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5,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四)


早年麻坡中华学校和化南女校图章。


这幅有80多年历史的中化18位先贤肖像长期高挂麻坡中化一小〈四维堂〉礼堂牆上,如今由中化中学收藏。他们于上世纪20年代初出钱出力,推动兴建中华学校新校舍〈四维堂〉大楼。



中国人才到麻中华

80多年前,麻坡中华中学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中国大学毕业生,包括北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南开大学毕业生及教授南来麻坡教书,是个重要因素。他们把文化和新思想带到麻河畔,让麻坡的华教欣欣向荣。

当年一些有志气、有理想的中国人才因国内动荡的政治因素,导致他们下南洋,到麻坡教书。如中化第七任校长方之栋是北京大学毕业生,他的哥哥方次石(南岗)因参与反袁世凯革命活动遭到杀害,方之栋担心受牵连,逃亡海外,最后到麻坡出任校长。(15)

中化第十任校长林祖培是南开大学毕业生,他在福建永春参与国民党左翼活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南来麻坡当校长。化南校长文曼魂出身武昌中央军校,曾参与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上海搞地下工作,并考进刘海粟的上海中华艺专。在革命党人遭迫害后,她辗转逃到麻坡当化南校长。(16)

李冰人在中化校史中写道,方之栋出任校长时是中华学校的转捩点,中华学校开办初中部,是南马最早的华文中学,是稀有的最高学府(当时中马也只有尊孔有开办初中班),故北起南暹、北马、中马,南到星洲以至印尼邦加岛,都有华人子弟来就学。

据新加坡《新国民日报》的1926年的报导,方之栋掌校时,聘请名师到中华中学,有山西大学理科学士牛巨川,教导博物学科,以及南京金陵大学文学士智镜如和林天恩。学校设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17远在新加坡的华侨中学学生,也转校到麻坡中华中学。1962年的《中化半世纪》写道:中华校长方之栋任职4年,人材济济,为鼎盛时期。

在方之栋校长之后,他的妹夫李适生教授南来麻坡中华中学掌校。李适生是南京金陵大学教授,曾留学美国,英文语文能力强。适印度诗圣泰戈尔访麻坡,李适生校长充当翻译,顺畅贴切,令英人官员赞叹。

接着林祖培南来掌校中华,他是著名南开大学生物系毕业生。林祖培在大学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编《南开周刊》,常发表文章。在南来麻坡之前,他原任永春中学校长,因政治因素,被迫离开中国。

橡胶对华教贡献大

麻坡华族先辈在20年代初兴建《四维堂》新校舍,是中化校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23年,令麻坡人骄傲的《四维堂》建成,隔年中华学校开办初中班,成为柔佛州华文中学的先驱。

麻坡华社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于90年前兴建轮奂壮丽的《四维堂》。这显示当年麻坡华社已具有雄厚的经济势力,这股经济力量是来自先辈辛勤种植橡胶所累积的财富。《四维堂》礼堂墙上高悬着18位慷慨捐资兴学的中化先贤肖像。他们多数是早年麻坡和马六甲的华人大种植家,拥有数百至上千英亩的树胶园。

1904年,麻坡成为柔佛州大规模种植橡胶的先驱。马来亚橡胶王国之父,马六甲的陈齐贤最早在麻属班卒开辟了几百英亩的橡胶园,接着麻坡先贤刘筑侯1910年在靠近武吉巴西的麻河旁种植了上千英亩的橡胶园。那个时候,橡胶用途日广,供不应求,每担橡胶价格猛涨至600元,给华人种植家带来巨大财富。但是,过后橡胶价格波动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猛跌至每担约50元,然而后来又回升至200多元,又再猛跌至每担只有几块钱,但多数时期是在每担百多元至两百多元间波动。(18)

《四维堂》礼堂悬挂的那幅1926年的华族先贤照片,汇集了上世纪初麻坡和马六甲的著名橡胶种植家肖像。照片中的刘筑侯、郑文炳、陈齐贤、曾江水、张兰芳、戴金枝、林照英、蔡廷瑞、张顺兰、颜经文、刘应镝等都拥有大片橡胶园。橡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财富,他们也善于使用财富,慷慨捐资兴学,造福华族社群。

对麻坡华社来说,这是一幅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记录了早年麻坡和马六甲大种植家联手办教育。同时,在他们当中,多数人是麻甲两地同盟会成员或支持者。他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乐于兴学办教育,以启迪民智,促进民族强盛。他们一方面出钱资助孙中山的起义行动,一方面出钱在麻坡办教育,又汇钱回祖籍乡下建学校。当中国发生天灾人祸时,他们也慷慨汇款救灾救难。对此,《南洋名人集传》这本书有不少记载。

南益中化关系密切

1926年,广东黄强将军访问麻坡中华学校,受到中华学校董事会要员黄蔚庭(黄亚四)热情接待。他对麻坡华社齐心协力,以树胶捐支持华文学校,感到十分惊讶。黄蔚庭向黄强将军反映,当年麻坡的树胶土产生意以及入口的杂货生意都是由华人经营。华社关心教育,一致同意实施树胶出口和杂货入口学校税捐,来支持麻坡华教的发展。每担树胶抽银一角,每百斤杂货抽银三角,每个月可获得约2,450元学校捐。长期来,这笔税捐帮助中华化南两校稳健地发展。(19)

