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9, 2010

啟智書報社歡慶100年

百年社慶 不忘華教


啟智書報社撥款支持中化中學。在移交支票儀式後,啟智社長吳天賜(右二)和中化中學董事長辜金強(右三)合照留念。


麻坡啟智書報社8月28日歡慶成立100周年。繼承啟智先賢支持華教的傳統,啟智在社慶晚宴上,撥款捐獻麻坡中化中學、利豐港培華中學和南方學院。啟智捐獻中化中學RM12,000.00。

百年社慶晚宴假麻坡丹戎中化中學禮堂舉行,不少外地的老啟智也特地回麻坡參加盛會,會見老朋友,回顧過去在啟智活動的歲月。

啟智有過一段光輝的歷史,負起啟迪民智和推廣教育的重任。出席晚宴的老啟智認為,當今的啟智應繼承先賢的精神,繼續支持華教和在文化事業上作出貢獻。他們看到啟智於百年社慶時,不忘華教,撥款支持中化、培華、南方學院三校,深感心慰。

啟智創始人,早年麻坡同盟會領導人劉靜山、鄭文炳等於1912年與麻華社其他先賢齊心協力,創辦中華學校(中化前身)。他們的同志,馬六甲同盟會領導人沈鴻柏(沈慕羽的父親)於1913年與陳齊賢、曾江水等先賢創辦馬六甲培風學校。1918年,麻坡中華學校舉行學校運動會,劉靜山特地邀請沈鴻柏來麻坡觀禮。麻甲兩地同盟會一條心,熱心興學辦教育,互相支援。

上個世紀20年代初,劉靜山為興建砂香街的中化《四維堂》新校舍,四處奔波籌款。同時,劉靜山領導的啟智書報社慷慨捐獻一片地給中華學校。此舉獲得馬六甲種植家曾江水響應配合,也慷慨捐獻一片地。於是,1923年麻坡砂香街出現一幢美輪美奐的《四維堂》,成為柔佛最高學府,吸引了遠地學生前來麻坡求學。

早年啟智領導人劉靜山對中化的貢獻大,迄今中化一小《四維堂》樓下禮堂牆上還掛着劉靜山和其他先賢的肖像。

近百年前,麻坡啟智書報社與中化中學關係密切,今天,啟智與中化仍然關係密切。過去的傳統應保持,並進一步發揚。

幾位老啟智在吉隆坡見面歡聚。右起現任社長吳天賜、前社長李培琨女兒李秀瑟、蔡錦武和陳悅生。


百年社慶,舉行切蛋糕儀式,啟智、中化領導人一家親。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麻坡樹膠學校捐(二)

先賢龔鑄山功勞大


50年代初,中化中學丹戎新校園的興建,麻坡華人樹膠商會功不可沒。新校園落成後,華人樹膠商會領導人深感欣慰,在新校園合照留念。


中化小學免費教育於戰後復校後不得不停止,但樹膠雜貨學校捐制度卻繼續實施,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資助開銷日益龐大的中化中小學。

中化於1945年10月復校後,初期學生是929人,教師27位。到1946年正月,學生人數激增至2,700人,教職員84位。 當時中化繼續榮居柔佛州華校最高學府地位。

學校規模大,經費開支甚鉅。然而,在麻坡華社全力支持下,中化中小學的經費,繼續獲得三大經濟來源的支持。第一是對麻坡進出口貨物徵收的學校捐,第二是各商店和熱心教育人士所認的月捐,第三是特別捐。

20多萬元樹膠捐

戰後中化復校後,陳時試和龔鑄山兩人對中化的復興與發展,貢獻大。一個是銀行家,一個是膠業翹楚, 兩人是麻坡中華公會領導人。同時,從1947年至1961年,陳時試和龔鑄山先後輪替出任中化中小學董事長。他們為中化籌款,為中化的發展,不遺餘力。

在推動華社徵稅興學的工作上,身為麻坡南益樹膠公司總經理的龔鑄山(右圖),特別認真和賣力。在他的領導下,麻坡華人樹膠商會有效地執行樹膠校捐,為中化中學帶來可觀的收入。

在《馬來西亞福建人興學辦教史料集》中,有一則龔鑄山為中化徵收樹膠學校捐的文字記載。文中寫道:

〞1945年8月15日馬來亞光復後,馬來亞華文教育重新建立,麻坡中化中小學規模宏大,就學者中小學生數千人。但當鴟鶚毀室(日本人摧殘華校)之後,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龔鑄山先生獨為:殷斯勤斯,育子之閔。倡為麻華人樹膠出口業,應徵馬幣一角,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每年徵得基金20萬元以上。麻坡南益樹膠有限公司繳交至十分之八九,約十八、九萬。〞

