學生領袖。身為南大學生會副主席的林金檳難逃厄運,被捕入獄。

在這次逮捕行動中,有50多位南大學生領袖被扣留,南大學生會遭當局封禁。副校長莊竹林博士和文學院院長嚴元章博士被迫辭職。過後不久,百多名南大生被南大新管理層開除學籍。林金檳當然也在被開除的學生名單中。進入南大數學系僅有兩年,林金檳只能無奈地告別南大。

差點前往中國

林金檳遭扣留了兩個月之後,獲得釋放。雖然被逐出大學校園,林金檳還一心一意想繼續深造。他一面以教補習為生,一面自己加強自修。同時他不忘向國外大學提出申請,希望他能獲得國外大學接受。

遭開除之後,他有一度決定,要前往中國,繼續他的學業。他周圍的同學,有些贊成他這個決定,有些卻力勸他還是留在本國。本來他原已買好了前往中國的船票,最後一分鐘他決定聽取那些勸他留下的意見。如果當時林金檳保持原有的決定,他的命運將完全改寫。那時期中國正要走上文化大革命的道路,批斗盛行,回去的東南亞華人學生通常是求學深造無門,下鄉勞改就有份。

林金檳有一度獲得紐西蘭大學接受他入學,但由於他在政治部裡有案底,申請簽證被拒。最後幸運之神來自英國,當時學生到英國求學不用簽證。英國的蘭卡斯特大學不只接受林金檳就讀,同時還安排英國文化協會的獎學金,讓他免交學費。

越級一舉考博士

1968年,他終於結束了在新加坡四年的教補習生涯,買了最便宜的飛機票,飛往英國深造。他說,他當時僅攜帶幾年來在新加坡教補習儲蓄下來的幾千元馬幣,估計只夠一年的生活費。

他說,雖然他當時只在南大數學系唸了兩年,未完成學業,但英國這間大學知道南大數學系的水準,讓他有個機會進入大學一項為海外學特別設立特別的課程。南大另一位遭開除的數學系學生比林金檳早進入蘭卡斯特大學,他的成績讓大學當局對南大的學生有信心。

林金檳就讀的課程為期一年,其程度與範圍其實與學位最後一年的課程相同。不過他唸完後不能獲得正式學位,只能擁有文憑。一年後考試,林金檳竟然考獲最佳的成績。

唸完了第一年,林金檳又要為第二年的生活費苦惱。然而幸運之神再度眷顧,他的系主任察覺到這位學生有難題,主動地詢問他是否需要協助。林金檳將實情相告,這位系主任就幫他申請獎學金,讓林金檳能安心地繼續唸書。

雄心勃勃的林金檳選擇跨越攻讀碩士這一階段,直接攻讀博士。最後他證明了他的能力,以3 年的時間考獲數學博士。

一位獨中生,就讀南洋大學僅2年,進入英國大學,前後只花了約4年,就考獲博士。這不是一般學生所能辦到的。

服務馬大24

1971年年底回馬來西亞,機緣巧合下,林金檳又遇上機會,讓他順利地進入馬來亞大學,成為數學系講師。

1969年發生5.13事件後,不少外籍的馬大講師教授離職回國,留下了空缺。他說,馬來亞大學在1970年開始聘請學術有成的南大生,到馬大當講師。他是1971年另一批獲馬大聘請當講師的南大學生。回國後,他去見馬大數學系系主任,順利地受聘請,於1971年年底擔任馬大數學系臨時講師,並於半年後成為正式講師,最後成為數學系的副教授。

從講師到副教授,林金檳在馬來亞大學服務了近四份之一世紀。他於1996年榮休。

一位來自麻坡鄉區芭口的學生,一位被南大開除的學生,依靠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驕人的成就。這也是麻坡中化中學的榮耀。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商界精英:邱奕铜同学(国防科技业)  

英俊瀟洒的邱奕銅(右)當年到美國Rockwell Colline總公司會見航空通訊與導航零件部主管。

中化第六屆3名精英:右起邱永昌(鋼鐵業)、邱奕銅(國防科技業)、林金檳(數學教授)。


一生從事尖端國防科技行業


躋身成為世界尖端國防科技公司亞洲區高級職員不是件簡單的事,但
是,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的邱奕銅同學卻辦到了。

在退休前,邱奕銅是美國國防通訊與航空導航公司Rockwell Colline在本
地區的區域董事。公司的業務是向美國國防部提供空中、水面、地面的
導航與通訊產品,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國防部和軍事工業提供航空和艦艇
使用的導航與通訊系統。

負責亞洲13國家業務

他身負重任,掌管美國Rockwell Colline國防尖端科技公司在亞洲區域
13個國家的業務,促進這些國家採用公司設計與生產的航空電子通訊
,航空電子控制系統,導航儀器,空難拯救和電子偵察配備。

