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7, 2010

柔佛最高學府年代

人才濟濟師資學歷高


4位戰前中化校長:林子堅、陳兆魁、任序和徐天偉。



1927年,中華學校首屆初中畢業生共有10人,其中陳欽生、李贊育、侯薦慶和鍾能萬4位是來自印尼邦加島。早年中化體育主任劉桑楚是中華學校初中第一屆畢業生。


〈四維堂〉巍峨高峙麻河旁後,麻坡中華學校再接再厲,進一步提升至中學。1924年,中華學校開辦中學課程,成為柔佛州華校最高學府,吸引了泰、印、星、馬各地學生前來升學。

中化中學在校史中自豪地寫道:時本校為南馬唯一華文中學,北自泰南,南到印尼邦加島,負笈來此就學者,絡繹不絕。1927年中華中學第一屆初中畢業生當中,就有四位畢業生是來自印尼邦加島。

方校長文章好道德高

記者李冰人早年寫道:第六任校長方之楝就任時,是中華學校的轉捩點。1924年7月,中華學校開始增辦初中部,當時是南馬地區唯一最高華文中學。

中化校史也指出,方之楝出任校長時期,人才濟濟,為中華學校的鼎盛時期。

中華學校董事會瞭解,要辦好教育,培養人才,必須有良好的師資。經過一翻努力,中華學校聘請到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方之楝出任中華學校第六任校長。

方之楝校長是潮州普寧人,學歷高,道德好,寫的文章深獲華社讚賞。他的兄長方次石(方南崗)是革命烈士。方次石留學日本,跟隨孫中山搞革命,曾出任馬來亞檳城光華日報編輯主任,發表文章,抨擊袁世凱。後來他回中國策劃倒袁運動,不幸被捕,於1915年慘遭殺害。當時方之楝擔心受牽連,逃離中國,來到馬來亞。

1920 年,吉隆坡的《益群報》聘請方之楝任報社評論撰稿人,鼓吹民族救亡。但是,剛好雪蘭莪加影的育華學校急需一位校長,於是育華學校董事會墾求《益群報》割愛放人,讓方之楝到加影育華學校長校。《益群報》當時說,〞因念教育同為根本救亡之計〞,〞不能不忍一時之割愛〞,同意讓方之楝到育華學校當校長。

1924年1月,方之楝轉到麻坡出任中華學校校長,並快馬加鞭策劃開辦中學,並於年中開課,讓中華學校邁前一步。


教授長校精通英文

到1927年年底,中華學校請到另一位有名氣,學歷高的校長。他是中國南京金陵大學教授李適生。李適生教授是方之楝校長的妹夫。

李適生教授精通英文。當時剛好印度詩聖泰戈爾到訪麻坡,李適生充當泰戈爾的翻譯,翻譯流暢準確,令英殖民地政府官員刮目相看。英國官員當時盛讚李適生為難得的語言專家。

1929年正月,中華學校聘請的第十任校長也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這位校長是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的林祖培。他是一位教育家兼詩人,是福建永春的名人。

林祖培於1922年考進南開大學,改讀生物為主,兼修中國文學、日文和英文。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他常發表文章,是《南開周刊》編輯之一,曾與周恩來共處。1926年,林祖培大學畢業,是南開大學第四屆英語系畢業生。

他先返回永春擔任潤中公學校長,並加入國民黨。但他因參與國民黨左派民主革命活動,遭到逮捕。獲釋後,被迫辭去校長職位,林祖培於1927年南渡馬來亞,先在霹靂州安順中華學校當校長,並於1929年到麻坡,任麻坡中華中學校長。

可惜,他長校中華學校不久,就接獲福建省主席方聲濤委任他為永春縣縣長,鄉親墾求他返回永春。於是他離開麻坡中華學校回永春當縣長。但誰料到,雖然他很努力在永春推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策,但政局混亂,政策無法落實,最後他悲憤辭職。1931年,他在印尼華人領袖的力邀下,舉家遷居印尼椰城,又到南洋興辦華教。他在印尼前後出任幾間華校校長,並發起組織雅加達永春會館,成為印尼華人社團領袖。

