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8, 2012

部長政治秘書──雷大慶

華校生---南大外語系---英文報記者---李三春政治祕書

雷大慶在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同學的聚餐會上致詞。


雷大慶與陳桃

(按:這是三年前寫的一篇文,從未發表。最近重讀,覺得應該發表。這是上世紀60年代華校生的奮鬥事跡。)


第六屆校友雷大慶同學如何從華校獨中生成為英文報海峽時報記者,後來又成為馬華公會會長,李三春部長的政治秘書呢?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麻坡中化中學的學生如想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自己必須自發地加一把勁,作出更大努力和付出。雷大慶校友就是有這種精神,從而奠定了後來他成為英文報章記者的基礎,並從這個基礎,升為部長的政治秘書。

在中化中學唸高中的時期,雷大慶同學就立志要打好自己的英文根底,自覺地加倍努力學英文。

他早上在中化中學上課,下午他就到麻坡Maharani英校上課,以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此外,在中化唸書時,他經常買海峽時報,通過閱讀英文報章,進一步提升英語水平。

雷大慶回憶道,當年他是和邱奕銅同學兩人一起早上在中化唸書,下午到Maharani 英校學英文。第六屆的邱奕銅同學後來到澳洲深造,成為電子工程師,最後出任美國國防通訊與航空導航公司Rockwell Colline 亞洲地區的董事。

雷大慶高中三年級畢業後,自己在巴莪鄉下苦修英文一年,準備到新加坡南洋大學深造。隔年,他終於如願以償,考進南大現代語文系。

他說,他進入南大現語系時,班上共有43名學生。有些老師是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有一位來自牛津大學的詩人老師對學生十分嚴格,不少同班同學被淘汰,最後只剩下15人畢業。

畢業後,他大膽地申請成為海峽時報記者,成功被錄取。當時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還任職海峽時報,雷大慶是在黃金輝主考和面試下,獲錄取加入海峽時報。

成為海峽時報記者後,由於他是大馬人,報館後來調他到吉隆坡海峽時報辦事處。在英文報工作了五年,並不是一帆風順,有時遇到不好的上司,會受欺侮,被調到夜班守夜。不過,雷大慶說,在報館的實際工作中,才是真正提高他使用英文和英語的能力。

513過後,形勢有很大的變化,作為華人,雷大慶同學覺得繼續留在新海峽時報,不會有什麼前景。於是他有了離職,另謀發展的念頭。

1971年,他的機會來了。當時的星洲日報記者曾子才告訴他,馬華公會會長李三春在物色一位政治秘書,建議他提出申請。曾子才主動地去找李三春,推荐雷大慶。在曾子才的協助下,雷大慶成為李三春的政治秘書,一做十多年,經歷三屆大選,並曾代表國陣,參加國會大選。
作為一位獨中生,在當年未具備良好的習英語環境下,雷大慶卻能打進英文報海峽時報,並成為部長的政治秘書,個人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發揮重大的作用。
 


中化學生時代的雷大慶與陳桃(上),當今的雷大慶與陳桃夫婦(下)。



 
雷大慶與第六屆同學一起歡慶生日。

Monday, July 16, 2012

棕油業中化英才


拿督余國隆榮獲

終身卓越服務獎

 

(吉隆坡15日訊)麻坡中化中學校友拿督余國隆榮獲馬來西亞棕油理事會(MPOC)頒發2012年棕櫚油業終身卓越服務獎,以表揚他對我國棕櫚油業的貢獻。

拿督余國隆出身華校,是1961年麻坡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校友。他在我國棕油業取得的成就顯示,我國華文獨立中學對栽培國家人才扮演重要角色。中化中學剛於7月初慶祝一百周年校慶。

馬來西亞棕油理事會於2010年對研究和促進棕櫚油業有功的人士,頒發這項棕櫚油業高級榮譽獎項。當年的獲獎者是英國植物油科學家伯傑(Kurt Berger),美國的海斯教授(Prof. KC Hayes)於2011年也榮獲這個獎項。今年,拿督余國隆是第一位本地食用植物油科學家獲得此項榮譽。

馬來西亞棕油理事會訂於717日(星期二)假吉隆坡希爾頓酒店舉行盛大頒獎晚宴。在棕櫚油業精英齊集的晚宴上,拿督余國隆是受邀發表演說者之一。

為表示不忘母校培育之恩,拿督余國隆說,他邀請了麻坡中化中學董事長拿督辜金強和中化中學校長陳維武博士出席馬來西亞棕油理事會17日於吉隆坡舉辦的頒獎典禮和晚宴。

此外,拿督余國隆是新加坡南洋大學1966年化學系畢業生。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於2009年頒發給拿督余國隆《南洋卓越校友獎》,表揚他在棕油精煉工業領域上的成就。

南洋理工大學在頒獎說明書中指出,這是大學頒發給校友的最高榮譽獎,以表揚享譽本國、本區域或國際社會,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或專業裡取得巨大成就,其奮斗精神可嘉並為大學帶來極大殊榮的校友。

出身於華校獨立中學,畢業於文憑不獲承認的南洋大學,余國隆堅持奮斗,證明了獨中生和南大生,絕不輸於人,同樣能取得卓越成就,成為棕油精煉工業先驅,對國家和社會作出巨大貢獻。

Sunday, July 15, 2012

戰後中化校長

飲水思源--中化有情

七位校長手牽手。

校长简介

陈人浩: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法国巴黎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入选法国巴黎「秋季沙龙」,19321937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绘图主任,1938年任麻坡中华学校美术主任,1945--1954任中化校长。1959年任新加坡德明中学校长。