邱奕銅謙虛地說,公司為了方便他與亞洲各國國防部高級將領打交道
,以促進業務,便給他一個 Director 的銜頭。有了這個董事銜頭,政
府高級官員便對他另眼相看,讓他的工作能更順利地進行。

他說,為了業務,他必須與亞洲多個國家的空軍和海軍將領打交道,
與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印度、泰國等國家的高級將領往來。

印尼哈比比的飛機廠

他說,印尼前總統哈比比在萬隆搞了一家飛機裝配廠,需要購買先進的
電子導航與通訊系統。因此,他與這家飛機廠結下緣份,與這家飛機廠
有不少的來往。

他回憶道,哈比比的飛機廠設在印尼的萬隆,因此他經常到萬隆,與飛
機廠的高層人員開會,為他們講解美國公司的尖端導航電子系統和通訊
系統。哈比比有時候也到飛機廠,因此有時候他也與哈比比見面。

邱奕銅(右二)與世界先進直昇機製造公司(Sikorsky Aircraft Corp.)高級人員(左一)和Sikorsky 直昇機在印尼的銷售商(左二)洽談生意。邱奕銅服務的公司供應導航系統給Sikorsky 公司的直昇機。

邱奕銅說,興建這間飛機廠,耗資巨大。為了要招聘到200多名美國波音
公司的飛機工程師,哈比比出手大方。美國工程師薪金高、待遇好,還享
有汽車住宿等各種優越福利。

他說,哈比比的飛機廠生產運輸機和直昇機,有些賣到馬來西亞、汶萊
和中東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他又說,有個時期,他也要往泗水跑,因為哈比比又在泗水搞了一個艦
艇裝配廠。他說,東西德統一之後,留下一批多餘的舊軍艦。哈比比就
向德國買來幾十艘舊軍艦,在他的造船廠進行改裝復新。由於這些軍艦
必須裝配高科技通訊系統,他又與哈比比的造船廠結了緣。

他回憶道,在他退休前夕,他還為公司帶來一宗大生意。

他與東盟一個成員國的空軍高級官員經過艱辛的談商,最後這個東盟國
家同意購置 Rockwell Colline 的導航通訊電子系統。在他行將退休時,
雙方達成協議,不久就正式簽約。

邱奕銅(左)與女祕書(中)到訪美國加州,與美國總公司職員合照。

留學時天天吃豬腳

邱奕銅同學早期在澳洲留學,就讀墨爾本大學的電子電氣工程系。當時
家人寄給他的生活費用並不多,他必須在省吃、儉用,並在假期時去打
工。在那個時代,留學生多數是這樣生活。


每當與老同學在一起喝茶聊天,邱奕銅喜歡談起他在澳洲唸書時吃了
600只豬腳的故事。

他說:〞我在澳洲讀書時,吃了600只豬腳,你們知道嗎?那時我幾乎
天天吃豬腳。為什麼呢?因為澳洲人不懂吃豬腳,當時澳洲的豬腳十分
便宜,只需花澳幣15分就能買到一只豬腳。後來漲價,每只豬腳也只不
過澳幣25分。〞

〞那時澳洲的大包菜也很便宜,每粒才澳幣10分。因此我常與同學到市
場,專買豬腳和包菜,帶回來煮了一大鍋,可供兩人吃一個星期。〞

迄今邱奕銅還是念念不忘當年在澳洲吃豬腳的經歷。他說,豬腳好吃
又便宜,因此他們便天天吃豬腳。

他說,他天天吃豬腳,不會發胖,也不怕膽固醇高,因為他天天有運動
,天天必須走路一、兩英里到學校上學。夏天的假期裡,他就去打工,
因為他家裡不經常寄錢給他,費用不夠就要自己設法。

為美公司服務36年

邱奕銅同學在澳洲畢業後,於1968年加入國防航空科技公司,當時他才27
歲。他在這家跨國公司服務了36年,於2004年退休。

雖然邱奕銅長期為美國公司服務,但他對美國憑着強勢,不讓中國有機
會在航空電子技術加速發展深感不滿。

他說,美國人相當霸道,不隨便賣尖端航空導航和通訊技術給中國。公
司不能任意向中國出售其產品,必須先受審查,取得出口執照或准證,
才能賣給中國。

邱奕銅出生於森美蘭寧宜小鎮。小時候他在當地唸書,然後前往柔佛州
麻坡中化中學就讀,最後到澳洲墨爾本深造。

他懷念在麻坡中化中學的那段生活。他懷念當年中化中學那批師長的教
導,常提起師長們的名字。在那個年代,華文獨立中學的學生面對艱辛
的挑戰。然而有不少獨中生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堅持奮鬥,取得成就。
邱奕銅是一個例子。


邱奕銅夫婦。

Saturday, October 11, 2008

商界精英:蔡鸿禧同学(石油业)