〞先生為中化中小學,作〞迨天之未陰雨,撤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右圖:50年代中化中學董事長龔鑄山。

這段文字生動地引用古詩,比喻日軍為惡鳥鴟鶚,摧毀華校。華校經歷浩劫,和平後,瘡痍滿目,百廢待興,龔鑄山忍住悲痛,毅然負起復興華校重任。文中明確記載戰後初期,中化中學每年單單從樹膠學校捐所獲得的稅捐數額,一年可獲得20多萬元。

同時,這段記載顯示,南益樹膠公司的功勞最大,一年徵得學校捐超過17萬元,佔全麻樹膠學校捐的絕大部份。

中化五小學前董事長,現年83歲的顏其仁回憶道,在樹膠學校捐的制度下,當年華人膠園園主對學校的貢獻大。以他家的膠園為例,每個月膠產幾十擔,每個月交的學校捐達五、六十元,遠遠超越學校董事所認的月捐。


徵貨物運輸學校捐

除了樹膠學校捐之外,麻 坡中華公會還扮演領導角色,推動麻坡進出口貨物徵收學校捐。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常務主席陳時試(左),為有效執行進出口貨物學校捐,發給麻坡華社商行一封公函。他在信中呼吁,麻坡各界華商,凡貨物之運輸,應交由麻坡運輸貨車運載,以報效學校捐,助中化中學達到收支平衡。中化中學董事會的文件檔案迄今還保存此公函。

公函指出,麻坡中化中學為柔佛最高學府,學生兩千五百餘人,教職員80餘人,因此經費開支甚鉅。每月除出入口報效校捐之外,其餘則靠商店月捐及特別捐。

這封中華公會的公函最後寫道:願我僑精誠團結,教育為懷,俾中化學校,得以支持,莘莘學子,咸受教育。此不獨麻坡人士之幸,亦中華民族之光!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主席陳時試發出公函,吁商家齊心協力,交進出口貨物學校捐,助中化收支平衡。經過戰爭浩劫,當年中化正處百廢待興時期。


在1926年,中化每月從樹膠雜貨學校捐獲得的款項是2千4百多元,一年獲得近3萬元。發展至40年代未和50年代初,每年的樹膠學校捐稅竟達20多萬元。這全靠麻華社和先賢領袖對華教的熱心,長期堅持與努力。

回首過去,不得不欽佩早年華社領袖領的精神。《中化半世紀》寫道:非歷屆董事之任勞任怨,慘淡經營,與夫社會人士萬眾一心,傾力支持,始終不懈,曷克臻此?

邁入21世紀,大環境迥然不同,但是單元文化勢力仍然強大,華教發展仍然困難重重。然而,麻坡已出現新的企業家和新一代的華社領袖。相信他們必能秉承先賢的精神與智慧,設計出新的方案,發揮早年樹膠學校捐的作用,帶領麻坡華校突破困境,帶領百年老校中化中學更上一層樓。

和平後復校不久,中華化南兩校教師於1947年初拍攝的合家歡照片。


資料來源:

──《馬來西亞福建人興學辦教史料集》,1993,P.472
──中化中學董事會檔案1948年文件
──《閩人創業史》
──中化五小前董事長顏其仁口述

Sunday, August 1, 2010

麻坡樹膠學校捐(一)

華社齊心 小學免費 華教楷模


1929年中華學校董事教師合影。當時校長是林子堅(前左三)。

1936年中華學校初中學生參加業餘羽球隊。


麻坡華社先賢為興辦華校,普及教育,培育英才,提升族群的素質,精心設計一套土產雜貨出入口學校捐制度,確保中化中小學有稳定的經濟來源。

這項華社自行徵稅興學制度,獲得麻坡華社各界大力支持。從麻坡樹膠、土產、雜貨進出口徵收到的學校教育捐,悉數交給中化,作為學校的經費 。

華社齊心徵稅興學

從1912年創校時起,延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日本時期除外),麻華社自行徵收土產教育稅,協助華校發展。華社齊心執行這個徵稅興學的制度,讓麻坡中華學校有能力從創校時開始,到淪陷停辦,堅持實施小學免費教育。

這是其他地方罕見的現象,也突顯麻坡華社對華教的熱心,以及對華族文化的堅持。因此,當年麻坡被譽為星、馬華文教育模範區。

到1924年,學生人數激增,中華學校開辦初中班,董事會一面堅持小學免費教育,一面把中學的學費盡量壓低。在當年星、馬公立華文學校當中,實不多見。

根據記載,1924年方之楝長校時期,小學實施免費教育,每學期只收雜費3元。中學收費低,每學期學費是12元, 雜費3元,寄宿費12元。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葉,麻坡中華學校和化南學校的學生總數已達700多人,中華學校近500人,化南學校200多人。在沒有政府的津貼下,靠麻坡華社自己承擔此重任,確非易事。