刘在川(刘璋):1922年麻坡中华学校小学毕业,福建集美中学毕业,193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中华学校教师,战后协助复校,任董事,1955年出任中化中学代校长。

王秀南1931年中国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获教育学位,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系教授。1938—1943任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长19561957任中化中学校长,过后到巴生任光华中学校长,新加坡师资学院讲师。

徐其礼:小时在麻坡念私塾,到福建福州升中学,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1953年任中化教师,19581959任中化校长,1960年服务新加坡电话公司,为新电信业先驱。

林鸿图1948年中化初中第17届毕业生,马大理学士及教育文凭,峇株巴辖华中教师,新加坡永成英校先进班教师,中化教师,1960---1961任中化校长。到新加坡,任新加坡国大图书馆高级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创馆馆长。

郑泰阳:战前中华学校初中第七届(1937)毕业生,暨南大学毕业,任马六甲育民学校校长10年,中化下午班主任,1962---1967任中化中学校长。

罗微光(罗焕端):1931年中华学校初中第二届毕业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硕士,曾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讲师、四川凌云中学数理化教师、中化教务主任,峇株华中教师,1970---1979任中化中学校长。

翟文智校长北京辅仁大学肄业,广州珠海大学文学士,曾在北京、广州各著名中学任教及长校多年。195459年任槟城金星国民型华小校长,来麻坡中化之前,在吉隆坡公教中学执教。1966年任马六甲公教中学校长,1968年任中化校长。

李云溪校长:1953年中化高师第一毕业生,1959年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60年任中化中学教师,19761979年出任董总执行秘书。
1980年至1990任中化中学校长。

潘永昌校长:1965年金宝培元中学毕业,1971年国立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毕业,1981年考获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生物系博士19911月至9月任中化校长。

陈苏弟校长:1976年中化高中毕业1981年国立工程毕业,回母校任化学科主任,辅导主任和教务主任。199110月升为代校长,隔年出任中化校长,至1998年离职。
200512月回母校任校长至200812月。

蔡淦川校长:1956年中化中学高中第一毕业生,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麻属玉射培英学校教员,威省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高初中文史地教员。
80年代至90年代任中化中学副校长兼训育处主任,1997年任学生宿舍总舍监,19981月至199912月任中化中学校长。

关莲意校长:1967年中化高中第十二届毕业生,新加坡南洋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曾任辅导主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20001月至200511月任中化中学校长。

陈维武校长:1988年中化高中第三十三届毕业生,2000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大气物理)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宇航局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工作,20091月任中化中学校长迄今。

七位校長與〈中化歷史長河圖〉。百年校史主編鄭昭賢(右一)和編委蘇鳳喜(右二)向七校長致敬。

Friday, July 13, 2012

中化有情

尊師重道是傳統的中華文化。中化有情,在百年校慶前夕的校友回校團聚儀式上,7位校長獲贈送一幅精美的〈中化歷史長河圖〉。

〈中化歷史長河圖〉是中化百年紀念刊中的一幅插圖。圖中有麻河、麻河大橋、首任校長饒藝農和化南女校首位校長周美玉的肖像以及戰後中化14位校長的肖像。更重要是圖中有一個百年前創校時期的學校印章。

這幅精美的歷史長河圖是由中馬中化校友會精心制作,在百年校慶的校友集會上,贈送給7位校長,表示感恩,並發揚傳統中華文化。

對麻坡中化中學,除了硬體建設之外,軟體建設也格外重要。發揚中化人的精神和傳統,加強人文精神的建設,是今後努力的重點之一。

希望中化百年紀念刊〈中化歷史長河〉能在這一方面發揮一點的作用。希望中化的學生,中化的教師喜歡這本百年校史,推廣這本校史。

左起關蓮意校長、陳蘇弟校長、潘永昌校長、林鴻圖校長、李雲溪校長、徐其禮校長和陳維武校長。右一和二是中馬中化校友會代表鄭昭賢和蘇鳳喜(愛薇)。






Tuesday, July 10, 2012

中化百年校史----

〈中化歷史長河〉


中化百年長征路,煥發出華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對熱心華教人士,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和收藏的書。



內容簡介

  中化百年校史是一部麻坡华人奋斗史。百年教育长征之路焕发出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世纪初,孙中山派得力助手到麻坡华商学堂(中化前身)演说,华商学堂成为宣扬新思想的会场。于是刘静山等先贤创组同盟会、启智书报社,并于1912年创办中华学校。

──创校后,来自中国的有志之士先后来到麻坡,献身教育,熏陶社会,使麻坡成为文化城。

──3040年代,民族兴亡意识强烈,中化董、教、学投身抗日巨浪,麻坡成为〞筹赈模范区〞。日军秋后算帐,麻华社和中化痛失精英。

──战后中化复兴,“落叶归根”心态逐步转成“落地生根”。60年代初,面对改制严峻挑战,麻华社坚持兴办独中,维护中华文化教育。

──走过独中风雨50年,经历学生减少与徬徨阶段,步入21世纪,中化重新出发。配合大环境的变迁,麻华社继承先贤精神,力求中化再现辉煌。


有意購買者,請聯絡麻坡中化中學的孫秀燕老師,電話:06-9522632(分機16),或聯絡中馬中化校友會的蔣充溪校友,電話:019-22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