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中化历史长河(三)

1922年麻坡化南女校,位于麻坡亚二亚务街椰林底下。

1918年化南女校创立时的代校长车德源牧师(中)和推动创立化南女校的两位功臣:郑文炳(左)、罗文渔(右)。

1919年化南女校首任校長周美玉





创办女校改造社会

1918年,麻坡华商局董事部(中华学校董事会)眼光远大,认为社会要进步,民族要兴盛,必须推广女子教育。于是他们决定创办女子学校,以收容日益增加的女生。19181024日,化南女校成立,校训是《庄勤诚淑》,学生数十人。

最初,董事会租三马路民房办女校,又租用五马路民房作为化南女校教室,地点就是今天的启智会堂。1918年年底,车德源牧师暂代校长约两个月,1919年,首任校长周美玉正式到任。

1919年年初,麻坡先贤为振兴华人女子教育,决定兴建化南女校新校园。为了筹款建校,他们向政府争取将麻坡义兴公司一笔万多元的遗产,拨归华社,作为兴建化南女校的用途。

于是,麻坡18位华人先贤与中华学校和华商局,于1919228日联名呈函柔佛州政府,要求将义兴公司两间约值$16,700.00的店屋拨归麻坡华社,作为兴建女校的建校基金。他们在信中提出的理由是,义兴公司两间店屋是以麻坡居民会员的会捐兴建,因此两间店屋拍卖后,所获款项应用来兴建一间麻坡华人女子学校,而不是作为其他用途。

18位先贤是谢乌梳、郑文炳、林文图、李煇秀、黄亚四(黄蔚庭)、林照英、马纶潭、张顺兰、洪和尚、戴金枝、孙连昌、林心、蔡廷瑞、卢文喜、吕水浚、吴周须和陈秋庭。(11) 

20年代华商局董事在报上发表《化南宣言》,充份表达了他们创办女校的宗旨和目标。宣言郑重宣佈:“囿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漠视女子教育,女校之设寥若晨星。女子既无智识,何能教导子女?家庭不良,社会无从改造,以致提气闭塞,陋习不除。故振兴女子教育,为改造社会之先驱,促进文化之良法。”(12)

创校后,化南女校发展蒸蒸日上,1922年,化南首届高小生毕业。1923年,化南女校正式向柔佛州政府登记注册,当时教师有9人,学生200人。洪斌出任第二任校长,学校开办简易师范班,培训师资。1928年,朱亚照出任化南第三任校长。1929年下半年,化南开办初中部。1932年,化南初中第一届15名女学生毕业,当时校长是出身武昌中央军校的文曼魂。1933年,化南出版初中第二届毕业纪念刊。

1923年化南第二任校長洪斌


化南文獻:1926年獻金運動
化南文獻:1926年化南宣言


早年麻坡留华学生

步入20年代,麻坡的华教事业飞跃发展,中华化南两校学生人数激增,从初创期的几十人增至数百人,至20年代末的将近千人。同时麻坡市内开办《华侨国民夜校》,学生约百人。此外,麻县地区在廿世纪10年代创办了10间新式华文小学,在20年代创办了15间华文小学,30年代创办了18间华文小学。(13) 在这30年期间,麻县创办华校如雨后春笋,数量居全柔各县之冠。

20年代,中华学校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包括大学教授,受聘来麻坡中华执教,师资阵容强大。二是麻坡华族先辈重视子女教育,依靠种植橡胶,在经济上累积了财富后,慷慨捐资,兴建富丽堂皇的《四维堂》校舍,并创办华文中学。麻坡成为柔佛州华文中学的先驱。

1924年,麻坡中华学校创办中学之前,麻坡华族先辈为了儿女的教育,只能设法把儿女送回中国深造。根据1922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的报导,当年中华学校已有7名小学毕业生坐船渡海前往厦门集美中学深造。校长张勉行说,高小毕业生刘鞠民先回厦门求学,接着是郭诗善、刘璋(刘在川)、李凤阁、李文华、陈亦奇和王青云。这7人都是麻坡永春子弟。(14)

