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老同學聯誼活動.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老同學聯誼活動. Show all posts

Sunday, October 17, 2010

中化體育女將

半世紀後相逢敘舊



4位中化中學體育女將半世紀後相聚敘舊。左起陳麗雲、張玉英、張淑星和陳麗莉。你能認出在下圖中的這4位中化女運動健將嗎?

來自新加坡的陳麗雲到訪吉隆坡,於17日拜訪久別的李河崑與張淑星夫婦。上個紀50年代末,劉麗雲和張淑星是中化中學的健育健將,經常一起活躍在運動場上。如今兩人都是祖母級人物。大家久別相聚,互相關懷慰問。

劉麗雲也前往探望健康欠佳的郭秀珠同學。兩人是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同學,在南大時代,又是同房室友。


50年前的中化中學女子籃球賽。圖中已有數人〞移民〞了。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孫仁隆見雪隆老同學

師生17人聚首言歡

孫仁隆校友(右)向同學分析馬華特大過後可能出現的局面和影響。


登嘉樓的孫仁隆(孫綸隆)校友到吉隆坡與老同學相聚,我送他幾本中馬和南馬中化校友會會訊,以促進中化老校友之間的聯繫,並希望促進校友與母校的關係。

17位師生聚首一堂,把茶言歡,其樂融融。人生難得有這樣的相聚,也不知今後還有多少次這樣的相聚機會。

20多年來,孫仁隆獻身馬華政治,是馬華登嘉樓州的執行秘書。他的兒子陪同父親出席老同學的餐會。他也步父親的後塵,投身政治,目前是馬華總秘書兼上議院院長王茀明的機要秘書。

以下是雷大慶同學對這次同學相聚所作的報導。


The presence of another guest at the lunch, Soon Ren Long, from Kuala Trengganu, made our gathering more precious. Remember him? He i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Soon Ren Fong, another member of Class '61 who has now settled down in Johore Bharu. Ren Long was one year our junior at CHHS.

Ren Long is now the State scretary of Trengganu mCA, he had come all the way to attend the MCA's emergency general assembly the day before which produced some upsets.

He also brought along his distinguished son, who is the confidential secretary to the Speaker of Upper House, Senate, YB Wong Fook Ming(王茀明).

Fresh from the highly controversial MCA assembly, Ren Long was busy answering questions from around the table.

I was seated at the other table and when I was asked to move over to make room for Mr.Cheng so he could chat with more the conversation at Ren Long's table was still over MCA and politics.

I think Ren Long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as honestly as possible, he did not treat us like strangers or laymen,but rather like old friends.

At the other table, I could hear old teacher Mr.Cheng 曾鳳相老師 was also busy and happily giving tips on his health to the many wide-eyeed listeners around him..

What a reunion after nearly 50 years, we were not like stangers, but old friends who never parted!

曾鳳相老師(左)與王景華同學聆聽孫仁隆談馬華特大。

Tuesday, May 19, 2009

老同學歡慶端午節

博士親手包粽子

蔡鴻禧(左)告訴同學,這是潮州人的傳統粽子。蔡同學包粽子,陳明龍同學(中)特地到他家當助手兼學藝,包出美味粽子,讓老同學品嚐。


端午節到,博士親自包粽子,下廚煮粽子招待同窗老朋友。第六屆同學老來聚在一起,共度華人傳統的節日,讓退休生活過得更有情趣,身心更愉快。

蔡鴻禧博士小時在麻坡利豐港賣包,在端午節期間,又兼賣粽子。他向父母學會了製作包子和包粽子手藝,迄今他的手藝仍然不錯,包出了令人垂涎的粽子。

老同學一面吃粽子,一面海闊天空地聊家常,聊老年保健,聊哪些華人企業家令人敬佩,哪些只為自己的名利,不願真正回饋社會和華社。



幾位女同學一面品嚐,一面讚揚蔡同學的廚藝高,煮出美味可口的粽子。

蔡鴻禧向同學談包粽子的秘訣。

Tuesday, April 7, 2009

老同學的新居

悠然見南山

老同學漫步公寓花園。

在客廳聊天,窗外青翠山巒(下),一片綠意。




雷大慶同學新置豪華公寓,坐落八打靈新開發的高尚地帶。

為讓老同學分享他搬進新居的喜悅,4月7日他邀請幾位在八打靈的老朋友參觀他的新家,準備糕點招待。

公寓以新的居住環境概念設計,老同學結伴漫步公寓休閒花園,泳池、噴泉、流水、鯉魚、花木,令人心曠神怡。

步入18樓的大慶同學新家,門旁掛張字畫,寫著〈採菊〉兩個字。這是取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原來這地區開發之前,原是沙蓋原住民居住的山區。公寓客廳和書房都面對青山。山風輕拂,清涼舒暢。靜坐書房打電腦,發電郵,眼前一片青翠的山林,清早或下雨時,煙雨濛濛。客廳掛著白色婚紗似的薄薄窗簾,老朋友在此閒聊喝茶,窗外綠野山巒,重現陶淵明詩中的〞悠然見南山〞意境。