林祖培一生著作多,但多數失散。後裔收集他生前的部份詩文,出版《林祖培先生紀念集》。

縱觀中華學校開辦中學課程後,董事部請來的校長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有學問,有大志,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這對麻坡後來成為鄭良樹博士所說〞本地區文化之先鋒,執文教牛耳〞 ,不無關係。



資料來源:

──《益群報》,14-6-1920
──《中化半世紀》、《中化六十年》校史
──閩台論壇 bbs.mtw168.com 網站
──李冰人: 《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
──《柔佛新山華文史料匯編》

Monday, July 12, 2010

熱心教育劉築侯

建四維堂 出資獨多


「教育為立國之本。無論何種事業,均賴教育樹其基。吾儕既不能執戈衛國,詎不當為國家作育人材耶。」──── 劉築侯

巍樓高峙麻河旁,中化四維堂是早年麻坡華人熱心辦學的標誌。中化校史記載,為興建四維堂,出力最多者是啟智書報社的劉靜山,個人捐資最多的是大種植家兼鉅商劉築侯。可惜,劉築侯無緣目睹中化四維堂的落成,只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在1922年,四維堂建成的前一年,與世長辭。

急公好義熱心公益

劉築侯生前說,:「教育為立國之本。無論何種事業,均賴教育樹其基。吾儕既不能執戈衛國,詎不當為國 家作育人材耶。」這段話顯示,早年麻坡這位大種植家對教育的熱心,同時也顯示,陳嘉庚傾資興學的精神,當年影響各地華社,華社熱心辦教育成為一種風氣。

在興建中化四維堂時,劉築侯不只個人出資最多,捐獻五千元,同時為學校的日常開支費用,他每月還捐獻月捐,他所承擔的月捐數額總比其他人高。同時,他又熱心幫助肯求上進,有意要到中國福州和廈門升造的學生,資助他們,讓他們實現到中國升學的願望。

他不只關心麻坡中華學校的發展,同時也關心家鄉永春湖洋鄉的教育事業。在他晚年,他捐獻數萬元,在永春湖洋家鄉創辦學校,培植後進。

每當家鄉有天災人禍,他都慷慨解義囊,做了不少救災賑難,修道路,築橋樑之善舉。當年清朝閩浙總督松壽知道劉築侯為家鄉做了不少善事 ,特地贈送一塊「急公好義」匾額給劉築侯,加以表揚。

少貧隻身南來當勞工

早年華人從中國南來麻坡,多數是因家貧不得不背井離鄉。初期他們是當苦力謀生,辛勤節儉,等到略有積蓄,便買下三、五英畝的栳枳(檳榔)園或椰園。他們發奮圖強,一有機會,便進一步經商創業,加速累積財富。然後,他們又熱心公益,興學辦教育。劉築侯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根據《南洋名人集傳》的記載,〞劉築侯少貧,壯年亟思振奮,於是只身渡洋,為傭為工,順逆低昂,皆身受之矣。然儉德自勵,有志竟成。既略有積蓄,復得某放欵家之相信,乃始創新德成商號,經營檳榔椰子業。〞

上個世紀初,麻坡是馬來亞柔佛州開始種植橡膠的開路先鋒。柔佛州政府在1903年大力鼓勵人民種植橡膠,然而在初期,面對重重困難。雖然政府向人民提供橡膠種籽和樹苗,儘量方便人民申請土地以種植橡膠,但是許多人認為橡膠沒有經濟價值,看不到樹膠的前景。多數麻坡華人的老觀念根深柢固,寧可種植原有的胡椒、甘密和椰子,不肯改種橡膠。

眼光獨到種植橡膠

然而劉築侯眼光獨到,看到橡膠的用途很廣,種植樹膠必有大好前景。他不為抱懷疑態度者所左右,毅然定全力投入橡膠種植業。他比別人看得遠,讓他走上成功的道路。

根據麻坡永春會館的館史記載:1910年,鄉親劉築侯在甘榜實叻務(麻武吉巴西靠麻河旁地區),開始種植橡膠,由是開麻坡膠產之前導。

麻永春會館90周年特刊又記載,最初已故劉築侯、顏經聞、顏聲謨等人,合資向政府討得芭地千餘畝,位於武吉巴西路,名為「德興山」,翻種樹膠、甘密、樹薯。永春人有此立足之地,而接踵南來。