郭诗善后来进入中山大学文学系,刘在川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另一位20年代毕业的校友陈锦波进入广东中山大学英文系。

这些校友大学毕业后,回到麻坡,对麻坡华社和中化作出不少贡献。郭诗善更因投身抗日筹赈和抵制日货运动,最后遭日本人杀害。刘在川是中化中学董事会重要成员,于30年代曾任中华学校教师,50年代一度出任中化代校长。陈锦波回到母校当老师,是30年代麻坡教师抗敌后援会活跃份子。

为了让更多麻坡华族子女有机会到中国升学,麻坡早年著名种植家刘筑侯慷慨解囊,资助升学经费有困难的麻坡学生。可见早年麻坡华社就有这种美德,资助有心深造的学生,重视栽培后辈人才。

Monday, October 21, 2013

中化历史长河(二)

1918年中华学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9年麻坡中华学校出版校报,宣扬新思想。-----新国民日报16-12-1919剪报。




步入新式学校时代

在新思想的主导下,打破不同籍贯各自办学的惯例,麻坡三间私塾进行大合併,合资购买麻坡砂香街一间马来浮脚亚答屋,于191241日创办了麻坡中华学校。学校的创办人来自麻坡各籍贯乡团领导人,麻坡义兴公司领导人(黄亚四等),同时更重要的是,有一批身兼乡团领袖,又受过孙中山新思想洗礼的麻坡同盟会领导人。

在这批先贤的努力下,麻坡中华学校诞生,麻坡从以往的方言私塾时代,转换成华语与方言混合教学,再步入以华语教学的新式学校时代。学校不再采用从前的四书五经,取而代之的是教授西方新式学校的科目,改用新的教科书。

学校不只是改为华语教学和教授新科目,同时还聘请受新思想洗礼的校长掌校。第一任校长饶艺农富有朝气,办学认真,在校推行文武合一,德术兼备的教育。除了学习新知识和培育品德外,学生同时还要习武,接受军操训练,要成为有学识,有品德,又要有强壮体魄,以便日后服务社会人群。

显然这与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希望学习日本,使民族兴盛富强的思想有关系。对此,中化早年校史写道:饶校长受新思潮洗礼,学堂受东洋军国思想影响,师生制服採用军服军帽,体操器具亦用木枪,提倡尚武精神。(7)

推行军国民教育

早在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组识兴中会时,便创办东京军事学校,培养人材,提倡尚武精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掌管教育,推行“军国民教育”。显然麻坡先贤和麻坡中华学校的教育方式受此影响。
郑良树教授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书中就提到麻坡中华学校当年推行“军国民教育”。郑教授写道:

“民国开元,蔡元培推动‘军国民教育’ ,新马许多学校也仿效内地学校推行军事训练,‘ 荷木枪习步伐’的操练,在联邦麻坡的中华、怡保的明德及振华、加影的华侨、槟榔屿的邱氏及哥打巴鲁的育德等学校,也莫不如此。”

19126月,英国殖民地官员到砂香街中华学校视察。过后他在报告中写道,这是一间拥有80名学童的华文学校,学校向学生灌输共和思想。这份保存在新山国家档案局的文件印证了早年麻坡中华学校重视思想教育,向学生灌输关心民族兴亡的思想。(8)

杰出校友  舍己为人

1916年,麻坡中华学校出了两位杰出的高小毕业生。他们就是柔佛华社领袖张开川和他的同学,南侨机工领袖刘贝锦。学校的教育让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舍己为人的精神,踏入社会后,他们为民族社群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令人敬佩。

张开川踏入社会后,追随同盟会领袖刘静山,献身社会公益事业。刘静山病逝后,张开川继承刘静山,成为麻坡同盟会,即麻坡国民党的第二代领袖。他是麻坡中华商会创始人,也是中华化南两校的第二代董事会领导人,出任常务董事,曾一度出任中华中学代校长。此外,他是柔华总会倡始人,被喻为“柔佛侨领中之第一流人物”。