設計建造巨型油廠


蔡鴻禧博士、太太及女兒全家福照片。


蔡鴻禧同學參與設計興建的蜆殼(SHELL)石油公司煉油廠與民都魯天然氣液化廠。




蔡鴻禧同學站在日本富士山峰頂。

石油業精英──蔡鴻禧博士

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同學出了一位石油業的精英。他就是出生於麻
坡利豐港的蔡鴻禧博士。

蔡鴻禧在南大念完化工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在英國考獲化學
工程博士後,他加入著名的蜆殼石油公司。長期服務於這家跨國公司,
直到1998年退休,蔡博士對本地區石油業的發展貢獻不小。

在蜆殼石油公司工作期間,蔡鴻禧先後被派至多個地區和國家開發石油
業務。他曾在新加坡的毛廣島、荷蘭的海牙、東馬的美里與民都魯、日
本、美國加州和馬來西亞的波德申等地工作。

赤軍炸毛廣島油庫

回首過去種種經歷,蔡鴻禧說,他對他參與設計建造的新加坡毛廣島大
型儲油槽(或稱油罐)險遭日本赤軍炸毀,留下深刻印象。上個世紀70
年代初,蔡鴻禧博士在毛廣島上工作,參與蜆殼石油公司在島上興建巨
型儲油槽及其他設施。過後他被公司調至波德申的蜆殼煉油廠工作。

對於日本赤軍企圖炸毀毛廣島油庫事件,他說,當時可說相當幸運,赤
軍恐怖份子選定的爆炸目標是島上最大的一座儲油槽(油罐),如果他
們是炸其他較小型的油槽,後果不堪設想。

他解釋道,這座大型儲油槽是用來儲存比較不易燃燒和爆炸的重燃油。
如果他們把目標鎖定儲存飛機油和汽油的油槽,那將是一場大災難。

由於曾參與島上石油設施的設計工作,蔡鴻禧對島上各個設施和油槽結
構瞭若指掌。他說,為了承受巨大壓力,大型儲油槽底層的設計採用厚
度大的鋼板,油槽底層鋼壁堅固厚重,不易炸穿。日本赤軍不瞭解油槽
的結構,把炸藥安裝在大油槽的底層,因此作用不大。這是不幸中的大
幸。

激進的日本赤軍是在1974 年1月31日襲擊新加坡毛廣島蜆殼石油公司的
油庫。他們企圖炸毀毛廣島油庫,使之陷入火海,從而阻止新加坡向南
越源源供應石油。

赤軍策劃這項大膽行動,派出4 名全副武裝的日本赤軍和巴勒斯坦激進
份子,攜帶12枚炸彈登陸毛廣島。他們成功引爆其中的3枚,然後衝至
碼頭,騎劫渡輪Laju 號,扣船員為人質,企圖逃跑。

有兩位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同學在七十年代曾在毛廣島上工作。除了蔡
鴻禧之外,另一位是在島上從事建築工程的梁炳超同學。事隔30多年,
沒想到兩位中化老同學又碰頭,在一起回憶毛廣島惊心動魄的一幕。梁
炳超告訴蔡鴻禧,當時他剛好在毛廣島的碼頭處,目睹赤軍騎劫渡輪的
緊張過程。

經過數天談判後,赤軍釋放人質,他們在新加坡官員的陪同下,獲准前
往中東國家。

重視防火 紀律嚴格

蔡鴻禧說,從事石油這行業,工業安全與防火工作的意識要強,不能有
絲毫疏忽。許多因素會引起油廠設施失火,除人為因素外,大自然因素
,如雷電交加的惡劣天氣,也會引起油廠陷入熊熊大火,人命財物損失
慘重。因此,石油公司經常舉行防火演習,要求公司職員人人都要有滅
火的知識和技能,甚至要懂得駕駛消防車。在油廠內,如發生火患,分
秒必爭,等消防車開到現場,那已經太遲了。

他說,為防止重大事故,公司職員必須培養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做事
井然有序,才能應付突發的災難事件。他認為,這些年來,他在蜆殼石
油公司工作,讓他獲益不淺,讓他學到辦事有條有理,絕不含糊。對他
來說,這是人生寶貴的經驗。

蔡鴻禧(右)巡視美里岸外鑽油台。


他說,目前馬航董事經理兼總執行長拿督斯里依德利斯就是蜆殼石油
公司訓練出來的一位出色的管理人才。他的這位前同事被當局重用,
派他入主馬航,展開整頓,使之轉虧為盈。


在美設計波德申油廠

蔡鴻禧說,為設計新的波德申蜆殼油廠,他到美國加州工作一年,那
是他人生最愉快的一段生活。

他說,公司決定在波德申興建新油廠,並把新油廠的設計重任交由美
國加州一家公司負責。於是他和同事一組人被派到美國加州,監督油
廠的設計,以符合在波德申興建煉油廠的需求。

