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3, 2009

麻坡老店梁南美鏡莊

80年前80年後


80年歷史的梁南美鏡莊(上)。梁南美鏡莊對面的另一幢麻坡老店(下)。麻坡三馬路這一帶的老店已經歷了80多年的歲月。

記得50年代我在砂香街中化一小唸書時,常到這間老店左邊五腳基吃印度羅惹(Rojak)和華人小販的燒魷魚。印度老漢每天挑擔子到五腳基賣的羅惹,令我懷念。


80年前,祖父創業,在位於三馬路與砂香街交接處的十字路口興建〈梁南美鏡莊〉。

80年後,孫子除了繼承鏡莊祖業,同時還在老店樓上創辦畫廊,開拓業務新天地。

梁南美的第三代梁意順告訴我,80年前,祖父創辦梁南美鏡莊,今天,他創辦《NNB Gallery》畫廊。在鏡莊樓上的新畫廊,梁意順向我講述他祖父的故事,講述麻坡過去的故事。

梁意順的父親的梁廣南,是過去麻坡一位象棋好手。

梁意順說,過去我們的前輩在麻坡創業時,同一行業經常是集中在市內同一地點,因此就有〈打鐵街〉、〈面線街〉、〈打石路〉等。

我與麻坡攝影家邱文強到訪時,畫廊正在展出《老城,舊時光》畫展。畫家呂政德筆下的麻坡老舊建築物與街景,懸掛畫廊四壁,引起參觀者懷舊的情懷。一幅〈打鐵街〉的畫題名為〈叮噹歲月〉。一幅〈華南旅店〉的畫題名為〈真實時光〉,另一幅〈金山旅店〉則題名為〈樸實的歲月〉。

梁意順(左)向攝影家邱文強講述他開設畫廊的宗旨。


金山旅店: 真情樸實的歲月。

廬山大菜館:陳舊的美學。

永泰興雜貨:時光的流逝。



懷念麻坡打鐵街

老建築物能否保存



畫家筆下的打鐵街古老店屋風貌。



記得這兩幢麻坡老建築物嗎?它們是坐落於哪一條街?
南亭互相會會所(中)有80年歷史。永春會館(下)有70年歷史。



針對麻坡〈打鐵街〉將換新貌的演變,中化高中第6屆老同學有不少感觸。

澳洲的邱永昌同學寫道:

送你一首小学时候,琅琅上口的儿歌,给你无穷的回味:

早打铁

晚打铁,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一歇,

我不歇,

我要回家去打铁。



在雪州八打靈的雷大慶同學回憶起過去打鐵街的風情,寫下他的感受。雷大慶同學中化高中畢業後,進入南洋大學現語系。他曾是新海峽時報記者,後來成為馬華公會前會長李三春的政治秘書。


雷大慶同學寫道:

Thai Heng Lui wrote:


I still remember standing outside the shops and watched how the
blacksmiths went about their work: they used a wind pipe to blow the
fire in a stove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shop,a blacksmith would put a
few iron bars inside the fire, as the metal turned red, the
blacksmith would pull one bar out from the stove and place it on an
anvil beside him, then together with an assistant, they would hammer
the metal until it became the shape and the thickness they wanted.

When the metal came to the right shape and thickness, the blacksmith
would put the finished tool into a trough with water and I could hear
a sizzling sound and saw some smoke from the trough.

As they hammered away, the sparks would be flying all over the place
and since the blacksmiths were wearing thick aprons, they were not
hurt.

As they hammered the metal, the sounds of Ding! Ding! Dang! Dang! rang
out and when a few shops were wor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ould be
a nonstop string of Ding! Ding! Dang! Dang! all along the street. What
a joy if we can see it again!

And so these sweating blacksmiths produced knives and other tools for
many years .

I am not sure since when they began to disappear.

Good for Cheong Hiang to remind us of the old days once again and I think
we should thank the Lau family for the plan to restore the past.

Ding! Ding! Dang ! Dang! I miss the hometown.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麻坡打鐵街換新貌

向春源嫂拜年

春源嫂在兒孫陪同下接見到訪的第六屆同學。


長子劉裕鴻(右)在閱讀中馬中化校友會的會訊,幼子劉裕興(右二)與客人愉快交談。


中化中學第六屆同學於華人新年期間到麻坡春源嫂家向她拜年。

她的孫兒活潑可愛,跟隨婆婆會見客人。婆婆忙着倒咖啡招待客人,小孫兒在旁好奇地望著訪客,向客人露出微笑,又閃躲沙發背後。天真的小孩總是能為家庭生活增添歡樂。

春源嫂說,不久前她與家人兒孫同遊美國,到美國著名的大峽谷。她說,美國大峽谷空中玻璃走廊SKYWALK 其實並不大,大小有如她家的客廳,收費不便宜。

她說,這次旅行讓她看到金融海嘯對美國民眾的衝擊,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看到美國人排長龍,等待領取救濟金,看到美國人流落街頭,骯髒兮兮以紙箱為家,睡躺街頭。