日本侵华,张开川义愤填膺,成为麻坡筹赈会领袖,同时领导柔佛州筹赈会。他大力推动筹款抗日,抵制日货和肃奸运动,更策划峇株日本石原铁山工潮,切断日本军火工业的原料供应。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日军佔领麻坡后,屠杀张开川一家九口。(9)

柔佛州筹赈会主席张开川

南侨机工华侨先锋大队队长刘贝锦于1939年3月27日率领594名南侨机工,其中17人是麻坡人, 从新加坡出发,奔赴昆明。

此外,麻坡人锺运熙于13-3-1939率领220名南侨机工赴华支援中国抗战,其中24人是麻坡人。 

早年中华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位人才,成为二战时期麻坡殉难义烈,永志麻坡华族史上。

中华学校早年培养出来的另一位杰出校友刘贝锦胸怀大志,他想通过拍摄电影启迪民智,促进社会进步。1926年,刘贝锦成为南洋第一位电影制作人。(10) 此外,1939年,刘贝锦为着民族的存亡,满怀豪情壮志,毅然放弃温暖的家庭,投奔抗日前线。他率领南侨机工,出生入死地奔驰在滇缅公路上。

在早年中化校史上,这两位中化杰出校友的生平事迹,值得给予大书特书。

1919年麻坡华社先贤签名要求柔佛州苏丹支持兴建华文学校。左起是张顺兰、郑文炳、蔡廷瑞、林照英(英文签名)、谢乌梳、林文图、叶根旺和黄亚四。此函收藏于新山国家当案局。

Sunday, October 13, 2013

中化历史长河(一)

马来西亚麻坡中化中学校景

1912年中华学校印章、中华学校和化南女校首任校长、战后中化中学历任校长。


              2012年7月中化中学百年校庆万人宴。


按:麻坡中化中学百年校史反映麻坡华人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百年前麻坡华社领袖迎接孙中山得力助手到麻坡演说,组织同盟会和书报社,创办新式学校中华学校,到日本人在麻坡展开大检举,杀害大批华社领袖和学校董事。从战后复校,大力发展,到面对单元教育政策的强大压力,走向衰退,陷入困境,又突破艰难,向上发展。

文:郑昭贤




前言

麻河之水日夜流,麻坡华教学府中化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傲立麻河旁。2012年是中化百年校庆,让我们回首过去,追溯中化百年历史长河,缅怀先辈兴教办学精神。

中化中学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麻坡华族奋斗史。从私塾、砂香街亚答屋校舍、《四维堂》《化南楼》、《九思楼》,到今天麻坡丹绒中化中学校园,中化百年历史长河焕发出华族坚韧不拔精神,激励世世代代华族儿女自强不息,力争上游。

筚路蓝缕  创办私塾

19世纪末,大批华族先辈南来麻坡,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伐原始森林,从早期种植甘密、椰子、胡椒、槟榔,到20世纪初大规模种植橡胶,为柔佛州和麻坡创造财富,带来繁荣进步,同时也为发展华教奠下经济基础。

从中国背井离乡南来时,大多数人是赤贫如洗,随身只携带几件衣物,为求生计,冒险南渡。他们靠的是一双手,两条腿和坚韧不拔,刻苦勤俭的打拼精神。在有了一定经济条件后,他们希望子女有机会受教育,于是当年麻坡和麻坡周边地区便出现了多间私塾。据郑良树博士的考察,柔佛州最早兴办华文教育的地方就是麻坡。

郑良树博士在《柔佛州的华文教育》一文中写道:柔佛州最早兴办华文教育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来考察,应该是麻坡。大约在18世纪末期、本世纪(20世纪)初叶之际,麻坡华人社会已经创办了私塾。(1)

大约在20世纪初的清末时期,麻坡华族先辈在市区内设立了三间私塾,一间是永春会馆设立的《永春私塾》,一间是潮州人在二马路设立的《潮州学堂》,另一间是与福建会馆有关系的《泉厦私塾》。《潮州学堂》与《泉厦私塾》隔邻相毗,百年前,二马路这一带书声琅琅。这三间私塾就是麻坡中华学校的前身,当今麻坡中化中学的起源。陈人浩校长在中化校史中写道:各帮侨领谋统一教育,合併私塾,于元年(民国)四月一日创办中华学校。(2)

