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三)

徵求月捐告華社書2-10-1961(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凄风苦雨的十年

反改制大会最后成立一个35人经济委员会,策划开源节流,负责学校的财政开支。委员会立即行动,发出「征求月捐、特捐告麻坡华社书」,广征月捐,教师减薪,节省学校经常开支。董事会也征得郑泰阳同意,在此困难时刻挑起出掌独中校长重任。郑校长曾一身兼校长、教务主任和训育主任三职,与其他中化教职员站稳岗位,配合董事会的努力,一齐共渡难关。

麻坡华社多方协助中化,不论喜庆或丧事,皆热烈购买中化礼券。商家、团体为中化义卖、义演,一时蔚为风气。

然而,在当时政府维护英、巫文的教育政策下,大环境对独中的发展十分不利。独中文凭不获政府承认,造成独中生升本国大学困难重重,独中毕业生要进入官方机构机会渺茫,出路受到限制。华文独立中学成为孤儿、弃儿。

1957年学校展覽會生物室展館。
1958年學校舉行文藝晚會,學生表演馬來舞。


与此同时,从1957年至1969年这12年间,英校毕业生地位高,出路机会多。独立初期,在填补英国人离开留下的政府和官方机构的空缺,以及企业 界、银行、种植园等的高级职位,受英文教育者机会多,受惠最大。有些人对独中的信心动摇,认为子女就读独中没出路,读英校最吃香。生活现实导致一些华人,甚至服务教育界的华人把子女送入英校。

面对这种困境,董事会费尽心思,设法应对。1967年,董事会通过一项有关课本议决案,希望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英文程度。议决案写道,“为使学生能参加各种公共考试及投考国内外大学计,应重新检讨各科教学用本。”为此,董事会成立一个以刘在川为召集人的课本审查董教小组。董事会致函校长,指示学校“提高学生英文水准,重要学科逐年段渐进改修英文。”(37) 因此,有一段时期,中化的部份理科採用英文课本。

与此同时,董事会为了学生的前途,为了提升学生的程度,指示校长规定学生下午到校补习,每星期五天。同时学校开办初级文凭下午特别班,收容LCE考试落第的国中生,以免这些曾受过华文教育的华人子弟失学。可见董事会为了中化的生存和华人子女的教育,用心良苦。

总之,在整个60年代,虽然有华社在经济上愿鼎力支持独中,但大环境的压力,造成中化中学的学生人数年年滑落,一年比一年少。从1960年全校有1813名学生,到1969年,中化中学的学生仅有850人。这是中化历史上凄风苦雨的十年。

然而,董事会领导人在逆境中仍不忘先人遗志,坚持兴学,坚持完成1950年建校委员会的计划和目标。中化中学大礼堂终于在1967年建成启用。从1948年建校委员会的成立至1967年,经过近20年的奋斗,战后建校大计终告一段落。先贤的建校功绩被记载在中化中学1967年的建校碑志上,永留后世。

60学生停课离校

   19631969年间是本校的多事之秋。在左翼政治运动蓬勃的年代,难免有些热血澎湃的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涉足政治活动。这在当时紧绷的政治氛围中是相当敏感的,小则关乎学生个人的行为,甚者可能威胁学校生存。董事会为此曾议决,要学校提倡爱校运动,尽量增加学生课外活动,鼓励学术竞赛,引导学生不涉足校外政治活动。(38)

  1967年,正当董事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及学校形象之际,许多学生对于各学科改而采用英文课本一事感到万分的焦虑,一方面没有信心因应新的教材,另一方面担心中化因此逐步变质,最终失去维护民族文化与母语教育的立场。焦虑的情绪升级成激进的行动,部分学生秘密在校内外散发传单,抨击学校与校长。事态日益严重,董事会于82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学生三更半夜在市区分发传单和三名学生遭警方扣留的事件。同时,董事会亦要学校严加关注与督导,并采严厉行动,以示警戒。

  1968年,董事会改聘翟文智任校长。学生对学校方针的疑虑与不满并未消减,反而日趋复杂。这股矛盾的情绪因7月间学生对学校处理一起学生纠纷的不满而引发集体怠课事件。于此同时,攻击学校与董事的传单仍在流传,董事会甚至登报悬赏,誓揪出主事者。暗流汹涌的校园终激起惊涛骇浪,警方介入,扣留数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调查,中化被指“为共产党渗透”。这一年,60名学生被勒令停课离校;原订于126日及7日举行的毕业典礼及学生作业作品展也因4日学校突然宣布提前放假而取消。

28-1967董事部緊急會議記錄(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Tuesday, December 23,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二)

196172日,历史性的《四维堂》反改制大会。
改制意見調查書20-5-1961(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决定中化命运的大会

步入60年代,热心母语教育的华社面对严峻局面,政府力促华社接受华文中学改制,变成国民型中学,不然就取消津贴。同时,华基政党马华公会维护政府的政策,尽力劝说华社接受华文中学改制。面对强大压力,中化中学董教家长和学生以及麻坡华社各界态度坚决,宁可失去津贴,宁愿自行负起办独中的沉重担子,不愿违背先贤兴学的遗志,不愿让华文中学变质。