在《南洋名人集傳》書中,對築侯種植橡膠有這樣的記載:

〞君(劉築侯)知其用途甚廣,不為反對者所泥。時恰該埠(麻坡)多荒地未墾,君乃首墾百數十畝,銳意栽培,獲利甚多。繼復闢千數百畝,亦獲厚利。〞

另一段文字記載描述劉築侯如何親歷親為,開發森林,種植橡膠和木薯。他所開墾的荒地多達千數百畝。原有的森林荒野,變成橡樹成行,一碧無際。當年在劉築侯膠園內工作,賴以為生的工人,高達千百人。

劉築侯同時開設樹膠加工廠,並大事擴張。他經營土產貿易,與歐美巨商相拮抗。面對激烈競爭,他親自督率應戰,商業眼光敏銳,判斷力強,常出奇到勝。僅短短數年時間,麻坡的土產生意過半操在他手上,成為商界鉅子。

劉築侯於1866年出生,是福建永春湖洋人。他於1922年於麻坡逝世,享年56歲,遺體運回中國安葬。他的兒子劉貝錦和劉貝秀是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劉貝錦有壯志,關心民族興亡甚於家庭,率領南洋華僑機工遠赴中國抗日。劉貝秀是戰前麻坡中華化南學校的董事。




出資興學先賢的芳名至今仍留在中化一小四維堂牆上的碑文上。



資料來源:

1. 麻坡永春會館九十周年紀念特刊: 1984
2. 《南洋名人集傳》: 林博愛等編,1923
3. 中化校史: 陳人浩,1951

Saturday, July 10, 2010

四維堂輪奂壯麗

陳嘉庚贈送圖樣 集美學校姐妹樓


上圖為麻坡中化的四維堂,下圖是廈門集美學校的尚勇樓。兩幢樓都有西洋古典柱式和外長廊。四維堂可說是集美學校校舍的姐妹樓,古老的校舍留着陳嘉庚辦學精神的烙印。


麻坡四維堂的設計圖樣是陳嘉庚設計贈獻,廈門集美學校幾幢樓的圖樣是陳嘉庚從新加坡帶回廈門集美,建築設計頗相似。



四維堂的樓上樓下正背兩面都有西洋古典柱式長廊。



華人在麻坡這片土地開荒、種植、經商,積存賺來的血汗錢,但為了下一代的教育,慷慨解囊,靠自己的力量,興學辦教育。

獨立前,麻坡中化中學完成四大建設。這四大學校硬體建設是:1923年落成的砂香街四維堂(今天的中化一小)、1930年興建的峇吉里路化南校舍、1939年興建的砂香街的九思樓和1953年建成的麻坡丹戎仲尼路中化中學校園。

四大學校建設是麻坡華社興學辦教育的結晶,麻坡人以此為榮。四大建設也展現華人重視子女教育,熱愛民族文化的精神。

在四維堂興建之前,麻坡中華學校(中化前身)的校舍十分簡陋。戰前中化教師兼星洲日報記者李冰人這樣描述早年的中華學校:

〞校舍系從馬來人購來的亞答屋。它被分為辦公室一間,教室兩間。兩間教室中間,再以布縵隔開,變成了四間教室。後面是一間廚房兼膳廰罷了。〞

陳嘉庚精神影響

1920年,麻坡華社領導人開始為中華學校策劃興建新校舍,因為學生人數激增,教室嚴重不足。麻坡先賢重視教育,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無論任何種事業,均賴教育樹其基〞。於是為了〞百年樹人〞大計,他們雄心勃勃地推動在砂香街興建一座美輪美奂的《四維堂》。