改造打鐵街老店舖

劉春源同學的大兒子劉裕鴻和小兒子劉裕興陪同母親接待父親的同學。劉春源同學的三個兒子在家族的企業集團內各司其職,為企業開拓業務。

大兒子劉裕鴻說,麻坡四馬路的打鐵街有100年的歷史。他們已買下打鐵街整排舊店屋,計劃改造四馬路打鐵街老店舖。

他說,他們己開始裝修重建打鐵街老店舖,保存打鐵街店屋原有的古老門面,內部更新修建,改為三層樓的精品旅店。

他說,裝修改建後,麻坡這一排打鐵店將成為保存古老風貌,引人懷舊的優雅旅店。

隨着時代步伐的發展,我們小時候見到的打鐵店叮叮噹噹的生活畫面將成為歷史。




第六屆老同學與家人新年間到劉家向春源嫂拜年。左是邱文強同學夫婦,右是鄭亞明同學和她的兩名女兒。

人間有情──訪鍾吉鏻

老同學於華人新年期間到馬口探望鍾吉麟同學。右起為鍾吉麟、蔡鴻禧、鄭亞明和張仰喬。


人間有情,這幾年來第六屆同學以關愛之心,對較不幸的同學表示關懷,讓他們的生活多點歡笑,多點溫暖。

在農曆新年期間前往森美蘭州馬口探訪鍾吉麟同學,是這幾年來第六屆同學的愛心活動之一。

馬口的鍾吉鏻同學是中化中學的高材生。當年他就讀高中三年級第一班 ,十分用功,名列前茅。他一心一意要唸好書,經常抱著書本,不參與其他同學的玩樂活動。

到台灣大學唸電機工程時,他也是經常跑圖書館,專心唸書,少與同學一起出外玩樂。據他的同鄉兼同學曾正平反映,在畢業考試時,鍾吉麟同學崩潰了。

回國後,鍾吉麟只工作一小段時期,過後他返回家鄉馬口,由他的家人照顧。幾十年來,他孤單地住在馬口華人新村板屋內的一個房間,大學時的書籍課本雜亂地堆放房內,陪伴他。他必須長期服藥,不然會幻覺,會干擾家人的生活。

在他病情嚴重時,報章上曾以圖文報導馬口有一位電子工程大學生的不幸的遭遇。
第六屆的雷大慶同學閱報後,才知道鍾吉麟同學的處境。於是,他特意到馬口探望這位不幸的老同學,過後第六屆同學也到馬口探訪鍾吉麟。

為協助老同學,希望他能康復,第六屆同學曾安排鍾吉麟同學到馬大醫院見陳忠登教授。為了讓鍾吉麟同學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遠在澳洲的林倉貳同學致電給他的前同事與上司陳忠登教授,向他反映鍾吉麟的情況。可惜,鍾吉麟的病情己久,陳教授認為,目前已難治癒,只能繼續以藥物讓他的狀況穩定。

最初,第六屆同學探訪鍾吉麟時,他有點排斥,不與老同學到餐館一起進餐。逐漸地,塵封的心被打開, 鍾吉麟同學能接受老同學的邀請,願出外到餐館共進餐,知道老同學要前來拜訪,會先換衣,等待老朋友的到來。最後這次探訪,我們發現他有時露出一絲笑容。

第六屆同學的努力雖然無法改變現實,但也有點成果,讓不幸的同學在生活中多一分溫暖,多一點喜悅。





生活孤單但常閱報,鍾吉麟知道台灣現任總統是馬英九。左起鍾吉麟、陳麗莉和鄭昭賢。

Friday, January 30, 2009

中化新校长陈维武

董事長、新校長、校友相見歡。右起董事長黃楚綿、校長陳維武、筆者和中馬中化校友會副主席邱錦成。




邁入新的一年,中化中學來了一位新校長,一位年輕的博士校友。各方人士都對他抱着很高的期望。

農曆新年回家鄉麻坡,首次有機會與陳維武校長見面。在中化新春團拜時,我趁機與陳維武博士聊了片刻。他的身材高瘦,態度親切,給人良好的印象。

陳校長告訴我,他是中化中學第33屆畢業生。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第6屆同學多數已步入退休階段,喜看新一代的精英負起重任,施展才華,服務華社。

陳維武說,他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求學,留在美國十多年,曾在美國的宇航局(NASA)從事科研工作。後來由於家事,回來馬來西亞,從事書籍翻譯。

現年38歲的陳維武博士與太太許麗蓮博士對英語教學有深入的研究。在當前全球化的競爭時代,獨中生如能同時掌握好英文,才能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不少人對陳維武出長中化寄以厚望,希望中化學生的英文英語水平能大幅度提升,讓他們在升學和就業能有更好的機會。