看來大慶同學具有詩人的氣質,他說他看中這個地點,因為他喜歡這裡眼前一片青山綠意的環境。

我們這批中化中學第六屆老同學,走到人生的這個階段,能夠進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境界,是福氣。

噴泉、流水、花草、鯉魚,老同學悠閒散步。


新加坡的蔡步華同學(右)當天與雪隆同學一起參觀大慶同學(右二)的新居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新、隆同學相見歡

老同學在八打靈IKEA咖啡廳喝早茶。


十二月初,新加坡的陳麗雲、佘家兒夫婦到吉隆坡。劉實蘭、關正輝夫婦因出席劉實蘭姪兒婚禮也到吉隆坡。老同學趁此機會又再歡聚一起。

佘家 兒夫婦早上到八打靈與老同學共進早餐,晚上在吉隆坡Sri Hartamas 港明星開的餐館請同學吃晚餐。餐會上,佘家兒提到他的老同事年老體弱,行動不方便,但他不願住老人院,寧可孤寂地住在家裡,由女佣照顧。一位曾在職場上呼 風喚雨的人物,年老與老化使他失去過去的風光。

針對老之將至,大家有何打算這課題,老同學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表明準備到時住老人院,有的卻寧願呆在自己家裡。無論如何,再過十三、四年,大家都變成80歲的老翁或老太婆了,變成老熊龍鍾。到時大家可能面對同樣的問題。

慶幸的是,目前,大家還能蹦蹦跳跳,還可四處旅遊。這是我們人生一段十分珍貴的時光。最新接獲之消息,新加坡有位老同學最近體力退化,雙腳乏力,出門開始不方便,需要有人照料。



老同學在八打靈《龍的傳人》餐館共進午餐。

Tuesday, August 12, 2008

探訪鍾吉麟同學

鄭亞明同學(左二)和新山的梁炳超同學(右二)到馬口探望鍾吉麟同學(左)。

鍾吉麟(左)翻閱老同學送來的書。老同學帶來中化母校校刊、校友會會訊和書籍,送來月餅和其他美味糕點,也帶來親切的慰問。



為讓老同學孤寂單調的生活增添一點歡笑,雪隆同學今天(12-8-2008)再度到森美蘭州馬口探望鍾吉麟同學。

此行很難得的是,來自新山的梁炳超同學和樂於行善的鄭亞明同學與我們同行,讓鍾吉麟同學一個惊喜。

梁炳超還是老樣子,學生時代的性格不變,喜歡說笑,製造歡樂氣氛。

〞左三年、右三年〞

他回憶道,他與鍾吉麟同學同班三年。唸高中一、高中二和高中三時,他與鍾吉麟都是同班同學,都是第一班的同學。 當時他經常嘻嘻哈哈地與鍾吉麟搞笑。

多年不見,看到老同學的到訪,鍾吉麟清楚地說出梁炳超的名字,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炳超與吉麟談往事,提起以前鍾吉麟在新山寬柔中學教書時,特地去找他聊天。

梁炳超希望能與鍾吉麟來一個〞左 三年,右三年〞的緣份,以前有緣同班三年,希望老來也能有緣常見面。

不過,當問吉麟同學是否願意在第六屆老同學歡慶畢業50周年紀念時,前往麻坡與老同學大團聚,他答道:年老多病,不能去。

鍾吉麟的外甥說,今年初參加老同學在馬六甲的大團聚,鍾吉麟感到高興,不過看到場面那麼大,人那麼多,也令鍾吉麟害羞。

露出絲絲笑容

鍾吉麟看看送給他的中化校友會會訊,認得出在封面上的徐其禮校長和林鴻圖校長。他說,他記得以前與他同住的余春成同學,還記得春成同學是一位長跑健將。我告訴他,雖然年歲大,余春成不久前還參加南洋商報舉辦的六公里競走。