他說,他們一組8個人,只有他和另一位同事是華人,其餘是洋人。
8個人中有一位是主任,其他7人每人負責監督油廠一個部門的設計。

他們向美國公司提出波德申油廠的需求,美國公司就按他們所提的需
求進行設計。然後雙方商討研究設計好的草案,不滿意之處,就向美
國公司提出,要求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設計天然氣液化廠

蔡博士說,1992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很幸運地被公司派去參與
一項大型工程,參與設計與建造〞馬來西亞第二天然氣液化廠〞。

馬來西亞第二天然氣液化廠

蜆殼湅油廠一瞥。



他說,當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與蜆殼石油公司、日本和砂勞越州政
府合資興建大型天然氣液化廠,有機會參與這項耗資45億零吉的大型工
程,是他的榮幸。

蔡鴻禧說,這項工程的管理層都是國油的精英。他是以蜆殼石油公司代
表身份,成為他們當中唯一的〞外人〞。為推動這項工程計劃,前後花
了他4年的時間。最初的一年半,他被派駐日本,在日本主要承包商的
設計中心工作,其餘的時間是在砂勞越的民都魯工地。

他說,在第二天然氣液化廠建成後,他繼續參與馬來西亞第三天然氣液
化廠的初步設計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液化天然氣是一項非常專門的工業。在全世界,天然氣液化廠的數目,
屈指可數。因此,在中化中學校友當中,他可能是唯一擁有天然氣液化
的專業學識。
退休後,蔡鴻禧熱衷於打高爾夫球,夫婦倆經常一起到各地打高爾夫球
。偶爾他也以他的石油專業知識,向涉及石油業務的朋友提供意見。有
一位朋友有意在中國收購一家煉油廠,要求他前往視察評估。他參觀了
朋友準備收購的中國油廠後,發覺這家油廠的防火保安意識不強,防火
規格不嚴,火警防範措施嚴重不足。結果他的朋友放棄這項收購計劃。

賣包小子成為博士

學生時代,蔡鴻禧一面在中化中學唸書,一面在利豐港幫家人賣包,補
助家用。那時候,蔡鴻禧在課餘時間,經常推著一輛三輪車,在利豐港
一帶沿路賣包。
後來他進入南洋大學,再到英國深造。即使在他剛考獲博士後,回到家
鄉利豐港,他還曾像早期那樣,幫助家裡的小生意。這顯示,他並不因
學有所成,便擺起架子,而是照舊平易近人。

從利豐港的賣包小子,在華文獨立中學受教育,到石油業的精英,這是
蔡鴻禧同學走的人生道路。


2005年蔡鴻禧夫婦返回南洋大學,緬懷雲南園的美好時光。
但今天的南大已非昔日的南大。

Friday, October 3, 2008

植物病理學家──楊安福

遭開除的前南大生

加拿大農業部植物病毒專家楊安福。

三位老同學相見歡。左起來自加拿大的楊安福碩士(植物病理學家)、筆者與蔡鴻禧博士(天然氣與石油業)。



兩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獨中生,在新加坡南洋大學遭開除學籍。逆境阻撓不了他們求上進的精神,最終在學術上嶄露頭角,成為植物病理學家和數學教授。這顯示當年獨中生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定居加拿大的楊安福同學到吉隆坡拜訪中化中學老同學。相隔幾十年未見面,老同學有機會相聚,其樂融融。

畢業考前遭開除


難能可貴的是,楊安福與當年初中一年級第八班的老同學林金檳(右)再團聚。他們兩人一起進入新加坡的南洋大學,一起在大學畢業考試的前夕遭當局開除。人生路途上的挫折,未令他們氣餒,他們勇於面對逆境和挑戰,堅持奮斗,勇闖國外大學,尋求出路,最終兩人都開創出一個春天來。

楊安福在南大修讀生物系,開除並不能挫他的銳氣,最後他在加拿大成為植物病毒學家。林金檳博士就讀南大數學系,在南大被剝奪了完成學業的機會後,他毅然遠赴英國,考獲博士,成為馬來亞大學的數學教授。

父親嚴厲責罵

在與吉隆坡老同學相聚期間,楊安福回憶道,當年他是南大生物學系學會的代表,林金檳是數學系學會的代表。他們反對南洋大學改制。就在他們即將參加畢業考試,學會的執委全被開除了。

當時他的父親非常生氣,大聲責罵他。他年輕氣盛,竟恫言如父親再這麼對待他,他就脫離這個家。

不過當時,他也感到前途茫茫。他決定前往紐西蘭繼續求學,父親還是愛子心切,支持他海外深造。本來他在南大已快畢業,由於被開除,修讀的課程不受紐西蘭大學承認,他只能再從第二年課程修讀起。