這個年代正是陳嘉庚大事興學辦教育的時期。當年麻坡先賢那麼熱心辦教育與陳嘉庚傾資興學的精神,不無關係。《四維堂》大樓的興建也獲得陳嘉庚的支持。

在辛亥革命後的首個十年,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不遺餘力地傾資興學。1913年,他先在家鄉興建集美小學,接着又興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和森林等學校,形成一個〞集美學村〞 。1918年,他創辦新加坡華僑中學。1921年,他更進一步出巨資,創辦廈門大學。他的辦教育精神,對南洋華社的影響深遠,許多華人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

在這種興學辦教育的風氣下,麻坡先賢慷慨解囊,出錢出力,為麻坡華人子弟興建一座當年是新馬地區一流的校舍。迄今在砂香街四維堂正門右邊的牆上,還鑲嵌着一塊刻着先賢捐款建校的碑文。

星馬華人學府傑構

根據1926年刻的四維堂碑文,興建四維堂總共耗資八萬零三百七十元零四角二占。其中買地費用是九千三百元,建築費是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九元零九占,禮堂課室佈置費用二千五百九十一元三角三占。麻坡華社有超過一千五百人獻捐,總捐款額為八萬零三百七十元零四角二占。

在捐獻者當中,義興公司贈獻遺產六千元居首位。個人捐款最多的是名畫家劉抗的五叔公,麻坡富商兼橡膠種植家劉文化(石旁),捐獻五千元。劉文化(石旁)字築侯,號靜波,是早年麻坡大種植家,擁有膠園上千英畝。

由劉靜山領導的啟智書報社捐地值三千元,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也捐地約值三千元。捐款四千元的麻坡先賢有八位。他們是鄭文炳、黃蔚庭、戴金枝、張蘭芳、顏經文、劉應鏑、蔡廷瑞和張順蘭。

在興學辦教育風氣的影響下,在麻坡先賢的努力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麻坡竟然出現一座〞當時星馬華人學府傑構之一〞的四維堂。這座以宣揚〞禮義廉恥〞中華文化的四維堂,傲視當年新馬地區華文學校。

同時董事部又積極招攬人才,聘請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方之楝出任校長,並快馬加鞭,籌辦中學。1924年,四維堂落成的隔年,在方之楝校長的策劃下,中華中學誕生,成為南馬第一間華文中學。

中化校史記載,當年新、馬、泰、印各地都有學生到麻坡升學。這是戰前麻坡中華學校的鼎盛時期。四維堂 落成後,中華學校欣欣向榮,麻坡人深感自豪。中化校歌表達了麻坡人的感受。陳應時老師為校歌填詞,他寫道:巍樓高峙麻河旁,東序西庠柔佛最高學府......百年樹人計劃良,四維伸張,忠孝仁愛垂訓,信義和平宣揚。


西洋古典柱式

對於陳嘉庚當年支持興建麻坡四維堂的事迹,1951年陳人浩校長撰寫的中化校史中有明確記載。

陳人浩寫道:陳嘉庚先生親自設計中華(中化)校舍圖樣,即今之四維堂,並獻贈建築圖,計凡禮堂一,二層教室二十 間。

依據這段記載,廈門華僑歷史博物館前館長,陳毅明教授進一步對照了四維堂與集美學校的尚勇樓和居仁樓的照片。她說,在那個時期,陳嘉庚正在集美大事興建學校,集美校舍的建築圖樣是陳嘉庚從新加坡帶回集美,因此他贈送給中化的建校圖樣,很可能是同出一源頭。她認為,進一步的 查證,或者可證實中化的四維堂就是集美學校校舍的兄弟姐妹樓。

陳教授說,集美學校創辦初期是木質結構的。集美學校的最早磚瓦結構現代樓宇是於1918年建成。麻坡的四維堂於1920策劃興建,日期相近。據史料,集美的居仁、尚勇兩座歐式建築的圖樣是從新加坡帶回集美的。集美校舍建築的最大特點是:西洋古典柱式,配有外長廊。麻坡的四維堂也具有西洋古典柱式和外長廊。

