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百年校刊.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百年校刊. Show all posts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中化百年校刊到北京



 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馆---
         收藏中化百年校刊

华侨历史博物馆发出证书
中化百年校史---《中化历史长河》
        
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已把中化中学百年校庆所出版的三本校刊,列为他们的珍藏品,并寄来证书和感谢函。

这三本书是《中化历史长河》上册、下册和《回眸.中化》。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说,这三本书史料丰富,而且详尽。

《中化历史长河》是一部中化百年校史,也是麻坡华社的历史,反映麻坡华人艰苦奋斗的事迹,宣扬华社先贤对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中化百年图片辑

中化百年校史和中化百年图片辑三本书汇集了不少麻坡华社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其中有1912年4月1日麻坡中华学校成立开学盛况的历史记录,近一百年前麻坡华族先贤呈函苏丹,要求支持发展华校的国家档案局文件,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到麻坡组织同盟会、书报社和推动麻坡中华学校(中化前身)创立的历史记录,以及麻坡中化董事会先贤惨遭日军屠杀的记录和图片等。
 
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对关心和研究华教史的人士,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百年校史推介禮---29-6-2014  地点:麻坡中化中学大礼堂

中化中学前董事长拿督辜金强指出:“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必须省思,我们继承了什麽,又将把什麽留给后人?这是编中化百年校史的最大意义。阅读百年校史,着眼点不应只是历史的考究,而是前人大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化中学前校长陈维武博士说,:“阅读百年中化校史,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深深的体会中化的历史传承,把自己与社区及学校的历史连接起来。”

先贤后裔获赠百年校史

经过两年的推广,这套中化百年校史已经走向国际,进入各地图书馆。中国、台湾、香港、澳洲大学和教育机构有这一套书。美国国会图书馆两次来购买《中化历史长河》,一次买5本。

在东盟地区,泰国、柬埔寨、寮国、菲律宾、印尼和新加坡的文教机构和华校已获得这套书。希望通过这套书,进一步增进各地华人的互相瞭解,共同关心本地区华教和华族的命运。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麻坡百年老校


中化独中绽放光辉

 
作者:霹雳华教工作者麦翔

中化百年庆典盛况


今年独中 百年华诞序列落在柔佛麻坡中化独中(年内较后将是霹雳金宝培元独中),校庆大典7月举行,同时出版了特刊《中化历史长河》。这是全马百年独中“老大”的第5所(1906吉隆坡尊孔、1907怡保育才、1908吉隆坡坤成、1911霹雳江沙崇华)。

文史工作者和资深报人郑昭贤主编出版的《中化历史长河》百年特刊,是精益求精的作品。编者从马新两地大学图书馆和政府挡案局的资料库中,从国内外中化校友、教师的口述资料和地方长老的记忆以及该校收藏的文物当中,挖掘和收集了非常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选汰严谨,重点突出,编辑新颖,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巨著。这部A4纸厚达三百多页的史书,既可供珍藏,可读性也很高。更应一提的,麻坡繁荣比新山早,是人文荟萃的中心,在全柔文化开天辟地进程中,中化是领头羊。因此,该刊也是窥探当地早年社会生活与社会概况的重要参考。

我国华教渊源流长,可以远溯自1819年我国第一块英辖殖民地槟城的五福学院。这个古老的学院是一所简陋的以方言和背诵古文为主的封建书塾。20世纪头10年,现代华校崛起,取代了旧书塾。这不但是华校、华社的一次历史性的大转变,也是马来(西)亚国家史的重要转折,由此掀开了我国多元民族政经文教现代史的扉页。

这个转折是社会新与旧的过渡,当其他族群滞留在封建阶段之际,华校率先跨入新社会。现代华校是殖民地胶锡经济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常说的华人扎根斯土,即肇端于此时现代化华校的建立。现代华校的媒介是国语(华语)与白话文,课目完整,包括算术、修身(公民)、科学、体育、音乐,学制固定。更重要的是,华校的骨髓流淌着民主主义思潮,形成华校前进的推动力与防火墙的核心力量;这个防火墙与建设者的作用集中表现在自力更生董事会的不懈奋斗。一部华教史就是“在维护下建设,在建设中前进”的可歌可泣的史诗。我们的先辈不但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更是以自己的先进文化润泽“蛮荒”的先驱。与其他华校相似,被誉为柔佛州“文化城”的中化,即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之一,《中化历史长河》充分体现了这个事实。

柔佛州早期主要的经济作物甘密、胡椒在麻坡发较早,此处华人人口众多,觉悟较高,经济力较强,自然成了孙中山革命追随者数次驻足,以培育革命火种的要地,也是同盟会成立最早的地点之一。可以说,哪里有革命组织哪里就有华校,革命与华校是当年携手并进的双胞胎。麻坡先贤如刘静山,郑文炳、林照英等,既是麻坡的革命“普罗米修士”,也是兴学办校的先躯;中化1912年得以创办,端赖这群先知先觉的有识之士,功不可没。

我国华教素以强韧的生命著称于世,柔佛州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化独中此次筹募百年校庆基金得2千万令吉以上,即是一例。

何故有此特点?此前槟城一位学者给了部分答案:柔佛州特殊的农业经济使然。现在我终于找到了更充分的证据,即“义兴精神”。这精神与早期柔佛特殊的“港主”形式的经济相结合,构建了包容五大省籍:闽、潮、粤、客、琼的广泛深厚的基础。所谓义兴精神,即是华人会党“义兴公司”朴素的民族主义和团结互助的精神的延续。今日柔佛的中华公会(别州称为中华大会堂),来自“华侨公所“,而义兴是华侨公所的前身。
 
我国有一个特殊现象,每年平均有一所老当益壮的华校高奏《生日快乐》凯歌,豪迈地夸入新的百年征程。这个殊荣完全有资格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申遗系列中,永垂不朽。

2012.8.9初稿,2012-9-3.09.03重修

中化百年万人宴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