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歷史走廊.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歷史走廊. Show all posts

Tuesday, May 10, 2011

《嫩芽月刊》

50年代中化校刊

歷史走廊5c


1952年,在陳人浩校長時代,中化學生出版了《嫩芽月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這是1926年方之棟校長時代中化出版第一本校刊《新月》之 後,中化學生出版的另一本具有影響力的學生刊物。




右上圖為年少英俊的《嫩芽月刊》主編李雲溪,後來成為中化中學校長。左上圖是另一位《嫩芽》主編藍耀璧。

1952年11月21日出版的《嫩芽月刊》創刊號是抄鋼板的手抄油印刊物。陳人浩校長為創刊號題詞:燦爛之花出自嫩芽。

當年先後擔任《嫩芽月刊》主編有李雲溪、藍耀璧、楊豪勇、鄭少煜和屈紹明(左)。

曾擔任編委的學生有蔡金殿、陳培仁、張文強、李桂蓮等。


創刊號陳人浩獻詞。

《嫩芽》編委會與顧問林清泉老師(前中)。



《嫩芽》顧問張荃老師。

Monday, May 9, 2011

校刊《新月》第四期

1926年學生作品

歷史走廊5b


第四期《新月》,1926年12月。

中華中學《新月》校刊第四期刊登學生在《四維堂》合照的5張照片,以及多首學生的詩歌作品。

這些學生作品反映出當年學生的語文程度。例如小五生陳錦波(文川)寫了一首小 詩《太陽》,詩中寫道:

太陽初出山,光照在東方;
農人要早起,
鳥兒已在枝頭歌唱。

* * * *
太陽已正中,麻雀捕飛蟲;
萋萋青草滿地是,
到處農人作事忙。

* * * *

太陽將西下,燕子已歸來;
迴翔在檐際,
對對雙雙不離開。

* * * *

太陽已下山,明月懸空間;
亭亭帶着微微笑,
好似歡迎人一般。

詩歌作者陳錦波(文川)於1928年到廣州,進入廣州省立中學,1937年廣州中山大學英語系畢業。他的英語流利,大學時期就能以英語上演莎士比亞名劇。

大學畢業後,陳錦返回麻坡,成為中華中學教師。他是麻坡教師抗敵後援會活躍份子。

1940年6月,陳錦波因參與抗日活動,在新加坡遭英殖民地政府逮捕,並於9月驅逐出境。在中國,他獻身教育和新聞事業,成為廣州和香港的名報人。可惜,在文革時期,陳錦波卻被迫害致死,令人遺憾。




1930年中華學校全體教師。


資料來源:

──1926年《新國民日報》
──中化周年紀念刊,1972

Sunday, May 8, 2011

校刊《新月》 1926

中化第一份校刊

中化歷史走廊(5a)

中化中學《新月》創刊號,1926年。新加坡《新國民日報》轉載。


麻坡中華中學(中化中學前身)於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校刊《新月》。

1924年,中華學校聘請北京大學畢業生方之棟長校,創辦初中部,成為南馬第一間華文中學。

方之棟校長有文才,善於寫文章。當年吉隆坡的《益群日報》想請方之棟當報社主筆,但他轉入杏壇,投身教育事業。

在方之棟校長的指導下,中華中學於1926年出版第一本校刊。


1926年10月《新月》創刊號發表《我們底宣言》。宣言寫道:

這不三不四的「東西」,可說是從我們底,「思想」觀鍜鍊出來的一種結晶品。

我們不能阻遏我們底「思潮」衝激出來的浪花;我們只好把這四濺的浪花聚集來瀦成一個小小的海洋世界。

我們希望我們底天真爛漫的朋友,都能在這小小的海洋世界裡活躍;我們更希望這不三不四的東西,能夠「撥動與我們底震動數相同的人們底心絃」 !

這不三不四的「東西」,也可說是從我們底「情感」觀鍜鍊出來的一種結晶品。

我們不能制止我們底「情燄」噴吐出來的星火;我們只好把點點的星火聚集來結成一個微微的星月世界。

我們希望我們底「天真爛漫」的朋友,都能來這微微的星月世界裡欣賞;我們更希望這不三不四的「東西」,能夠「點燃與我們底燃燒點相同的人們成靈光」!