196172日,中化中学董事会在中化《四维堂》礼堂召开大会,商议是否接受改制。这是中化历史上一场关键性的大会,一次决定中化中学命运的大会。大会充份表现出麻坡华社维护母语教育的决心。在会上,董事会的余金鉴、杨祈敬、刘在川和黄少麟表达了华人热爱自己的文化教育之共同意愿与情感。

余金鉴:金钱事小,文化事大」。

大会主席余金鉴发表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以及「金钱事小,文化事大」的重要演说。他指出,坚持办华文中学,政府就取消教育津贴,面对每年浩大的经费,大家不免为中化中学的前途打个寒噤。同时他也表达华社的豪情和对母语教育的执着,「把两者权衡一下,我们终觉金钱事小,文化事大!(36)

在这之前,余金鉴在中化中小学48周年庆典上发表另一篇「忠孝两全难」的演说。他说:我们对政府应尽忠,我们对中华文化,应该尽孝,忠孝两全难。我们这群人,今天做人不易。我们必须在忠孝之间,寻求并行的途径。

余金鑑的演词生动地反映那个年代华人的处境,反映华社的无奈心情。生长在这片国土上,华人必须勇于面对逆境的考验,必须善于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在《四维堂》反改制大会上,麻坡南大学生代表李祥粦发表激昂演说。李祥粦和林成隆代表麻坡南大同学会呈函给中化中学,表达他们对华教前途的关切。他们呼吁董事会与社会各 界共商不改制所面对的难题,让华文教育得以继续存在与发扬光大,民族尊严得以保持,国家利益得以促进。他们矢言,我等麻坡子弟爱母校、爱民族、爱国家,责任所在,亦必义不容辞,必当追随学校,共赴万难。

重温这些中化历史文件,让人感受到当年麻坡华社义愤填膺的情景,对华文中学可能被迫改制,反应极为强烈。没有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决定,中化中学就无机会永续存在和发展。

麻坡南大同学会呈函中化,反對改制(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一)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推行學校捐,發展中化。商店除交月捐外,入口貨物也交學校捐。政府少協助,華社自力更生辦教育。(中化中学档案文件)


争取平等待遇

50年代是个历史转换期,马来亚迈向独立,对华人的心态、地位和命运深具影响。华人的心态逐渐转变,从以往的落叶归根的侨民心态,转成落地生根,效忠马来西亚。成为本国公民,华人尽国民之责,努力为国家生产财富,促进国家发展,同时也希望享有平等的权利,华教和华校受到平等对待。

麻坡先贤努力兴学办华教,也希望能争取到政府拨款资助。19465月,中化首次获得政府拨款津贴,柔佛州教育局以「复校津贴」名义,拨款资助中化。

在董事会的争取下,中化于1950年获得州教育局发给甲等津贴。但是,华社很快就发现,政府不是一视同仁对待各源流学校。董事会保存的1950年文件 写道:“华校的津贴金为数甚微,与其他各民族之学校津贴待遇比较,殊不平等。”由于“政府对华教之津贴,较诸其他各民族之学校,相差甚远”,麻属地区华校于1950225日假过港区培华学校召开会议,讨论一致行动,联合向政府要求增加津贴,平等对待华校。(35)

1950年麻屬華校爭取津貼會議。(中化档案文件)

 
為爭取平等待遇,麻屬各校蓋章,董事長簽名。

除了不获平等待遇外,华社也察觉到当局强调的是单元教育政策,对华校极为不利,华校面对被边缘化和变质之威胁。有鉴于此,中化董事会领导人龚铸山和陈人浩校长认为各地华教组织应联合起来,争取合理权益,捍卫华教。他们与拿督黄树芬等柔佛州各地华教人士,于194966日创立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由拿督黄树芬任第一任主席。1954522日,全国董总成立时,中化中学董事会也尽一份力量。中化董事会的余金鉴和拿督刘金钟先后代表柔佛董总参加全国董总的重要决策会议。

学生投身捍卫华教

1957年独立前后,政府一步步推行以单元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激起关心华教前途人士,尤其是以林连玉为首的华校教师总会,强烈反应,登高呼吁推展保华教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化中学学生被卷入捍卫华教的时代巨浪。

19568月,当局推行适龄入学儿童登记运动,名为「火炬运动」。教总主席林连玉察觉,当局在执行手法上是尽可能引导家长让儿女登记就读英校和马来学校,这将影响华小的存亡。于是教总联合董总和马华公会中央教育委员会,呼吁展开全国性登记读华校宣传运动。中化中学学生热烈响应教总号召,结队骑脚踏车下乡,宣传「华人子弟应读华校」。

1956年这场捍卫华教运动十分成功,报读华校的华人子弟高达95%,奠定了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永存和发展的基石。

195711月,中化中学学生再度站在保卫华教的前线。当年1127日,中化中学学生为反对华文中学改制,在校内张贴标语、罢课和集会,然后集体骑脚踏车在麻坡市内游行。

1957年,中化小学二校人数增至4千多人,课室不足。于是董事会买下阿都拉曼路7英亩,兴建中化第三小学。1958年,小学接受政府全部津贴,成为华文国民型小学。1959年,小学另立董事会,从此中化中学与小学部分开,各自发展。

1958年,曾鳳相老師主持学生献捐运动競賽。學生捐款,安置課室百葉窗。
百葉窗獻金競賽優勝學生與徐其禮校長(前右三)和曾鳳相老師(前右二)合照。前排右一是獻金冠軍王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