問他是否希望以後我們帶一些與他久未見面的老同學來探望他,他答道:好的。

這次到訪看到鍾吉麟同學時不時會露出絲絲的微笑,顯示其心情和他與老同學的關係有改進。他穿上乾淨的衣服迎接老同學的到訪。在受邀到餐館進餐時,還換上一條新褲子才出門。

此行由蔡鴻禧同學駕車,同行者除梁炳超和鄭亞明外,還有陳麗莉和鄭昭賢。

蔡鴻禧買了劉春源同學的《 麥可思西餅》(The Baker's Cottage)製作的中秋月餅贈送鍾吉麟。鄭亞明也帶來家庭式製作的西式糕點。雷大慶同學則托亞明帶來一本書給吉麟閱讀,吉麟認出書本封面上的漫畫是李光耀。我送他中化校友會的會訊和母校的校刊,讓他瞭解母校近況。


鍾吉麟同學住在馬口的甘榜英達。這是一間傳統的華人新村板屋。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寧宜船頭吃豬腳

品嚐鄉下永春菜

寧宜永春人煮的三道菜:豬腳、閹雞肉和魚丸豆腐。



邱奕銅同學留學澳洲時喜歡吃豬腳,迄今仍然喜歡吃豬腳。

慶生日時,他談起學生時代在澳洲天天吃豬腳的往事。沒想到幾星期後,他就帶領老同學回他的家鄉寧宜,請同學們品嚐鄉下道地的永春豬腳。

邱奕銅(右圖)說,這是他親戚煮的拿手好菜。

森美蘭州的寧宜船頭小鎮只是馬路兩旁兩排古老的雙層店屋。邱奕銅的親戚在這裡開店,經營咖啡店兼餐館生意。

奕銅特地打電話給他的親戚,要他為我們煮永春人的豬腳,讓我們品嚐他鄉下的永春人菜餚。

離開馬路不遠處,就是以前十分重要的寧宜船頭。當年陸路交通不發達,芙蓉進口的貨物都從海路運到寧宜船頭,然後才送往芙蓉,出口貨也通過這個碼頭。如今公路與鐵路取代了水路,但寧宜船頭還在,只不過不再繁忙,只扮演較次要的角色。

我越過馬路,來到船頭,只見碼頭旁停泊著幾艘舢舨。幾名馬來甘榜小孩在河旁釣蝦。據悉這是淡水大頭蝦的季節,吸引了甘榜的小孩到河旁耐心垂釣,希望有所收獲,拿回家讓媽媽烹煮美味的菜餚。

碼頭旁的樹蔭下,幾名甘榜馬來人坐著喝茶聊天,優哉閒哉。眼前是寧靜優閒的甘榜景象。

甘榜裡的馬來小孩在寧宜河旁釣蝦。


菜已上桌,大家等著開飯。中間是邱奕銅孫女,右是邱太太,左是鄭亞明,站者是蔡鴻禧。


《反應:》

蔡鴻禧同學說:


CH

You should mention in your blog that Yook Tang claimed that he consumed about 600 pig trotters during his 4-year university days in Australia. It was his favourite food and also the cheapest part of pig !

I just can't imagine having to eat pig trotters everyday for 4 years.

During my 3 years in the graduate school in Manchester, I ate salmon sandwich for lunch everyday at our department's cafe. I didn't like it, but there were NO alternative lah. So I must had eaten at least 600 salmon sandwiches during that time.

hh


《答覆:》

無獨有偶,邱奕銅學學在國外求學時吃了600只豬腳,蔡鴻禧同學在外國求學時吃了600個鮭魚三文治。

這反映我們這一代留學生的生活條件。新一代的留學生比較幸運,生活條件較好,缺少這種經歷,應讓他們知道。

張貼在class61 部落格的〞老同學歡慶 生日〞一文,有提到邱奕銅吃600只豬腳的趣事。這裡摘錄如下:

〞邱奕銅說,他在澳洲住了6年,總共吃了600只豬腳。他說,那時候作為學生,沒有錢,當時澳洲的豬腳很便宜,就天天吃豬腳。那時候,澳幣15分就能買到一個豬腳,後來漲價,也只不過每只澳幣25分。