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的畢業生當年在離開中化後,多數必須加一把勁,多下點功夫提升自己的英文語文能力,才能更好地應付實際生活的挑戰。新的一代如能在中化就打好國際語文根基,就不用那麼辛苦。

當年我們早期畢業的校友多數能艱苦奮斗,面對困難,克服語文上的弱勢。因此第6屆同學有不少人躋身大機構、跨國公司、政府部門和其他必須具備英文能力的職場。目前,中化第6屆同學的網上論壇,所用的語文主要還是英文。這些從中化畢業出來的獨中生目前在網絡上,能以英文議論各種課題,但他們早期曾付出不少的艱辛。

曾在美國宇航局工作的陳維武校長說,他認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任職的中化校友劉義強博士。劉義強是我們第6屆同學劉福林的兒子,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

但願中化有了一位對科學和對語文教學有研究的校長,對學生是一種福氣。



以下是網上有關陳維武博士和太太許麗蓮博士的簡介:

许丽莲,澳洲墨尔本大学教育(社会语言学)博士,曾任台湾新店高中英语老师,马来西亚中化中学英语老师及英迪大学英语讲师,并在澳洲及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及研究工作。现任英迪大学教育及培训顾问。

陈维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大气物理)博士,曾在美国宇航局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工作,并参与佛法中英翻译工作多年。现从事自由翻译及科技工作。



中化董事部成員與校長向校友拜年。

以下是本地華文報章的報導摘錄:

加強語文教學

陳維武校長披露,他上任後將着重加強語文的教學,尤其是致力塑造一個使用英語的學習環境,同時也鼓勵學生參與校外的科技創意活動。

,中化中學未來的辦學方向仍繼續以華文為主,國文及英文為輔,雖然他將在校園加強使用英語,卻不會改變獨中辦學的使命。

他表示,他與教導英語的老師率先以身作則,在校園內以英語溝通,並計劃培育一批種子學生,由他們推動這項計劃。

他說,除了加強語文教學及科技知識,本校不忘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也是獨中辦學的根本。

陳維武也計劃日後與工商界合作,讓學生在假期實習,藉此對個人成長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所幫助,並進一步瞭解社會的實際運作。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第4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

南馬中化校友會主辦

南馬中化校友會主席張春昇在中馬校友會迎春聯歡會上致詞。



2010年第4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將在南馬的新山舉行。

南馬中化校友會主席張春昇正月十七日到吉隆坡出席中馬中化校友會舉行的迎春聯歡會。他在會上呼吁中化校友到時踴躍參加由南馬校友會主辦的第4 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

張春昇主席透露,南馬中化校友會已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由藍耀璧校友擔任總策劃,籌備這項中化校友盛會。

陪同張春昇出席聯歡會的藍耀璧說,第一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在北京舉行,生活在中國的中化校友帶着極大的熱忱投入工作,安排了專題講座和旅遊項目,成功舉辦首屆嘉年華會。當時約有250名中化校友參加。

他說,在新山地區,可選擇的旅遊項目不多,因此,就必須着重安排好專題講座。他希望各地校友提出建議,以便第4屆校友嘉年華會能舉辦具有吸引力和精彩的專題講座。

張春昇說,第2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是在2002年於麻坡舉行。第3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是在2007年於香港舉行,出席人數只有100多人。



同班的老同學相見歡。右是南馬新山的藍耀璧,左是吉隆坡的陳雪風。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喜慶不忘中化

拜訪福林嫂

福林嫂(右)帶領新婚的兒子劉義強與媳婦捐助中化教育基金,呈交支票給陳蘇弟校長(左)。劉義強現任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趁回麻坡之便,前往探訪福林嫂。

劉福林同學的長子劉義勇和媳婦還認得我是他父親的同學。

福林嫂高興地說,她的次子劉義強不久前結婚了。在次子結婚的喜慶日子,她不忘劉福林同學的母校,捐獻馬幣3千元給中化中學教育基金。在婚宴上,中化中學校長陳蘇弟代表中化接受捐款。

喜慶不忘母校,這是麻坡中化校友的優良傳統。去年和前年,第六屆的余國隆同學和邱文強同學娶媳婦時,也不忘捐款給中化母校。

記得劉福林同學生前曾告訴我,他的次子劉義強求學時期成績優越,有機會前往荷蘭大學攻讀博士。如今劉義強學有所成,不負父親的期望。劉義強目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

我們這一屆同學的兒女,有不少人表現傑出。我們年紀大了,但喜看新一代精英輩出,也深感欣慰。劉福林同學在天之靈相信也會有這種感受。

劉義強學歷與研究領域:

LAU, Gih Keong. Assistant Professor.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School of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 Ph.D.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2007)
  • M.Eng. and B.Eng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001 and 1998)

Research Interests

Polymer actuator, electroactive polymer (EAP), microfabricatio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design,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mpliant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