但是為了華教,麻坡華商和熱心華教人士,每個月都慷慨認月捐,資助學校的日常開銷費用。同時,在麻坡華商局的推動下,麻坡華社商家同意,實施抽佣辦學措施,麻坡土產雜貨交易,一律徵教育捐稅。

麻坡華社發揮自力更生的精神,齊心協力,鼎力支持麻坡華教,讓此措施能夠長期施行。

黃強將軍訪中化

1926年,廣東的黃強將軍到馬來半島考察。訪問麻坡時,他發現麻華社自行實施土產教育捐稅,深感驚奇。黃將軍在中華學校董事兼創辦人之一黃蔚廷和校長方之棟的陪同下,參觀中華和化南學校。193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黃強將軍的遊記《馬來鴻雪錄》。

黃強將軍在書中寫道:

〞余得黃(蔚廷)君同行,往觀麻坡中華學校.......學生約五百,有中學三班。規模頗大,尚有可觀。經常費月須1,700元,系由出口樹膠,每百斤抽銀一角,入口雜貨,每百斤貨價抽銀三角。每月抽得之款,約2,450元。除以1,700元歸中華學校外,余悉撥付化南女校。〞

〞余詢黃君,在柔佛政府下,吾人抽稅銀無妨礙?彼謂,收買樹膠與辦雜貨,概屬華人。在設校時,闔埠華商,一致贊成,得以相沿至今。月中抽得若干,由各行彙交學校董事會,支配兩校云。〞

華社通過抽樹膠雜貨稅養校,一個月可獲2,450元,以此推算,一年可獲約3萬元。在84年前,這是個非同小可的數目。在那個年代,興建雄偉的《四維堂》,買地費、建築費,另加禮堂課室佈置費,總數才8萬餘元。相對比較,可見當年麻中華學校每年從土產教育捐稅所獲之款項,數額十分可觀。況且這是長期實施,累積的教育捐稅數額巨大。

黃強將軍又寫道,當他抵達中華學校時,學生正在準備考試。當時的校長是方之棟,廣東普寧人,約三十多歲。方之棟畢業於北京大學,在中華學校執教已兩年。黃強形容方之楝校長〞為人頗純篤〞 。

設「華僑船局」助華校

此外,星洲日報記者李冰人,對早年麻坡華社齊心實施土產雜貨學校稅捐,有一段珍貴的記載。據李冰人的報導, 在中華學校創辦初期,麻坡華社先賢為了辦教育,曾集資成立一間船務公司──「華僑船局」。

李冰人寫道,「華僑船局」的註冊本為100萬元,實際資本是50萬元,旗下擁有四艘輪船,即「華東號」、「華南號」、「福海號」和「萬智美號」。公司輪船所運載的貨物,無論是白米或雜貨,一律徵收教育捐稅。不同的貨物,徵不同的稅率,有的每擔抽5占,有的抽一角。「華僑船局」對麻坡華教的貢獻巨大。

在「華僑船局」收盤後,麻坡樹膠商公會和中華公會接過重任,繼續執行徵收樹膠雜貨學校捐稅,支持麻坡華教發展。

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中化的學生人數又倍增。1939年,學生人數達到1,526人,教師65位。據中化老校友林梓材的記憶,1936年時,校長每月的薪水是40元,教師的薪金是12元。到1938年,校長薪金調至70元。學校規模不小,每年的開銷費用相當大。

從一間只有約30名學生的簡陋學校,發展至日軍侵馬前夕,擁有千多名學生和幾十位老師的學校。近30年的歲月,麻坡華社先賢堅韌不拔,任勞任怨,並獲得整體華社的鼎力支持,讓中華學校自創校至淪陷停辦,小學全免費,中學收費低。

戰爭結束後,滿目瘡痍,校友奔走努力,中化學校很快地於1945年10月15日復校,但是過去長期實施的小學免費教育不得不宣告停止。

回首過去,麻坡曾擁有新馬〞華教模範區〞的美譽,令麻坡人感到自豪。時過境遷,主客觀條件起變化,華教模範區地位已失,然而齊心協力辦華教的精神應繼承和發揚。今後麻坡能否恢復過去的榮耀,這有待新一代麻坡華社領導人和企業領袖加倍努力。


由中化校歌作曲人戴國水(前中)指導的中化口琴隊。


資料來源:

──黃強:《馬來鴻雪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李冰人:《中化中小學六校締創史話》,星洲日報,1960
──《中化半世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