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化足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中化足印.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17, 2011

劉貝錦影片公司

南洋華人首部影片《新客》
1926年

歷史走廊3b1

1927年2月,新加坡《新國民日報》介紹劉貝錦之影片《新客》的劇情和女演員




1926年,劉貝錦在新加坡《新國民日報》為影片《新客》刊登廣告。


戰前第一位在東南亞拍攝電影的華人是中化人。他是1916年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劉貝錦。

劉貝錦家胸懷大志,於1926年在新加坡創立《南洋劉貝錦自製影片公司》,製作影片《新客》,於1927年3月在新加坡維多利亞大戲院放映。

劉貝錦拍攝影片之目的不在賺錢。他在創辦電影公司的宣言中表明,拍攝電影是為了啟迪民智和改造社會。他認為,〞影片是開通民智的利器〞。



劉貝錦發表文章,談拍電影的困難與希望。

資料來源:

──新加坡《新國民日報》,1926,1927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麻坡先賢獻地為華教

鄭文炳、張順蘭、李輝平慷慨捐獻

中化歷史走廊2b


根據 新國民日報1923年4月21日的報導,1923年麻坡中華學校創立11周年,鄭文炳當選中華學校正總理。

當年中華學校已興建一棟新校舍,可容四、五百名學生。但是新校舍欠缺操場,學生延遲搬進新校舍上課。

為解決這問題,在董事會會議上,鄭文炳、張順蘭和鄭輝平慷慨獻出毗連學校之地段,〞以成學校完全之美〞。從而〞莘莘學子得此寬敞之所,以事修業,前途幸福。〞

這則報導讚揚鄭文炳〞平日對教育社會等事業異常熱心,前建校舍時,尤獲鄭君之力為多。〞

報導中提到的新校舍顯然是指當今中化一小的《四維堂》大樓。根據中化校史的記錄,在籌款建《四維堂》時,鄭文炳捐艮4千元。

不過,中化中學校史只記載啟智書報社和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各捐獻一段地,供興建《四維堂》,未提到過後鄭文炳等人再獻地的事。根據新國民日報這則報導,1923年,《四維堂》大樓落成後,學校卻面對缺乏供學生活動的操場,於是鄭文炳、張順蘭和李輝平慷慨解囊,獻出毗連的地皮。



這張1926年麻坡中華學校學生在《四維堂》前的照片,刊登於1926年10月新國民日報上。



6-1-1923新國民日報報導麻坡中華化南兩校歡慶新年的盛況。這則報導刊登於當天新國民日報第12版上。

報導寫道:我麻同僑,店店休業升旂,酒食家家,齊呼民國萬歲。五色國旂,飄飄空中。事事物物,刷洗潔淨。放目一觀,煥然更新…尤以中華學校化南女校最為熱鬧焉。




資料來源:

──上世紀20年代《新國民日報》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傑出校友張開川

麻坡同盟會領袖
柔佛華僑總會會長


戰前柔佛州華人領袖張開川。


張開川、鄭文炳、顏逈華、林彬卿、李天賜等十多位中化董事部領導人於1947年3月17 日安息於亞依淡公墓。當天有上萬人參與送殯,包括中化中小學師生。(顏其仁老師拍攝)


張開川是
戰前中華學校培養出來一位不平凡校友,他成為戰前麻坡華社領袖,也是柔佛州華社的領導人。

他是柔佛州華僑總會以及柔佛州華僑籌賑會創始人兼領導人張開川。許雲樵在《新馬華人抗日史料》書中記載,張開川是柔佛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第一屆正主席,黃樹芬任籌賑會財政。

第二屆高小畢業生

在麻坡,張開川是麻坡中華公會等多個華團領袖,以及麻坡中華化南兩校董事會領導人。他積極領導麻坡和柔佛華社的抗日救亡運動,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非除之而不快,更要把他夷門滅族。

張開川,字濟南,1900年出生於麻坡,祖籍福建同安。他是麻坡中華學校創始人之一張順蘭(右圖)的長子。小時候,張開川就讀麻坡中華學校,是1916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過後轉入英校,學貫中西。他重視母語母文,勤於學習,對中文有深入研究。