第二期《新月》。


1929年中華學校董事與教師。




資料來源:

──1926年《新國民日報》
──中化中學60年紀念刊,1972

Friday, May 6, 2011

化南校長文曼魂

出身武昌中央軍校
參加北伐南昌起義


(1908----1987)

戰前麻坡化南女中校長文曼魂(中)1932年與化南初中第一屆畢業生合照。

右一是化南第一屆初中畢業生黃秋嬌。黃秋嬌後來成為中化二小(原為化南)老師。


1932年麻坡化南女中迎來一位不平凡的女校長──文曼魂。她出身軍校,參加過北伐戰爭,周恩來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和上海的地下革命活動。

化南女中校长文曼魂(左)有传奇般的人生。

她于1908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大户人家,14岁时为逃婚离家出走,先去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学校(革命家徐特立创办),后入武昌中央军校步兵科女生队(黄浦军校五期)学习,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后,她随一批共产党人辗转来到上海,在林伯渠的领导下,继续在上海、杭州等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参加地下工作的人都是单线联系的,在白色恐怖下,上海的共产党组织遭受到了极严重的破坏,造成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腥风血雨的逆境中,她考入了刘海粟创办的上海中华艺专就读。1930年毕业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她到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在新马2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历任教师和校长,任马来西亚麻坡化南女中校长多年,辛勤培育新一代华人子女,传播着中华文化,成绩卓著。化南师生们将一块铸有“诲人不倦”的金字牌匾赠送给敬爱的师长文曼魂老师。


文曼魂於1908年出生,24歲出任麻坡化南校長。從1932年至1940年,文曼魂三度出任化南女中校長。1951年她回中國,在杭州教書,1987年逝世。



左為化南女校第三任校長朱亞照。從1928年1 月至1929年12月,朱亞照掌校化南。 右為化南女校第四任校長李佩光,任期是1930年1月至1931年10月。

Saturday, April 2, 2011

化南校訓與畢業刊

校訓:莊誠勤淑

中化歷史走廊(4b)

化南女校創校初期的校訓。
化南第二任校長洪斌(1923---1927)

峇吉里路化南女校於1930年興建,1931年5 月落成。這是當年化南新校舍剛落成的照片。

這是1933年化南女校初中第二屆畢業刊的部份內容。


中華化南兩校董事會常務委員林彬卿在1933年化南畢業刊序言中寫道:

麻坡地處海陬,風氣之開通,每較他埠為遲。惟獨對於教育,則精誠團結,勇往直前。是故中華化南兩校,先後成立。間雖幾經波折,而未嘗有一日之停頓。設非全埠僑胞有深切之認識,極力擁護,使男女二校得轉危為安,曷克臻此。


1933年化南女校教師與董事會代表合照。


資料來源:

──化南女校第二屆初中畢業刊,1933
──《中化半世紀》,1962



Friday, April 1, 2011

1918年化南創立

1929年開辦初中班

中化歷史走廊(4a)


這是1922年的化南女校,可愛的學童身穿潔白的校服。初期化南女校兼收幼年男生。

化南首屆高小畢業生於1922年畢業,校長周美玉。當時學校設於麻坡亞芝亞務街。
化南首任校長周美玉。


1926年,麻坡先賢捐款建峇吉里路化南校舍。見19-1-1926新國民日報第3版。


化南女校於1929年下半年創辦初中班,校長朱亞照。

這是1932年化南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全體照。右起蕭亞婉、張巧新、何梗、沈才英、周璧華、謝舜明、黃秋嬌、校長文曼魂、洪志輝、林遠非、張志超、陳金英、李素懿、陳佩倫、吳志義和吳金葉。


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共16人,她們是黃秋嬌、沈才英、謝舜明、李素一等。現年96歲的黃秋嬌還健在,她的兒子是中化高中第六屆畢業生蔡步華。

在麻坡先賢的努力下,政府撥出峇吉里路廣東會館旁一塊地供化南女校興建校舍。1931年5 月,一座兩層樓,擁有10間教室的校舍落成,化南女校終於有自己的校園。

當時化南董事會領導人是:名譽總理鄭文炳、蔡廷瑞、張順蘭、黃蔚廷。執行常務董事是張開川、林彬卿、羅美東、黃秀山、黃吉甫。



這是1932年化南女校附設幼稚園第10屆畢業生照片。早年化南幼稚園是男女生同校。


資料來源:

──《中化半世紀》,1962
──化南女校初中第二屆畢業刊,1933
──戰前新國民日報

Saturday, March 19, 2011

傑出校友劉抗

開創南洋畫派 新加坡國寶畫家
(1911----2004)

歷史走廊3d



老畫家劉抗跟隨舞孃翩翩起舞。


1952年,劉抗到峇厘島寫生,以畫筆記錄峇厘人的風土人情,開創了南洋畫派。

戰前中化出了一位藝術大師,南洋畫派祖師,新加坡的藝術泰斗,國寶級畫家──劉抗。

劉抗小時就讀麻坡砂香街中華學校,1937年回母校任美術主任,培育美術人才,並以畫筆為武器,參與抗日救亡運動。

劉抗控訴日軍暴行的漫畫《嬰兒劫》。

戰後劉抗成為新加坡先驅畫家,對新加坡的美術建設貢獻巨大,獲得總統頒發有功勛章。

劉抗對母校中化中學的感情可從晚年他一再出席《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顯露出來。

2000年,他到北京參加第一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為大會主持開幕。2002年,他坐輪椅回到麻坡中化母校出席第二屆環球中化校友嘉年華會。