他認為,他今後不可能進入政府部門工作,因此在紐西蘭他選修園藝系,準備畢業後自己搞農業。

研究黃豆種子病毒根源

後來,由於他的愛人先到加拿大升學,他也跟着到加拿大闖天下。他進入加拿大大學,修讀植物病毒學,最後考獲碩士學位。

楊安福說,他研究植物過濾性病毒的傳播,這需要動用大型的電子顯微鏡。他花費不少精力研究黃豆的過濾性病毒如何通過種子傳染給下一代。這項研究要動用電子顯微鏡,還需要用鋒利的鑽石切刀。幾經辛苦鑽研,他終於證明,種子裡的過濾性病毒是由母體傳播,不是由花粉傳播。

考獲碩士後,他先在大學裡工作,幫教授從事研究工作。幾年後,教授的研究金用完了,他離開大學,轉入魁北克省一間兒童醫院工作。當時魁北克省的法裔勢力強大,獨立的呼聲大,孩子入學不是唸英文,而必須讀法文。為了孩子的教育,他轉入渥太華的政府農業部,專職植物病毒的工作。在這個崗位上,他辛勞工作幾十年,目前是部門的經理。

楊安福透露,他可能會在這一、兩年內退休。

楊安福(右)帶領來自澳洲的老同學林倉貳博士參觀他在農業部工作的研究所。


山芭學生出人頭地


楊安福還清楚記得他剛踏入中化中學的情況。他說,1956年,一群來自麻坡周圍鄉下地區的學生報名就讀中化中學。這批鄉區小學的學生被校方編入中化中學初中一年級的最後一班。當年,中化中學初中一年級共開設八班,來自鄉區的學生全被安排在第八班,就是最後一班。

他說,當時有同學笑他們是來自山芭的學生。

楊安福來自麻坡的玉榭,林金檳來自麻坡的芭口,余國隆來自麻坡的巴西。這幾位初中一年級第八班的鄉區學生後來卻出人頭地,讓他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定居吉隆坡的同學與來自加拿大的楊安福同學(左一)相聚。


P.S. 根據楊安福提供的網址,網頁上2007年的一則文,對他的簡略介紹如下:

As the chief technician at the Electron Microscopy Unit, Research Branch,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in Ottawa, Mr. Ann-Fook Yang is responsible for smooth operations of the laboratory. He takes care of several electron microscopes and all ancillary equipment and ensures that the microscopes are available to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in disciplines as diverse as entomology, plant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In addition, he also teaches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to other scientists' technicians. Such procedures may include the preparation of samples for convention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s well as immunogold labeling of various structures fo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31-10-2008

Ann Fook said .......

Dear CHHS61 alumni and friends,


I am back to Canada and started to work again today. Thank you all of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time to meet me at the parties in Singapore and KL.

Those parties meant a lot to me. I have met primary school 1 classmate Leh Hoon, PS3
classmate Jeok Mui and most of you I have not seen for almost 50 years. Thanks are due,
especially, to Set Lan for gathering classmates in Singapore; Leh Hoon and Kia Ger for hosting
a pool-side pot-luck party and everybody for bringing food in Singapore.

I also deeply appreciate Hong Hee for calling up classmates and arranging one day program in
KL and made photo CDs of Class 61; Thai Heng and Kok Leong for hospitalities and Cheong
Hiang for transportation and writing a blog about me.

Please convey my sincere thanks to those people who were at the parties but do not have e-mail
address listed. I hope that we can meet again. If any of you come to Ottawa, let me know in
advance I will gladly be your tour guide.

Regards,

Ann Fook

Thursday, September 4, 2008

商界精英:刘春源同学(养鸡业)

學生時代的劉春源同學。



麻坡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同學,出現幾位傑出精英,長袖善舞,在商界有突出的表現與成就。

龍合控股有限公司執馬來西亞禽畜業的牛耳,龍合集團的掌舵人就是中化高中第六屆畢業同學,拿督劉春源。

他於1961高中畢業離開母校後,先是協助父親的蔬菜批發業,於1967開始投身養雞業,逐步擴展業務,最終把養雞業發展成為一家上市的掛牌公司。

劉春源同學說:「我對養雞業能成為上市公司引以為榮。」

如今,龍合不只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禽畜業集團,其業務範圍頗廣,涉足百貨市場、手套製造、塑膠工業、乳膠廠、酒店、零售、西餅屋、食品、飲料、傳銷、電子生產、建築、娛樂城及休閒業。

劉春源在1989年出任母校麻坡中化中學董事長,對母校的發展頗有建樹。

任董事長時,他發動籌建中化學生宿舍,興建了「劉龍耀學生宿舍」。同時他捐獻30萬零吉,設立「劉龍耀清寒子弟助學金」,協助貧困學生有機會就讀中化中學。


2006年農曆新年,拿督劉春源同學(前右二)在麻坡住家接待老同學。



学生时代的刘春源(后排中)与同学。
前排左起是郑亚明,李玉莹,黄梓宝。后排左起是郑昭贤,刘春源和王景华。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08

