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麻坡情.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麻坡情. Show all posts

Friday, July 11, 2014

麻坡百年明信片

成為博物館收藏品


麻坡百年历史明信片集〈故乡情〉获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認可及讚許,被華僑歷史博物館列為正式收藏品。


中马中化校友郑昭贤多年来不停搜集麻坡历史图片,为这些珍贵历史图片编写说明,希望通过图片,让更多人瞭解早年的麻坡。

在六月初,配合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的举行,他通过中马中化校友会,推出这套反映麻坡华人历史的〈故乡情〉明信片集。明信片集的美术设计是蔡宗佑校友。

最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吕咏梅通知:

“我馆已将此〈故乡情〉明信片列为正式藏品收藏,图片史料非常好。”

“谢谢您给我馆的支持,我会尽快将证书及清单寄给您。 ”



〈故鄉情〉首張明信片是介紹: 开埠功臣 甲必丹蔡大孙

百多年前,华人先辈来到麻坡地区,披荆斩棘,大量种植甘蜜和胡椒。
 

1886年,苏丹委任蔡大孙为麻坡甲必丹,负起了建设麻坡市区的重任。


----規劃市區三街六巷街道格局
----建巴剎、碼頭和渡輪碼頭
----建粵東古廟和蘇丹皇府
---任命港主開發麻縣經濟
 

1889年,英國旅行家 Florence Caddy 曾到麻坡絲絲街甲必丹蔡大孙的住家拜访。他在遊記中寫道,麻坡是個可愛的市鎮,人口約5千。華人和少數印度人在市區內開店经商,馬來人居住市郊的甘榜。

 他写道,麻坡的商业繁荣,主要的出口物产是甘和水果,其他的物产有黑胡椒、槟榔、椰干、咖啡和硕莪等。市内有一间板厂和一间砖厂。

1890年,柔佛州土地与测量局局长Harry Lake说,麻河沿河两岸,从河口至吉蓬(Bukit kepung),长达85公里,都是华人在种植甘蜜和胡椒。
 

1894年,华人成为麻坡最大族群,华人人口8000人。

第二張明信片是介紹: 百年前麻坡华人商号
 

百年前麻坡盛产胡椒甘蜜,〈麻坡椒蜜公局〉是麻坡华社团体的最高机构。陈少亭是〈麻坡椒蜜公局〉局主。

蔡大孫當年住在麻坡絲絲街,他在這條街上擁有不少房產。



Friday, July 24, 2009

懷念丹戎落日

麻坡丹戎落日


最近朋友邱震國到麻坡一遊,拍下了麻坡丹戎落日景色。照片在中化中學第六屆同學網上論壇流傳,引起外地校友美麗的回憶,懷念半個世紀前他們在丹戎海邊的歡樂日子。

50年前,在丹戎海邊,可看到馬來漁夫潛下河底,撈起一大串的薄殼(青殼贝類)。一艘小舢舨,一枝長竹竿插入河床,漁夫潛下水底,又浮出水面,撈起一串串的薄殼。薄殼肉美味香,金不換炒薄殼最令人懷念。

50年前,在丹戎河口,華人老婦整天浸在水中,敲擊長在石頭上的蠔,靠捉蠔找生計。有時,考試完畢,同學們也到丹戎河口,下水敲蠔,又好玩,又有鮮美的蠔吃。

有時,大潮來時,可看到成群結隊的海豕游到河口,在河上追逐嬉戲。

六年級時,記得有一次退潮時,幾位同學到新丹戎,走下海,摸Lokan(一種海貝)為樂。潮水退,我們一面涉水,一面摸水下的Lokan,走到好遠好遠處。

此情此景不復在,只存在我們的記憶中。

Friday, March 13, 2009

麻坡老店梁南美鏡莊

80年前80年後


80年歷史的梁南美鏡莊(上)。梁南美鏡莊對面的另一幢麻坡老店(下)。麻坡三馬路這一帶的老店已經歷了80多年的歲月。

記得50年代我在砂香街中化一小唸書時,常到這間老店左邊五腳基吃印度羅惹(Rojak)和華人小販的燒魷魚。印度老漢每天挑擔子到五腳基賣的羅惹,令我懷念。


80年前,祖父創業,在位於三馬路與砂香街交接處的十字路口興建〈梁南美鏡莊〉。

80年後,孫子除了繼承鏡莊祖業,同時還在老店樓上創辦畫廊,開拓業務新天地。

梁南美的第三代梁意順告訴我,80年前,祖父創辦梁南美鏡莊,今天,他創辦《NNB Gallery》畫廊。在鏡莊樓上的新畫廊,梁意順向我講述他祖父的故事,講述麻坡過去的故事。