陳教授重視陳人浩這段記載,認為這是陳嘉庚幫助南洋各地華教的重要史料。

在中國的集美,在馬來西亞的麻坡,兩地擁有歷史悠久的學校,歐式校舍建築風格類似。今天麻坡中化四維堂的西洋古典柱式和長廊,仍然保存完好。走過近90年的時光隧道,歷經風風雨雨,這座麻坡華人先賢的血汗結晶,仍然屹立不倒。




站在四維堂樓上長廊,遠望另一座早年麻坡華社的心血結晶──麻坡漳泉會館,景物畫面很美。


資料來源:

──《四維堂》碑文
──陳人浩:《中化校史》──1951年寫於九思樓
──李 冰人:《48周年中化締創史話》──1960年刊登星洲日報

Friday, July 9, 2010

畫家黃國強坎坷人生

刻文天祥《正氣歌》屏風

畫家黃國強夫婦。


中化中學有一件珍貴的文物 ──刻上陳人浩的書法,文天祥之《正氣歌》的木屏風。這是1947年在葉之威老師的指導下,一批熱愛繪畫的中化學生刻製的作品。當年參與刻制這幅屏風的黃國強教授返回母校,看到60多年前他與同學們認正刻製的這道屏風仍然陳設在中化校長室,無限欣慰。

夫婦受政治部監視

畫家黃國強於 1954年帶着激情和希望,投奔中國。回首過去,畫家感慨萬千,他走過滄桑的人生道路,差點兒自殺了結一生,然而《正氣歌》激勵他,讓他渡過批斗下放勞改的難關。

早 年,黃國強家在麻坡二馬路,父親經營裁縫店,是名裁縫師。1947年,黃國強教授在麻坡中化中學唸初中一年級,1949年初中畢業。由於當時中化沒有開設 高中班,他轉到新加坡中正中學唸高中,因交不上学费,只念了一个月。之后,他先後到麻坡巴莪、森美蘭爪拉比勞和彭亨直涼教書。他在爪拉比勞認識他的太太。

他在直涼教書時,當地馬共十分活躍,許多學生受馬共影響,他自己也有左傾思想,因此受到政治部的監視,常受干擾。在爪拉比勞的愛人也有左傾思想,受政治部限制居留,規定她必須定期到芙蓉警察局報到汇报思想。

他們覺得英殖民地政府不容許他們正常地生活,於是在1954年毅然決定投奔中國。北歸中國後,他進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完成學業後,他在1960年留校當助教。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後來併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兩個制度都不容他
只好離人間到陰間

好景不常,文革爆發,學生造反,黃國強遭受批斗。在批斗大會上,他被他的學生責問在外國生活不錯,為什麼要回國?是不是外國派來的特務?

當時學校的大字報攻擊他,批判大會批他為516反革命,紅衛兵到他家搜查,但找不到物證。

黃國強教授說,當時他真是妻離子散,自己被下放河北農村勞改,妻子攜帶小女兒被下放到河南勞改,15歲的大女兒(麻坡出世)被送至東北冰天雪地的黑龍江軍墾地區勞動。

老畫家回憶道,幾年的勞改生活,十分辛苦,尤其是一整天彎腰在水中插秧和收割時期的勞作,特別勞累,造成他日后留下腰椎劳损的病根。

黃國強教授說,在文革审查他的时候,更深夜靜時,他曾萌起自殺的念頭。他覺得,英人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制度容不了他,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容不了他。地球上沒有第三個制度可接納收容他,那他只好離開人間到陰間。

他說,當年他的美術學院有六、七個人自殺。他們是因為害怕批斗,迫得他們走上結束生命的道路。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黃 國強說,比起其他人,他還算幸運,沒有被整得那麼慘。文革過後,逐漸恢復正常。他有機會返回工藝美術學院執教,成為教授,担任系主任。同時他的作品有機會代表 國家到國外展出,他因此有機會出國讲学和举办个展,出版了四本個人畫集。他與太太也幾次返回馬來西亞旅遊探親,回到中化母校,看到當年他所刻的《弦歌不綴》木匾掛在中化校園八 角亭上,心情无比激动。

1995年,馬來西亞名畫家鍾正山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找他,請他協助在中國開辦《正山國際設計藝術學院》。於是黃國強離開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雲南昆明擔任雲南大學國際現代設計學院院長。