他回憶道,買了豬腳回來,再買幾個澳洲的大包菜,每粒才澳幣10分。豬腳與包菜一起煮,煮一大鍋,可吃一個星期。〞

其他同學如有類似的留學生經歷,請寫在文後的 comments 欄,促進互動,增加內容。


昭賢

Saturday, August 2, 2008

攜孫女下鄉採水果

邱奕銅公孫郊遊樂



外公背外孫,奔走在鄉下新翻種油棕園小徑。邱奕銅疼愛外孫女,帶她下鄉,到果園採龍貢(Longkong)。

夫婦攜孫郊遊享天倫。


邱奕銅同學老家在森美蘭州的寧宜小鎮。他的兩位姐姐一生留在家鄉種植務農。奕銅卻到大城市發展,就業成家和落地生根。

退休後,奕銅喜歡回鄉探望姐姐,尤其是果子季節。他說,他與姐姐的感情很好。

8月2 日,奕銅邀了幾位老同學,結伴到寧宜鄉下吃水果。他說,他姐姐的龍貢(Longkong) 成熟了。奕銅夫婦倆帶著疼愛的外孫女同行。

問奕銅的孫女知道不知道要去哪裡,她說:要去Kampong 。看來小小年紀也喜歡鄉下遊。

一行人先到寧宜船頭小鎮用餐,然後驅車轉入油棕園崎嶇小路。穿過綠油油的油棕園,走過橡膠園,眼前一片甘蔗園,接著又是油棕園。有些新翻種的油棕園,還在樹行之間,栽種密密麻麻的香蕉樹。

奕銅第五的姐姐就住在離原始森林不遠的山芭裡。70多歲的老婦長期住在山芭裡的一間木屋。她每天早上四時就起身,晚上八時上床休息,辛勤勞作,照顧十多英畝的油棕園和果園。奕銅說,五姐丈健康欠佳,早已過世,全靠他姐姐打拼,今天姐姐才有這十多畝園地。

在奕銅姐姐的家裡,只見一大堆預早採下的龍貢,任我們吃個飽。但我們還是要親自走一段山丘泥路,到龍貢果園,親手摘果子,現場在樹下吃。

老同學魚貫地沿小路步行,越過油棕芭,走過一行行的榴槤樹下,來到果實累累的龍貢樹下。果樹品種好,樹身矮,摘採容易。我們隨採隨吃樂融融。

退休後,攜帶家人,與老同學一起到鄉間野外一日遊,人生一樂也。

在龍貢樹下,外婆為外孫女剝果皮,讓孫女品嚐從樹上剛摘下的甜美龍貢。


奕銅同學為孫女摘龍貢。


comments

反應:

雷大慶同學
Thai Heng wrote :

Next time, I will make it a point to go, will not miss again. Hong Hee
told me they had a fantastic lunch with all the typical home cooked
festival dishes kampong style I have been missing !!

The way Yik Tung carries his grandaughter reminds me of the famous
poem by Lu Soon:

My cold brows are knitted facing thousands of accusing fingers,but
my head is bowed as a cow carrying my little child.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I can see he really enjoys it. Who else won't at his age?
Your grandchild does give you one of the greatest joy in life, ask me or
Kiager.

Thai Heng


On 8/6/08, Set Lan Low wrote:

The photos reflect the happiness of grandparents and granddaughter. Congratulation to Yook Tang and An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see the "long kong" tree. Hope next time I can also join your for the outing.

Cheers

Set Lan

《答覆:》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能有機會公孫郊遊樂是福氣。但不是每個人都已有孫兒。

我想,如有機會邀新加坡同學帶孫與我們一起郊遊,應是挺有意思,挺有樂趣的一件事。

Friday, August 1, 2008

老同學歡慶生日

邱奕銅67歲生日

邱奕銅同學(右三)邀幾位老同學與他夫婦一起共慶生日。

邱奕銅在太太陪同下與老同學共進餐。他心情愉快,吃一大盤牛肉乾撈面。


老同學生日,邀幾位老同學一起聚餐,一起慶祝,似乎成了雪隆地區中化中學第六屆同學的風氣。

7月22日,邱奕銅同學慶祝67歲生日,請我們幾位老同學到舊古仔路快樂園餐館進餐。

餐館佈置幽雅,面食可口,有牛肉面、豬腳面、羊腩面等等。同學們吃得高興,聊得開心。尤其是邱奕銅,他回憶過去在澳洲留學的生活,念念不忘當年在澳洲吃的豬腳。

邱奕銅說,他在澳洲住了6年,總共吃了600只豬腳。他說,那時候作為學生,沒有錢,當時澳洲的豬腳很便宜,就天天吃豬腳。那時候,澳幣15分就能買到一個豬腳,後來漲價,也只不過每只澳幣25分。

他回憶道,買了豬腳回來,再買幾個澳洲的大包菜,每粒才澳幣10分。豬腳與包菜一起煮,煮一大鍋,可吃一個星期。

他說,他天天吃豬腳,不會胖,也不怕膽固醇高,因為他有運動,天天必須走路一、兩英里到學校上學。夏天假期時,他就去打工,因為他家裡不經常寄錢給他,費用不夠就要自己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