龍合馳騁亞洲畜牧業

兒女為拿督劉春源慶祝生日和慶祝父母結婚41周年紀念。


拿督劉春源同學與孫子在家歡度華人農曆新年。


養雞第一再衝刺

養雞業向來被視為傳統家庭企業,一般人都認為養雞業很難成為一門大生意,更別談要掛牌上市。然而,龍合卻成功扭轉乾坤,不但成功轉型為一家現代化企業,於一九九零年更獲准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家經營養雞業的上市公司。

領導這家傳統家庭式企業成功轉型的靈魂人物,便是現任龍合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主席拿督劉春源。祖籍廣東省潮安縣的劉春源,一九六一年在麻坡中化中學高中業畢後,便協助父親料理家族事業,六七年才開始經營養雞業。他秉承父親劉龍耀老先生的蔬菜批發的基礎,帶領七名兄弟一起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是華族家庭企業「脫胎換骨」的絕佳實例。

所謂行行出狀元,養雞業獲准上市,不僅證明龍合是一家有著現代化管理的公司,更重要的意義,是它突顯了大馬養雞業的成功。

劉春源?:「我們對養雞業能成為上市公司引以為榮,也更肯定這門行業的發展。」

龍合集團奠基於柔佛州麻坡,它原本經營蔬菜批發,採用合約方式經營,提供菜種及肥料給合約農場,再向農場購回蔬菜。當初,它並無意從事肉雞養殖的行業,養雞的目的,不過是為了獲取天然肥料(雞糞),以方便種植蔬菜。爾後,發現養雞有利可圖,才開始大量投資。

「當時,我父親見到畜牧業有很大的潛能,便鼓勵我向禽畜業發展,開始大規模飼養肉雞。」

他坦言,在公司發展過程中,父親劉耀龍的影響非常深遠。

「由於從小便接觸到父親的蔬菜經營方式,無形中便將它運用在企業上。盡管如此,龍合卻是採用現代化的企 業管理經營。」

劉春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是集團的掌舵人;除老大在香港定居外,其餘兄弟七人分別在公司出掌要職,對公司的發展都有重大的貢獻。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兄弟之間的合作、默契與團結,是公司的一大支柱和發展的推動力。

目前,龍合集團的發展,已不僅限於養雞和蛋雞,也包括養豬及養鴨。在這三個項目內,龍合也是全馬最大的經營者,從孵化、加工、養殖、飼料生產、獸藥代理及包裝、屠宰場、肉類批發、肉類加工、銷售店遍佈巴生谷一帶,已完善達到「一條龍」作業方式。

龍合不僅是馬來西亞最大的禽畜業者,它的規模在整個亞洲當中,也名列第二。整個集團一九九九年的營業額高達十二億零吉。其畜牧活動已全面自動化及先進化,並由美國入口電腦控制的孵化櫥進行雞隻孵化工作。這與三十年前的家庭式養雞業,可說有天淵之別。

在發展禽畜業之余,集團也涉足手套製造、百貨市場、塑膠廠、乳膠廠、酒店、零售、西餅屋、食品、飲料、傳銷、電子生產、建築、娛樂城及休閑業。其中佔地一千五百多畝的A'FARMOSA度假勝地就是代表作之一,它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爾夫球場、酒店、度假屋、人造湖、騎馬場、水上樂園、娛樂項目及戶外休閒等。

此外,該集團分佈於馬來西亞半島還有二千余畝地庫有待發展屋業,以及數百畝的土地發展工業。

龍合在中國數個地區也進行合資活動,這其中包括了北京的房地產投資、江西新余公路、武漢電子業、新疆刨花板廠、陝西酒店、西安土地發展、惠州農業發展等。

接近四十年的歷史裡,龍合的發展,基本上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創業期:六零年開始創業,起初銷售新鮮蔬菜。後來為取得天然肥料,開始小規模養雞。

二,起步期:一九七八年開始正式向養雞業發展,並在柔佛州巴力士隆購買一片土地,從美國進口種雞,開始全面進入市場。

三,自立期:一九八八年起,龍合已成為全馬第一間飼養原種雞的農場,從此不必再進口種雞。

四,高峰期:九零開始,邁入養雞業的高峰,不僅成功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並向國際發展。除了馬來西亞外,在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台灣及中國皆有投資企業,而銷售網更廣至汶萊、香港、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業務範圍也做多元化發展。