目前他已是79高齡,還在擔任馬來西亞正山國際現代設計藝術集團駐中國教育總監和湖南株洲正山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不知疲倦,埋頭作畫,奔波在教育戰線上。



中化百年校史編委會成員站在中化珍藏的《正氣歌屏風》前合照留念。

Thursday, July 8, 2010

自殺不死的林榮生

追求理想變成〞走資派〞

80歲老校友林榮生出席新山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


有 緣與中化老校友林榮生在新山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上相見,聽他講述其人生經歷。林榮生現年80歲,現在定居福建省永安市。

林榮生早年在中 化求學時,朝氣勃勃,有理想,有抱負。四、五十年代,不少中化學生為理想,紛紛北歸投奔中國。林榮生是其中的一人。他的人生經歷,遭受的磨難,是這批人的 縮影。聽這位老校友回憶其人生的風風雨雨,令人無限感嘆。

為建立理想社會

年輕時代的林榮生為着建立最美好的 人類社會,建立人人平等,沒有人壓迫人的理想社會,於1949年毅然北歸中國,投入解放戰爭。但誰料到,這個由他協助催生的新社會,在文革時期,反過來令 他陷落痛苦的深淵,讓他受盡侮辱,只好心一狠,企圖躍樓自盡,了結一生。

幸虧他的妹妹,中化校友林佩玉醫生全力搶救,他才從死亡邊緣倒回 頭,今天才有機會到新山與當年中化的同窗好友歡聚一堂。

林榮生說,戰前他在麻坡中華學校唸小學,日本人打到麻坡時,他是四年級學生。戰後 學校復課,他唸高小一年級,1948年他在中化中學讀初中一年級,隔年他轉到新加坡華僑中學唸初中二。在華中只唸一個學期,就與三位同學一起投奔中國。

問 他當時為什麼想回中國,他說,為着建立人類最美好和平等的社會嘛!

死不悔改走資派

回到中國後,他參加游擊隊,成為人 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的一員,與國民黨軍隊周旋。他是解放軍的文藝工作宣傳隊成員,奔馳在福建、廣東和江西邊界山區。

解放後,林榮 生成為記者,過後當上報社總編輯,任福建省永安三明日報總編輯七、八年之久。

然而,在那三反、五反的年代,林榮生歷盡艱辛。他回憶道,在 五十年代的反右斗爭中,他差點變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變成要被打倒下放的對象。當時對付右派分子的工作組已進駐報館,對他展開調查。幸虧最後他只被定名 為〞有嚴重右傾思想〞的人,罪狀較輕,還不達到必須以敵對方式批斗的程度。總算逃過一劫。

他說,但是到了文革,他就難逃一劫了。1969 年,他遭到嚴厲的批斗,被定罪為〞死不悔改的當權走資派〞。這罪名十分嚴重,讓他吃盡苦頭,受盡侮辱。

收到親人物品成罪證

問 他批斗他的人拿出什麼證據指他是:死不悔改的走資派,他說,第一當時報上總會有刊登劉少奇的談話和主張,這成為重大證據,可把他打成〞走資派〞。第二,他 們查到在五十年代中國最困難的時期,他收到從海外親人寄來的物品。麻坡親人寄來阿華田飲品、麥片,還有手錶。這些物品成為他有〞裡通外國〞嚴重罪名的罪 證。

林榮生說,你們在海外是很難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混亂情況。

我進一步追問他當時為什麼要自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受不 了侮辱,想一躍結束一生。

談起林榮生1969年在三明報社跳樓自殺的往事,他的妹妹林佩玉說,哥哥是報社的總編輯,他一心愛國,卻遭到無 情批斗,他受不了批斗的壓力,就在報社樓上躍下,企圖自盡。這一跳雖然不死,但是大力的衝撞,使他的腦內溢血,嚴重受傷。但是報社領導人不馬上把他送院就 醫,反而把他關起來,不加理會,讓他自生自滅。

