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 2015

中化历史长河(十六)

中化百年校庆万人宴。


《中化精神》不灭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在董家教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化在硬体和软体建设上,继续发展。一幢耗资200多万元的五层学生宿舍大楼于1991年建成,隔年启用,方便外地学生到中化求学。为了让中化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学校与启智书报社合作,在麻坡五马路兴建店屋,并于2004年竣工,收取租金。2006年,中化大礼堂完成冷气化,可供人租用,增加中化的收入。耗资200万元的《张庭坚科学楼》于2007年落成,让中化的教学设备跟得上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困境中还能继续建设与发展,这说明了麻坡还有一股不畏逆境的《中化精神》,先辈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精神仍然存在。在草根人物方面,一位卖面小贩李述禹老伯拿出毕生储蓄,捐献中化,于1992年荣获林连玉精神奖。有些人虽不富裕,但愿付出全副精力,为中化任劳任怨,如已故董事蔡德华等的事迹。

如今,新时代的企业家接过早年胶业和大种植家的棒子,于事业有成后,回馈社会,支持中化。过去20年来,中化的大型建设,《张庭坚科学楼》、《刘龙耀学生宿舍大楼》、中化启智店屋等,以及《中化清寒子弟助学基金》,都获得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士,大力支持捐献。
正如黄楚绵董事长所说,几十年沧桑,中化从一个困境越过另一个困境,几经波折,依然不停寻求更高发展,以便培育更多华族英才。

结语与前景

麻坡中化学校从百年前一间简陋屋子,约28名学生,发展至今天中化中小学六校,学生数千人。六校学生总数一度近6千人,后来因市中心人口外迁,位于砂香街市中心小学人数锐减,学生总人数又下降。然而中化中学学生人数却一步步朝向突破历来最高的1813人记录迈进。

百年来,中化历经风浪,继续成长。战前,学校董事师生为着民族的兴亡,卷入筹赈抗日洪流,作出巨大牺牲。三年八个月沦炼狱,麻坡华族精英,惨遭日本人杀害,中化深陷浩劫。战后,凤凰浴火重生后,中化又屡遭遇单元教育政策打压,华族必须靠自己发展华教。1961年面对改制或保留独中的严峻考验,1987年面对华小可能变质的危机,文凭不获政府承认,学生出路受限制,学生来源一度令人忧心忡忡,面对经费困难,招聘师资不易,然而中化一次又一次通过考验,安渡危机。

中化董事会并不气馁,继承先辈办学精神,为迎接百年校庆,展开了雄心勃勃的筹募《千万元建校基金》运动。他们计划兴建两幢教学大楼,作为庆祝中化百年大寿的贺礼。这是一项十分合时的计划,除了能为中化更上一层楼作好准备,同时也能促进麻坡华社、各地校友的凝聚力,共同支持中化,支持独中。在推展《千万元建校基金》运动时,企业家兼董事长辜金强带头捐献50万令吉,其他企业家、各界人士和外地校友热烈响应。不久,美丽的丹绒校园,将矗立两栋巍峨的教学大楼,为中化迈步向前做了最好的见证。

与此同时,中化校长陈维武博士为中化构划出一幅远景,朝向建设一间拥有2千名学生,提供高素质教育的中型独中目标迈进。陈校长说,学校的目标是要培育懂得自主学习,有办事能力,谦逊,合群、懂得沟通,有人文素养,关心国家大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21世纪中化人。但他指出,学校面对师资和经费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他呼吁,仿效国外私立大专院校的现代化基金管理方式,策划一个一亿令吉的中化基金。(46)

麻坡中化是麻坡华社先贤与后人百年来为培育人才,改善民族命运,促进民族兴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精神结晶。尽管前面的路途仍然是曲折艰辛,但麻坡人和华社珍惜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排除万难,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发扬我《中化精神》。愿《中化精神》恒古长青,永放光芒!
201110月)

迎接百年校慶,出版百年校刊《中化歷史長河》上、下冊和《回眸中化》畫冊。



资料来源:
1 . 吳华、舒庆祥编:《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p.405
2. 陈人浩:《校史》,1951,中化初中毕业纪念刊,p.4
3. 陈人浩:《校史》,1951,中化初中毕业纪念刊,p.4
4. 林博爱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一册,1923p.19
5. 林博爱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一册,1923p.227
6. 邓泽如编:《孙中山先生二十年来手札》,1926
7. 《中化半世纪》,1962p.11
8.新山国家档案局:麻坡中华学校文件,1912
9.《麻坡华侨义烈史》:麻坡中华公会出版,1947
10.新加坡《新国民日报》:20-7-1926,第12
11. 新山国家档案局:28-2-1919麻坡华社先贤呈函政府文件
12.《新国民日报》:12-10-1926,第3
13.吳华、舒庆祥编:《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p.409 p.413
14.新加坡《新国民日报》:14-1-1922,第9版。
15. 吉隆坡《益群报》:14-6-1920
16.杭州归国华侨联合会网页(sql.hz.gov.cn