「龍合的宗旨是商業道德第一,確保品質。我們擁有良好的衛生設備,同時,也不斷吸取外國的技術與經驗,以便提升及充實自已。」龍合在養養豬業方面也培育種豬,並售賣給其他養豬場。然而,龍合的養豬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曾面對嚴峻的考驗。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馬幣對外匯率下跌,從外國入口飼料的龍合也蒙受其害,使到生產成本增加。九九年初的立百病毒事件,雖然龍合沒受到立百病毒的侵襲,但卻因豬肉市場萎縮,龍合身為國內最大的養豬業者,也受到強烈的打擊。幸好,最艱難的時刻總算過去了。

「馬幣對外匯率暴跌,單是入口飼料,匯率上蒙受的虧損估計就有四千萬零吉。」

劉春源表示,龍合儘管在豬肉市場蒙受嚴重的損失,但是,絕不會向品質妥協,更不會使用危害人體健康的長肉劑。

「根據統計,如果龍合養豬場使用長肉劑,一年至少多賺三百萬零吉,這是極其誘人的數字。但是,我們取之有道,絕不做這種自私、違背天理的事情。」

他痛心的表示,許多業者為了牟取暴利,不惜在豬隻的食物和食水中摻入長肉劑,以求豬隻在短期內推出市場。

一般來說,涉及這種不法行為者,包括藥物供應商、養豬業者、中間商及豬販。藥物供應商將這類違例禁藥賣給豬農,豬農則讓吃了長肉劑的豬隻食用次等飼料,以節省飼料費;一些中間商及豬販也專挑吃了長肉劑的豬隻,因為豬肉色澤較光鮮,瘦肉也較多,而且,他們可從中取得較高的利潤。

「歐美先進國家的醫藥報告已經證實,長肉劑危害人體健康。而且,它們也禁止使用促進豬隻成長的飼料,這也是為何衛生部將長肉劑列為食品法令下第一級有毒物質,以保護消費者的原因。」

劉春源希望同業自重,不要為了賺錢而昧著良心使用危害人體健康及殘害下一代的藥劑。他認為做生意固然是為了賺錢,但身為一名企業家,對社會應肩負起責任,他絕不會為牟取更多利潤而使用有關的成長劑。這種營業態度,是所有企業家應學習的精神。

「立百病毒的災難,已使國內養豬業元氣大傷,如果業者再不自愛,將來只有使豬肉市場進一步萎縮。」

龍合在柔佛州的養豬場,是獲得新加坡政府發給AA級入口准證的農場。這類農場即使在大馬肉豬市場發現口蹄症時,仍然可獲准進入新加坡;龍合對衛生管理的要求非常嚴格,為了杜絕一切可能讓豬隻感染上病菌的風險,外人包括有意購買種豬或豬隻的業者,也不允許進入農場參觀。

「在立百病毒事件當中,龍合的養豬場完全沒有受到感染,成功度過難關。這點再次證明了我們在衛生設備、管理、品質等方面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不過,我們不會因此而自滿,而會秉持這項原則,邁向更高的國際標準。」

劉春源及兄弟們把龍合從一間家庭式企業,發展為跨國集團,並且成為亞洲居二的養雞業經營者,業務朝向多元化發展。他堅信禽畜業仍然大有可為,也會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

「我個人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進一步拓展禽畜業,不僅在本國取得更大的發展,也希望能在印尼、菲律賓及中國的業務能有更佳的表現。」

龍合已穩坐亞洲禽畜業的第二把交椅,是否有意更上一層樓,執亞洲養雞業的牛耳?

面對這個問題,劉春源豁然而笑:「成為亞洲第二也就夠了。凡事量力而為,不必勉強。」


企業靈魂.兄弟力量

龍合由一個家庭企業發展成為現代集團,這項成就與劉氏兄弟的團結合作,息息相關;而父親劉龍耀奠下的基礎,對眾兄弟日後的影響非常深遠,也是公司日後欣欣向榮的要素。對此,拿督劉春源深表感激。

「父親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他時時灌輸子女教育至為重要的觀念。所以我在事業小有成就時,便率領眾兄弟到父親的家鄉(中國潮洲)興建一座五百萬人民幣,以父親為名的學校,以助發揚教育。」

這種「飲水思源」的精神,正是華裔企業家不斷回饋社會的表現。劉龍耀老先生對教育的重視,也加強了劉氏兄弟慷慨捐助教育的精神。

劉春源在一九八九年擔任母校麻坡中化獨立中學的董事長,出錢出力之餘,更帶頭發動籌建學生宿舍,並完成了「劉龍耀學生宿舍樓」。此外,他也捐助三十萬零吉設立「劉龍耀清寒子弟助學金」,使到不少清寒子弟得以完成學業。

九七年,劉春源為長子主持結婚儀式時,即成立一百萬零吉的「劉龍耀慈善教育基金」,供清寒子弟及不幸人士與團體申請。立百病毒事件中,他也捐助不少金錢給豬農。

「我深受先父影響,明白取之社會,也需回饋社會的道理。」

劉氏指出,家庭在他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妻子是他的賢內助。

「她把家庭和四名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安定的家庭,使我能夠專心發展事業。」


商德為本.跨國拓展

面對新世紀的到來,國內的禽畜業要如何繼續長存發展,並開拓更大的空間?特別是經過立百病毒的風暴,要如何重新振作,力爭上游?