年輕候,張開川深受父親張順蘭所影響。張順蘭與劉靜山是麻坡同盟會的創始人佩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大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父親的影響下,張開川建立起關心民族興亡,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思想。

英校畢業,踏入社會後,開川加入麻坡同盟會,協助同盟會領導劉靜山策劃組織,推展同盟會的活動劉靜山逝世後,張開川接過重任,領導麻坡同盟會,成為麻坡僑領,服務社會,夙著聲名。

一流僑領 重視興學

年輕時,張開川就表現出眾。《南洋名人集傳》總編輯林博愛對他有這樣的描述:張開川動思禮,行思義。長能文,性磊 落,有膽肝,弱冠之年,已有一坡領袖稱。

1947年,羅秉中在《追悼麻坡殉難諸公》一文中對張開川有這樣描述:先生心田寬厚,負抱不凡,確為柔佛僑領中之第一流人物。他對社會公益,異常熱心領導之外,並好學問,重然諾,向上心極強,作事認真負責,秋毫不苟。在柔佛著名僑領中,對國語(華文)有強烈之研究,而確能習說不倦,親倡力行者,當時惟黃樹芬與張開川先生始足受稱道焉。

張開川十分重視教育。據戰前《南洋名人集傳》的記載,張開川認為,教育為國家民族富強之基礎。他說,中國在當年才來強調教育,已屬過遲,不過應該設法補牢亡羊,更加努力辦教育。他除了力助中華化南二校外,另在武吉巴西,創辦育人學校。

由於他大力支助武吉巴西育人學校,麻坡中華和化南兩校,他被推舉為育人學校總理和麻坡中華化南兩校常務董事。此外,他對國內外其他地區的教育事業,也常慷慨獻捐。當年他在武吉巴西一帶經營磚窰、板廊和種植業。

以身許國 生死度外

日本侵佔馬來亞後,由於他是戰前華社抗日救亡運動急先鋒,逃不了日本人的魔掌。李冰人寫道:日軍侵馬,風聲鶴唳,有人問張開川: 「君領導柔華抗日工作,矢志不懈,敵已嫉甚恨甚。今風聲日緊,淪陷堪虞,盍作離馬之計?」張開川答道:「此身許國,早置生死度外。況嚴慈垂志,妻孥累人,高飛遠走,心焉何忍?不若留策良圖,倘不幸為敵所擄,亦唯一死報國耳!」

1942228日,張開川與麻坡籌賑會7名常委在日本人設立的治安委員會所在處漳泉公會內被扣留,張開川是日本人點名緝拿的首號人物。36日,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時,張開川的夫人陳瓊琳、6名年幼兒女和女佣也遭日軍拘捕。他一家九口分別於37日和17日,在巴力峇九山和峇株新加蘭,慘遭日本人殺害。

1947年3月17 日,數千名遭日軍殺害的柔佛州華人安息於亞依淡公墓。當天有110多個華團派代表出席公葬禮和祭拜忠魂。

張開川的同志,柔華籌賑會領袖黃樹芬1947年寫道:麻坡居柔佛中,開發頗先,為吾僑人物所萃。當抗戰籌賑之秋,稱模範區,以故受寇禍為酷,其最著者,僑領多輩,戮及妻孥,孑遺者寡,此誅世上罕見可哀可恨之慘毒也。

遺愛麻坡 後輩興學

中化中學前校長王秀南寫道:然而,麻坡殉難諸僑領所遺愛於麻坡社會的,倒是對華文教育之貢獻!當日寇投降,本坡後起諸僑領,即以統籌統辦方式,就先賢所遺下的中華學校和化南學校,合併為中化中小學.......並為國家教育而努力,處處有着優越的表現!

張開川關心民族命運,熱心公益與教育,應為後輩中化校友的楷模,其精神應加以發揚。


張開川早年的住宅,近百年歷史的麻坡武吉巴西《恆順栈園》,迄今保存良好。

這座豪宅興建於1917年,顯示當年麻坡華人的經濟勢力。


*** 資料來源:

──《南洋名人集傳》:檳城林博愛等編 1941
──羅秉中:《追悼麻坡殉難諸公》,1947
──《麻坡華僑義烈史》,1947
──王秀南:《南國筆耕》
──許雲樵:《新馬華人抗日史料》

──嘉庚:《南僑回憶錄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