17.《新国民日报》:10-4-1926,第17
18. 李冰人: 柔佛树胶业概况,星洲日报,28-12-1955
19. 黄强将军:《马来鸿雪录》,商务书局出版,1930
20.《一代风范李光前》:南安芙蓉基金会出版,p.46
21.《新国民日报》:12-10-1926,第3
22. 《中化半世纪》,1962p.13
23.《新国民日报》:17-5-1928,第17
24. 郑良树:《麻坡筹赈模范区》,2008
25. 冯仲汉:《居安思危》第二章,刘抗访谈,1999
26. 郑奕金:《归侨彭光涵的往事、今事》,2005
27.《中化中学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972
28. 陈人浩:《校史》,1951,中化初中毕业纪念刊,p.5
29. 《麻坡华侨义烈史》:麻坡中华公会,1947
30. 《麻坡华侨义烈史》:麻坡中华公会,1947
31. 陈人浩:《校史》,1951,中化初中毕业纪念刊,p.5
32. 陈人浩:《校史》,1951,中化初中毕业纪念刊,p.5
33.《中化60周年特刊》:1972
34.中化中学董事会档案:1952
35.中化中学董事会档案:1950
36.余金鉴:反改制大会演词,2-7-1961
37. 中化中学董事会档案:1967
38. 中化中学董事会档案:1967
39.《中化七十年》:1982p.29
40.《中化七十年》,1982p.11
41.《中化小学第壹佰届毕业同学纪念特刊:2008p.166
42.星洲日报新闻版:1987101920
43.中化人:星洲日报言论版,27-3-2007
44.《中化会讯》:2007年第2期,吉隆坡中化校友会出版
45.《中化八十周年特刊》:1992p.16
46.陈维武演词:第四届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2010 p.B21

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五)

1987年10月11日,天后宮保華教大會。


1987年712日,全柔华团大会反對一種語文政策。



天后宫保华教大会

80年代中,华文教育面对华小可能变质的严峻危机。华小有难,独中与华小唇齿相依,岌岌可危。政府为了更有效地达致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加强国语马来文的地位,准备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此举将使华小变质,华文教育深受威胁,华社忧心忡忡。

1987年,教育部派不谙华语者到华小任高职,包括任华小的正、副校长。事态严重,麻坡中化校友会、麻坡留台同学会、麻属发展华小工委会、麻坡中华公会以及其他麻坡华团,响应董教总的号召,热烈投入捍卫华小运动。

712日,在峇株华仁中学召开的全柔华团大会上,中化五小董事长余金鉴高声疾呼。他指出,有人变本加厉,要贯彻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政策。他呼吁华社团结,对蚕食或伤害华教的事,绝对不能妥协。大会呼吁政府尊重华裔的共同意愿,并成立一个《挽救华教行动委员会》,成员包括余金鉴、郭全强等人。(41)

1011日,全国华团和政党在吉隆坡天后宫召开抗议大会,抗议教育部调派未具华文资格者担任华小高职之措施。中化校友会,留台同学会和麻坡中华公会齐心协力,动员关心华教人士踊跃赴会,包租巴士,载送热心人士北上吉隆坡参加天后宫捍卫华小不变质大会。

1018日,柔佛州华团及各政党在峇株华仁中学礼堂举行紧急大会,讨论采取步骤,捍卫华小不变质。约2千人出席大会,包括麻坡华团、校友会、中化中小学董事会、家教协会代表。大会通过成立一个联合行动委员会,委员包括黄复生、余金鉴等。大会由余金鉴主持,当时他是麻坡中化小学五校董事长,又是柔佛州中华总会会长。(42)

免費巴士載關心華教人士出席吉隆坡保華教大會。

保華教斗士在茅草行動中被捕。

校友会角色日增

在这段期间,麻坡中化校友会除了动员麻坡民众到吉隆坡和峇株巴辖出席保华教大会外,并发表声明,呼吁〞全国爱护母语母文的华裔,绝不让步,捍卫华小,誓为华小后盾,确保华小永不变质。〞