同时,在20世纪初期,麻坡周围的小乡镇也设有私塾。据郑良树教授在《柔佛州华文教育》一文中记载,麻坡巴力苦麻、巴力峇九、峇吉里芭口和麻坡土油栈,都设有私塾。另据中化前校长徐其礼说,早年他的父亲在武吉巴西和东甲开私塾,教学童。

麻坡华族先贤刘静山在推动创办麻坡中华学校(中化早年名称)之前,就致力于发展麻坡的私塾教育,培养华族子弟。当时麻坡华社领袖组成一个《华商局》,刘静山是《华商局》重要领导成员。《华商局》负责兴学办教育,设立一所《华商学堂》。《华商学堂》也就是麻坡二马路的《泉厦私塾》。据陈人浩校长在1951年写的中化校史,《泉厦私塾》设在二马路《华商局》楼上,聘邓吉生等为教师。(3)

学堂成为新思想讲堂

虽然这些私塾教的是四书五经,传播的是华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但是到了1907年,时代的新思潮传抵麻坡的《华商学堂》,这间私塾学堂变成散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讲堂。孙中山为了实现他的三民主义主张,派他的得力助手到麻坡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组织同盟会。麻坡先贤刘静山不满清朝的腐败,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在他的邀请和安排下,孙中山的重要干部李竹痴到了麻坡,在《华商学堂》发表演说。(4)


1922年出版的〈南洋名人集传〉第一集记载百年前孙中山助手李竹痴到麻坡华商学堂(中化学校前身)发表演说,宣扬新思想。

李竹痴吸引了麻坡华社数百人到《华商学堂》听讲座,场面热烈。李竹痴激昂的演说,触动听众的心灵,激发麻坡华社精英关心民族命运和民族前途。私塾老师邓吉生也深受影响,过后他与刘静山等成为麻坡同盟会成员。可见,百多年前,麻坡《华商学堂》,这间与中化有历史渊源的私塾,已成为散播新思想的温床。

据瓜拉庇劳、麻坡的老前辈和新加坡晚晴园负责人的反映,孙中山曾到访麻坡,并从麻坡坐船,沿麻河逆流而上,前往森美兰瓜拉庇劳会见他的同志邓泽如。虽然孙中山本人没有在麻坡发表演说,但他派同盟会重要干部李竹痴、汪精卫、胡汉民和邓慕韩先后到麻坡发表演说,“阐明革命救国方略”,宣扬新思想,启迪民智。(5)


1907年期间,孙中山为筹募基金,推动革命,写了多封亲笔信,给瓜拉庇劳同志邓泽如。在这批亲笔函中,孙中山数次提到麻坡,谈到麻坡人士捐款支持他的革命活动。同时,他提起他也致函给麻坡同志汤寿山。(6) 可见当年孙中山与麻坡华社先贤建立了联系,并影响麻坡人士,激发他们展开启迪民智和办教育的活动。

同盟会志士到麻演说,开拓了麻坡先贤的视野,使他们卷入了当时力求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流。1908年,麻坡先贤刘静山、郑文炳、张顺兰、林照英等(过后他们成为中华学校的创始人)成立了麻坡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启迪民智和兴学办教育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于是他们在1909年创立了麻坡启智书报社,并再接再厉,于1912年联合麻坡华社各帮派领导人,创建麻坡中华学校,也就是当今中化中学的前身。可以说,当年孙中山到麻坡、马六甲和瓜拉庇劳活动,宣扬他的思想,间接地推动这地区华教的发展。


左图是孙中山1907年8月1日致给邓泽如的亲笔函。他在信中感谢麻坡人捐款二百元支持他的革命活动。右图是孙中山助手陈允洛1909年在小本子上记录下孙中山到麻坡,获得刘静山、张顺兰和吕水浚捐款支持革命。

孙中山为革命,不辞劳苦,乘船沿弯曲河道逆流而上,穿过马来半岛热雨林,向支持者筹款。------新加坡晚晴园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