妹妹救哥哥一命

她說,關在小房內,林榮生由於腦室內 積血,頭痛難忍,不停哀號求救。最初無人敢理會,最後有一位報館排字工人於心不忍,向上級求情,指出如果再不把他送去醫院,看來老總是活不成了。最後領導 人終於基於人道主義,同意釋放林榮生,讓他去醫治。

林榮生說,受傷 的他被扛上木板車,由工人推離報社,走了幾公里的山路,送到醫院。他說,當時造反派的工人宣傳隊還認為他是裝病,派出三個人到醫院監視他。

(圖:救了哥哥一命的林佩玉)

林佩玉說,當時嫂嫂十分焦急,不 知如何是好,緊急通知她。她立即從上海趕來看她哥哥。她在上海當医生,對治療頭部受衝撞內傷有一定的經驗。她一看就知道必須馬上動手術,為她哥哥清除頭內積 血。可是她發現,醫院卻忽視真正的病因,而是認為林榮生的頭痛是頭內長東西造成,從這角度來治療處理。

她主張必須馬上進行頭部掃瞄,找出 腦室內溢血的部位,動手術清除積血。當地醫院人員不接受她的診斷,反而說,既然她另有看法,那就讓她把哥哥帶回上海 醫治吧。林佩玉說不行,不立即處理,而要送走她哥哥,只會讓她哥哥死於途中。她堅持必須馬上動手術清除頭內積血。

林佩玉的堅持,救了哥哥 一 命。後來哥哥逐漸康復,慢慢恢復記憶,只留下左額一個傷疤。

林佩玉說,十年動亂結束,林榮生終於獲得平反。他離開了報館,成為醫院的 黨委書記。現在他已離休,生活安定。

60年過去了,彈指一瞬間。生長在那個年代,不少中化學生滿懷理想,滿腔熱血,為着美好的理想,寧願 犧牲個人的一切,但歷史給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多麼巨大,極端和非理性的行為讓他們的人生苦難重重。

可喜的是,渡過 了磨難和嚴冬,改革開放和全球化時代的降臨,晚年他們有機會過着安定的生活,有機會回到年輕時求學和成長的地方──麻坡。他們慶幸有機會與當年的中化同窗 好友相聚敘舊,再續前緣,分享夕陽紅美好人生。可惜的是,有的校友渡不過嚴冬,自殺身亡,無緣見到今天的安定生活。


在新山,林榮生(左)向筆者憶述人生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麻河之水慢慢流》作者──劉堅固

時代錯誤 變成〞右派〞 埋沒才華



中國中化校友劉堅固是麻坡南僑機工總領隊劉貝 錦的侄兒,他的哥哥是赫赫有名的畫家劉抗。他創作的一曲《麻河之水慢慢流》,讓許多麻坡人忘不了這位麻坡音樂家。

然而他也像堂叔劉貝錦一 樣,因時代的錯誤,被打成〞內控右派〞,才華無從施展,歷史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

中化校友參加在新山舉行的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會 場響起了《麻河之水慢慢流》的歌聲,激起各地校友對故鄉麻坡的感情,同時也激起他們對歌曲創作人,劉堅固校友的懷念。

會場內歌聲萦繞,劉 堅固的妹妹劉淑婉和劉堅固的朋友,北京中化校友黃國強教授也在場。聽他們兩人憶述劉堅固的人生經歷,令人感嘆不已。一位有才華,酷愛音樂藝術的中化人卻因 時代的錯誤,埋沒才華,過着艱苦的人生。

喜歡提意見惹禍

畫家黃國強回憶道,劉堅固懷著滿腔熱 忱,投奔中國,進入北京中國音樂學院,過後到天津師範學院音樂系。可惜當年這位來自馬來亞的學生不知天高地厚,愛講話,喜歡提意見,結果惹來禍害。

他 說,中國當年展開百花齊放運動,單純正直的劉堅固以為真的可以言所欲言,結果中了〞引蛇出洞〞計謀,遭到批斗。他長時間遭排斥,吃盡苦頭。

黃 國強教授說,海外華人可能不太清楚當年中國把不少人打成〞內控右派〞,加以對付。劉堅固就是被打成〞內控右派〞,因為他在海外的家庭有聲望, 有關方面擔心公開整他,會引起海外華人的反應,因此把他列為不公開的〞內控右派〞,加以管制,下放他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