中化校友会是一股支持母校的力量,也是支持华教的一股力量。随时日之发展,至今,在麻坡、新山、吉隆坡和新加坡4地已有中化校友会组织,并日益发挥其支持母校,维护华教的角色。

麻坡中化校友会成立于1972年,宗旨是联络校友,协助母校的发展。同时本着维护华教,人人有责的精神,大力支持董教总捍卫华教的行动。在成立初期,校友会多年在中化举办《校友回校日》,拉近校友与母校的关系。1977年,麻坡中化校友会在母校校园成功举行《千人宴》,为中化中学筹到26千多元的教育基金。《千人宴》场面盛大,有26百多人参加。90年代中之后,校友会改为在会所举办《新春团拜》,促进校友之间的感情。

《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的举办,是校友会在联络校友的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最初,校友会组织百人旅游团到北京,与中国校友团聚,过后促成了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第二届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于2002年回到麻坡母校举行,场面感人。第三届于2007年于香港举行。

南马中化校友会2010年主办的第四届校友嘉年华会进一步促进各地校友与母校的关系。大会主席张春昇强调《心连中化,情系校友》作为是届嘉年华会的主题,并把嘉年华会活动与即将到来的母校百年大寿相结合。陈维武校长在会上提出他的独中办学理念和愿景。

至此,校友会对中化母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日后可望校友会对母校作出更大贡献。

挑战严峻招生不易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虽然整体的大气候对独中发展有利,但是中化面对的挑战依然艰巨,招生工作不易,经费不足,师资待遇不易提升。
1996年开始,一度连续5年中化的学生人数下跌。人数从1995年的1,658  人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1,220人,跌幅超过20%

有鉴于此,中化为此作出重大努力,教师校长巡迴访问麻县华小,举办升学讲座,推广招生工作。学校成立招生小组,拟定各种策略,挖空心思,出尽法宝,争取更多学生来源。中化师生组队,从各华小校长取得毕业生 名单,从市区到乡镇寻觅小六生拜访家长宣教,鼓励就读中化,家境清寒者可申请助学金,但效果也差强人意。关莲意校长掌校时,常带老师到人数多的华小招集毕业生,在学校礼堂演说宣传,学生也没大幅度增加。(43)

逢有喜庆教师节、董事会就职典礼,学校也邀请各华小校长、董事、家协等参与宴会,共欢同乐;学年结束前邀请麻属各华小毕业生参观中化,由专人介绍中化的软硬体设备,无奈效果不彰。

学生没有逐年增加,中化面对隐忧,校长教师辛苦努力,也不易扭转局面。这显示客观环境仍存在不少不利中化发展的因素。国中办得好的地方,学生便被吸引过去,如东甲区的华小毕业生进入中化就偏低。家长为子女选读学校时,无法摆脱从费用、方便性等角度考量。

陈苏弟校长在2007年指出,中化的竞争对手是国中。他说,麻坡只有16% 华小生进入独中,是全柔佛州最低的,其余学生进入国中。但是他指出:「我们的统考成绩标青,我们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0%。」(44)


输出人才回流不高

在环球化的竞争年代,学校必须有良好师资,提供高素质的教育。教师待遇获得提升,才易于吸引良好师资,并让他们安心专注于他们的专业,提升教学专业水平,确保有高素质的教育。

然而,中化的教师薪金与福利与政府学校相去甚远,也比一些独中略低,因为中化的经费来源不足。据董事会总务黄楚绵于中化85年校庆时透露,1995年,中化全年经费不敷40多万元。1996年调整教师薪金后,全年经费不敷70多万元。因此董事会设法通过以校养校的办法,以舒缓经费难题。中化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大幅度调高教师待遇,结果在竞争上处劣势。因此校长经常要为聘请教师伤脑筋,尤其是聘请语文和数理老师更加不易。

中化是培育英才摇篮,但是人才的回流不高。中化长期输出人才,中化校友在外地,在世界各地作出贡献。近几十年来,政府没有在麻坡地区推行大型发展计划,人口外流,人才也外流。麻坡的发展比不上柔佛其他大城市,让人才发挥才华的空间不大,文化教育发展比新山等城市逊色。

陈苏弟校长感慨地回忆90年代他每年写信,邀留台校友毕业后回母校服务。有位校友在复信中表示,他不是排斥教育工作,但无法回校服务,想留台继续研究,只能祝福在校为教育奉献青春的老师们。他指出,优秀的师资是中化发展的基石。他说,若优秀的人力资源没有着落,学校的设备如何优越,也是徒然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