梁意順的父親的梁廣南,是過去麻坡一位象棋好手。

梁意順說,過去我們的前輩在麻坡創業時,同一行業經常是集中在市內同一地點,因此就有〈打鐵街〉、〈面線街〉、〈打石路〉等。

我與麻坡攝影家邱文強到訪時,畫廊正在展出《老城,舊時光》畫展。畫家呂政德筆下的麻坡老舊建築物與街景,懸掛畫廊四壁,引起參觀者懷舊的情懷。一幅〈打鐵街〉的畫題名為〈叮噹歲月〉。一幅〈華南旅店〉的畫題名為〈真實時光〉,另一幅〈金山旅店〉則題名為〈樸實的歲月〉。

梁意順(左)向攝影家邱文強講述他開設畫廊的宗旨。


金山旅店: 真情樸實的歲月。

廬山大菜館:陳舊的美學。

永泰興雜貨:時光的流逝。



懷念麻坡打鐵街

老建築物能否保存



畫家筆下的打鐵街古老店屋風貌。



記得這兩幢麻坡老建築物嗎?它們是坐落於哪一條街?
南亭互相會會所(中)有80年歷史。永春會館(下)有70年歷史。



針對麻坡〈打鐵街〉將換新貌的演變,中化高中第6屆老同學有不少感觸。

澳洲的邱永昌同學寫道:

送你一首小学时候,琅琅上口的儿歌,给你无穷的回味:

早打铁

晚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一歇,

我不歇,

我要回家去打铁。



在雪州八打靈的雷大慶同學回憶起過去打鐵街的風情,寫下他的感受。雷大慶同學中化高中畢業後,進入南洋大學現語系。他曾是新海峽時報記者,後來成為馬華公會前會長李三春的政治秘書。


雷大慶同學寫道:

Thai Heng Lui wrote:


I still remember standing outside the shops and watched how the
blacksmiths went about their work: they used a wind pipe to blow the
fire in a stove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shop,a blacksmith would put a
few iron bars inside the fire, as the metal turned red, the
blacksmith would pull one bar out from the stove and place it on an
anvil beside him, then together with an assistant, they would hammer
the metal until it became the shape and the thickness they wanted.

When the metal came to the right shape and thickness, the blacksmith
would put the finished tool into a trough with water and I could hear
a sizzling sound and saw some smoke from the trough.

As they hammered away, the sparks would be flying all over the place
and since the blacksmiths were wearing thick aprons, they were not
hurt.

As they hammered the metal, the sounds of Ding! Ding! Dang! Dang! rang
out and when a few shops were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ould be
a nonstop string of Ding! Ding! Dang! Dang! all along the street. What
a joy if we can see it again!

And so these sweating blacksmiths produced knives and other tools for
many years .

I am not sure since when they began to disappear.

Good for Cheong Hiang to remind us of the old days once again and I think
we should thank the Lau family for the plan to restore the past.

Ding! Ding! Dang ! Dang! I miss the hometown.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麻坡打鐵街換新貌

向春源嫂拜年

春源嫂在兒孫陪同下接見到訪的第六屆同學。


長子劉裕鴻(右)在閱讀中馬中化校友會的會訊,幼子劉裕興(右二)與客人愉快交談。


中化中學第六屆同學於華人新年期間到麻坡春源嫂家向她拜年。

她的孫兒活潑可愛,跟隨婆婆會見客人。婆婆忙着倒咖啡招待客人,小孫兒在旁好奇地望著訪客,向客人露出微笑,又閃躲沙發背後。天真的小孩總是能為家庭生活增添歡樂。

春源嫂說,不久前她與家人兒孫同遊美國,到美國著名的大峽谷。她說,美國大峽谷空中玻璃走廊SKYWALK 其實並不大,大小有如她家的客廳,收費不便宜。

她說,這次旅行讓她看到金融海嘯對美國民眾的衝擊,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看到美國人排長龍,等待領取救濟金,看到美國人流落街頭,骯髒兮兮以紙箱為家,睡躺街頭。

改造打鐵街老店舖

劉春源同學的大兒子劉裕鴻和小兒子劉裕興陪同母親接待父親的同學。劉春源同學的三個兒子在家族的企業集團內各司其職,為企業開拓業務。

大兒子劉裕鴻說,麻坡四馬路的打鐵街有100年的歷史。他們已買下打鐵街整排舊店屋,計劃改造四馬路打鐵街老店舖。

他說,他們己開始裝修重建打鐵街老店舖,保存打鐵街店屋原有的古老門面,內部更新修建,改為三層樓的精品旅店。

他說,裝修改建後,麻坡這一排打鐵店將成為保存古老風貌,引人懷舊的優雅旅店。

隨着時代步伐的發展,我們小時候見到的打鐵店叮叮噹噹的生活畫面將成為歷史。




第六屆老同學與家人新年間到劉家向春源嫂拜年。左是邱文強同學夫婦,右是鄭亞明同學和她的兩名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