他說,不幸被打 成〞內控右派〞的人,處境十分困難,機要單位不能收他們,連找女朋友結婚都面對重重困難,盡管有多大的才華,也沒有機會讓你施展。

唐山地震救人英雄

黃 國強教授說,劉堅固被下放到最底層的地方,被送往唐山的煤礦場工作,生活十分艱苦。

他說,然而,唐山發生大地震時,劉堅固的表現突出,成 為英雄。他不顧個人安危和辛勞,英勇救人,日以繼夜,在廢墟中挖掘,救出許多人。

四人幫倒後,劉堅固希望有機會調回北京,但談何容易。海 外的家人希望他能脫離長期的艱苦生活,想盡辦法加以援助。

上書鄧小平求助

據名畫家劉抗的妹妹,劉淑婉回憶 道,當年由於中國方面查到劉堅固在海外的親人有資產,受到拖累,被下放到生活條件艱苦的唐山礦場,不能回北京。改革開放後,他渴望返回北京。

她 說,母親愛兒心切,希望劉堅固有機會返回北京。於是她與哥哥劉堅泳在有關係的人之指點下,準備呈信給中共中央,要求讓劉堅固返回北京。有關者告訴他們,最 好以母親的名義發信,獲接受的機會較高,如由兄弟姐妹發信,可能不會有效果。

於是,她與劉堅泳小心斟酌,草擬信件,以母親的名義,呈信給 鄧小平,要求讓劉堅固回北京。在信中,劉堅固是唐山大地震的救災英雄被列為其中一項理由,要求獲善待回北京。

果然這封由她執筆,以母親名 義發出的信產生效果,劉堅固於70年代未重回北京教書。

1982年,劉淑婉與新加坡科學教師訪問團抵達北京,她終於見到久別的哥哥劉堅 固,兄妹團聚,離合悲歡,親情流露。劉淑婉說,當時劉堅固是平民身份,不能隨意踏入所下榻的賓館,必須由她帶領,才能進酒店。

畫家黃國強進 一步解釋道,這封求助信被送至鄧小平處,鄧小平看了信,說了一句話,劉堅固終於有機會回到北京。

劉淑婉說,可惜她的哥哥劉堅固於九十年代 初,上廁所時,跌了一跤,於1991年4月不治身亡。

劉堅固是1948年中化中學第16屆初中畢業生。50年代初,他在中化中學教書,擔 任六年級班主任, 指導學生辦壁報。他喜愛寫歌詞和作曲,代表作有《麻河之水慢慢流》、《咪哩嘛啦》和《反唱歌》等。

劉堅固的家族流着藝 術血液,可惜他選擇投奔的社會制度和所處的時代,讓他變成沒有自由的〞右派〞,不容許他發揮其才華。然而他留給中化中學一首《麻河之水慢慢流》,讓中化校 友緬懷他。


劉淑婉(右)回憶當年呈書鄧小平,要求讓哥哥劉堅固返回北京。



資 料來源:

──黃國強、劉淑婉口述
──《小記劉堅固老師》──馬漢





Wednesday, July 7, 2010

校友母校心連心




──第四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有感

文:楊豪勇

百花絢麗椰風清,
熱帶風光確迷人;
千里迢迢回母校,
各方校友情意深!

環球校友聚新山,
中化兒女慶團圓,
麗晶濱海風景美,
同窗共敍相見歡。

專題演講增知識,
校長發言鼓人心;
盛宴舉杯相祝福,
晚會精彩醒獅靈!

年邁校友夕陽紅,
年青校友日東升;
辛勤栽培恩似海,
感恩母校中化人!

心連中化謀發展,
嘉年華會薪火傳;
協力同心辦華教,
桃李芬芳春滿園!

建校百年貢獻多,
人才輩出美名揚;
麻河高歌來稱頌,
中化前程更輝煌!


(2010年6月28日楊豪勇稿于暨南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