麻坡是南益树胶公司的发祥地。早年中华学校校友李天赐向李光前建议于麻坡设立树胶公司和胶厂,于是李光前于1926年在麻坡巴西路创立树胶烟房,1928年与林义顺合作,在麻坡创立南益树胶公司。(20) 李天赐成为麻坡南益树胶公司经理。

早年麻坡南益树胶公司与中化的关系密切,对中化的贡献大。30年代,麻坡南益经理李天赐出任中华化南两校的常务董事,战后,麻坡南益经理龚铸山是50年代中化的董事长。龚铸山之后,麻坡南益的赖祝三也成为中化董事会的要员。

长期来,麻坡南益经理在中化董事会内扮演重要角色。同时,麻坡南益公司早年也是中化董事会成员。到60年代末,麻坡南益树胶有限公司成为中化的名誉董事。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麻坡情、中化情---

                 會見高亞思老師


高亞思老師(右)與徐其禮校長。兩老出生於麻坡,到中國廈門深造,回麻坡中化教書,晚年定居新加坡。


高亞思老師,92歲,麻坡化南女校初中第7屆畢業生。如今是有曾孫級的人物。

77年前,化南初中畢業,為了深造,十多歲的高亞思與同學蔡清泉兩人結伴坐船,遠赴廈門集美學校。

她說,當年到中國升學最便宜,到新加坡和吉隆坡念高中費用貴,因此十多歲的她決定到中國求學。

陳嘉庚介紹信


她家在峇吉里路五英里,父親陪她到新加坡找陳嘉庚,取得陳嘉庚的介紹信。有了此信,進入集美中學,學雜費全免,只須付膳食費。家裡每月寄出十元,等於當時中國錢二十元,就夠她生活。

日本侵略中國時,她跟隨集美學校遷移,在董事長陳村牧的帶領下,翻山越嶺,到窮鄉僻壤的安溪、大田等內地山區。印尼的李尚大是她的同班同學,兩人保持深厚的同學情誼深。

戰爭年代,她在中國,所以未看到武漢合唱團到麻坡演出籌款抗日,也未目睹日軍佔領麻坡的情況。但她認識中化傑出校友劉貝錦和他的家人。


她說,劉貝錦為支援中國抗日成為南僑機工大隊長,過後在中國被打成國民黨特務,冤死獄中的事跡,她完全不知道。她說,她是讀了中化百年校史〈中化歷史長河〉後,才知道劉貝錦的不幸遭遇。早年中國嚴管人民的知情權,造成許多事和真相不為人所知。

她說,中化百年校史圖片集中登出1937年她與曾鳳相老師在集美學校的照片,但是另一張上海麻坡留學生照片的說明卻有誤。她沒有到上海念書,因此沒有與劉抗、林友蓮等在上海拍照。


高亞思在家門前向學生陳麗莉談她種花的經驗。

第二屆高中畢業校友

她說,新年期間,定居新加坡的一批中化第二屆高中畢業同學不忘她和徐其禮這兩位老人曾在50年代在中化教過他們,前來與他們歡聚。他們是李啟智、陳敬賢、周翠娥、李凌千等。

高中第二屆校友在社會上有特出的表現,加拿大有詹文義教授,吉隆坡有報社總編輯張木欽、徐國良等,新加坡有陳敬賢、李啟智等,在麻坡利豐港有獻身培華獨中復興運動的王坤泉。

在她家客廳,我為高亞思老師和徐其禮校長位老人家拍了一張合照。出外一起用午餐前,在家庭院,高亞思老師談她的種花經驗。

高亞思請我們吃雞飯,喝咖啡,又要請吃蠔煎,紅豆冰。看來九十多歲的老人健康還挺不錯,記憶思維都很好。

我們與這兩位老人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他們也十分高興。麻坡情、中化情和師生情在發揮作用。

Tuesday, April 22, 2014

中化情---

老校長開車載學生


88歲老校長徐其禮和學生鄭昭賢、陳麗莉喜相逢,在新加坡牛車水敘舊。

5年前,老校長徐其禮駕車從地鐵站接學生到他的住家,當時他83歲。
5年後,徐校長已屆88歲高齡,他再度開車,接學生一起去探訪92高齡的前中化中學老師高亞思。

老校長年歲高,開車平穩順暢。

徐校長說,老人要經常動,不要一直呆在家裡。他希望保持能夠自己開車,接送朋友。 他說,兒女出國時,車就放他家,由他送兒女去機場,再駕車回家。這樣也顯示自己還有用。他常去載92歲的高亞思老師外出,一起到公園散步。定居新加坡的幾位年邁老同事相聚時,徐校長就開車,方便大家。

他再度與我談起1958和59年當中化校長的往事,我才知道當年他全力投入,希望搞好教育,提升中化。

他說,當時找好的師資難,很多人不想到麻坡教書。他辛苦爭取到一批新加坡的好老師,願意兩邊跑,往返新麻兩地,在新加坡教書,又到麻坡中化當老師。音樂老師鄭清植出國升造了,他就找到了丁祝三老師,說服他願意兩地跑動,到中化教音樂。物理老師陳素平和英文老師戴藝發也是在這種安排下,才到中化教書。

當時,由於家在新加坡,他也是兩邊跑。他說,當年當校長壓力大,不容易。為辦好中化,他付出很大的精力。

當華文中學校長,要有獻身精神,早年是這樣,當今也是如此。我們華族就有這種精神,華校才能在這塊土地上不滅,在逆境中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