龍合做為該行業的領導者,拿督劉春源認為,商業道德仍然是必須堅持的。

「如果禽畜業要長存,就必須堅持道德上的理念。進入廿一世紀,我們會碰上甚麼難題,無法預測。但是,如果能堅持道德原則,不讓禽畜食用長肉劑,我相信所有問題將可化解。」

他指出,養雞業在廿一世紀,依然有著良好的前景。畢竟民以食為天,不管經濟情況如何,食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對肉類的需求也會隨著提高。

「食用肉雞並無宗教限制,它的市場要比豬肉及其他肉類更大,而且,現代人注重健康,多選擇白肉;雞肉價格也較其他肉類為低,是最廉宜的雞肉蛋白質來源。這種種優勢,都使到養雞業得以歷久不衰。」

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使到許多小農場面臨關閉的惡運。但是,它也為實力雄厚的大農場,如龍合者,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這種自然淘汰的方式,印證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定律。

劉春源表示,龍合不僅希望能拓展本地市場,更希望能在印尼、菲律賓及中國取得發展。

「二零零零年,龍合將正式在中國投入生產,發展畜牧業。中國的經濟開放政策,將有利於發展。另一方面,印尼的政治經濟風暴,使到該國不少畜牧場停止操作,雞肉嚴重短缺,這也有助於我們的生產發展。」

他說,為了加強市場的領導地位,龍合將會引進更新的技術及先進設備,以保持高水準的禽畜品質。

(原載華總5G頻道)


正月初一,祥龍在劉春源的麻坡住家大門前起舞。

Sunday, May 18, 2008

商界精英:邱永昌 Peter Khoo(铁矿业)

邱永昌與太太邱秀芳攝於雷大慶同學位於雪州鄧普勒的共管公寓。



目前定居澳洲柏斯的邱永昌同学是第六届毕业同学的商界精英之一。
邱永昌同学在退休前,是在一家世界级的矿业公司服务。他在跨国公司
Rio Tinto 工作了近18年,从普通的职员开始,最后晋升到公司亚洲区市
场董事高 职。

坐飞机巡视矿场

他公司的矿场十分辽阔。他告诉我,每次巡视矿场时,不是驾车,必须乘坐飞机,令我吃惊。

他经常奔跑於中、日、韩等国,了解各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他说,世界各地大型钢铁厂,他几乎全访问过。他说,他所做的生意,数额巨大。有时,一些中国小钢铁厂想向他公司买一、两百万美元铁矿石,他得想法婉拒。

他说,当他在中国进行业务工作时,带着一名白种人秘书随行。中国人看到白种人当黄种人秘书时,感到十分惊奇。

以下是邱永昌同学对他在 Rio Tinto 矿业公司工作情况的介绍:

巡视矿场当然得坐小飞机,可以坐48个人,最初很新鲜,久了就不稀奇。总部(Perth)离矿山(Pannawonica)1500公里,先乘大型商用飞机,飞2小时到Karratha市,再转小飞机到矿山。 早上飞,办完事,下午回,一天来回三千公里,就像坐 Taxi 一样寻常。

提到铁矿石,澳洲的Rio Tinto BHP,还有巴西的CVRD, 三分天下,
势均力敌。他们牢牢的控制住日本、中国和南韩的钢铁生产。 其他像
印度和南非的矿山规模,相对小得多。

我从最初的技术协理员开始(Technical Assistant),一路晋升到退休
前的亚洲市场董事(Marketing Director - Asia),前后17、8年,一
眨眼就过去,恍若一场梦(好梦actually)
。服务的公司一直都是
Rio Tinto 属下的罗泊河公司。

顾客(熟客)买矿石,都会直接向(罗泊河)(哈默士里)接洽,生客向
Rio Tinto
询货,Rio也会立刻把询单交给这两家公司处理。

Rio Tinto除了铁矿石之外,还拥有钻石,黄金,铀矿,煤矿,铜矿等
等几十家公司,是个巨无霸的跨国公司。上网 riotinto.com.au 一看
就知道。

我退休时,公司同事打趣说Peter 你以后别再四处乱跑,应该坐下来写
一本回忆录,把你稀奇古怪的经历,写。。。。
我的回答很简单写书
不困难,难在没有出版商肯支持,看来只好自己掏腰包付印。但最终结
果只可能销售两本,一本卖给老婆,一本留给自己看,剩余的送给朋友
也没有人要。。。。
他们听了,哈哈大笑!

在马六甲老同学聚餐会上,邱永昌同学充当司仪,替陈蕾士老师拿麦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