榮獲勛章,功績獲認同。

劉抗學生時代

──1911年4月1日出生於福建永春。
──6歲時,隨父母到麻坡,就讀砂香街中華學校。
──中學就讀新加坡華中。16歲到上海美專和新華藝大學畫。
──1928年畢於上海新華藝術大學。
──18歲赴巴黎學畫,作品入選秋季沙龍。
──在法國5 年,1933年回上海,在上海美專教西洋畫。

服務母校參與抗日

──1937年,日本侵華迫使他返回麻坡,任中華中學美術主任。
──1939年,參與中華中學教師抗敵後援會工作,以漫畫加強抗日宣傳,激發民眾捐款抗日。義務協助劉海粟和徐悲鴻到新加坡開畫展,籌款抗日。
──1941年,應陳嘉庚邀請,任新加坡南僑師範學校美術主任。
──1942年,日軍轟炸新加坡,劉抗躲在學校防空壕,學校外牆遭炸彈擊中。學校停課,返回麻坡。
──日軍佔領麻坡初期, 劉抗與陳人浩在麻坡開咖啡店,樓上兼營旅店。
──日憲兵傳召問話,劉抗逃亡新加坡,在諧街皮鞋皮箱店當店員。

──1946年,出版《雜碎畫集》,把日軍凶殘暴行和日治時期的民生,栩栩如生地記錄下來,具有很高歷史和教育價值。

新加坡美術先驅

──戰後創立新加坡藝術協會,任中華美術研究會會長,為新興新加坡美術事業發展奠基礎。
──1952年與友人到印尼峇厘寫生,1953年開畫展,開創南洋畫派,聲名遠揚。
──1970年獲新加坡總統頒公共服務勛章。
──2004年6月1日,病逝新加坡,享年93歲。

Friday, March 18, 2011

傑出校友彭光涵

抗日學生後援會主席 中國國旗遴選會秘書
(1918---- )

歷史走廊3c


彭光涵是在中國官職最高的中化校友,現年93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是審查和遴選國旗和國歌委員會秘書。

過後,彭光涵任中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兼秘書長,是廖承志的左右手,參與制定中國海外僑務重要政策。

1935年,彭光涵是麻坡中華學校學生自治會副主席,地下組織《赤色學聯》領導人。

1939年,彭光涵支持陳嘉庚成立的籌賑會,推動抗日救亡工作,是全馬學生抗日後援會領導人,新加坡馬共市委。


1949年,彭光涵(左一)在政協會議上獻旗。

1973年在新加坡華中的彭光涵(右二)和校長薛永黍(左一)。


彭光涵生平:


──1918年出生於廣東陸豐。10歲隨家人到馬來亞。

──1932年就讀振林山明德小學,一面讀書,一面割膠。

──1935年就讀麻坡中化中學,接受左派思想,加入中華中學赤色學生聯合會地下組織,並出任全校學生自治會副主席,宣傳抗日救亡。過後,彭光涵在麻坡加入馬共領導的共青團。

──1937年,彭光涵轉到新加坡華僑中學,成為馬共黨員,是華中黨支部書記。

──1938年,全心投入抗日救亡,任馬來亞抗敵後援總會理事,學生抗敵後援會常委。同時,彭光涵升為馬共新加坡市委常委。

──1940年,英政府驅逐他出境,在中國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再到延安,在海外幹訓班學習。

──1949年,任第一屆政協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審查委員會秘書。任中僑委,制定保護華僑利益政策。

──1982年,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兼秘書長,落實鄧小平新政策,為受迫害華僑平反,為南僑機工平反,推動改革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僑資。

──從國僑辦退休後,續任政協委員和全國僑聯顧問。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傑出校友劉貝錦

南洋華人電影先驅 南僑機工先鋒隊隊長

(1902----1959)

歷史走廊3b


南僑機工領袖劉貝錦為抗日作出巨大犧牲,50年代卻被批為反革命份子,死於重慶獄中。

劉貝錦生平:

──1902年4月23日出生於麻坡,永春人,中化創始人劉築侯次子,著名畫家劉抗堂叔。

──1916年,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與張開川同班。

──1926年,在新加坡創立劉貝錦影片公司,為南洋第一位拍攝電影的華人。首部影片《新客》。


1926年,劉貝錦在新加坡成立電影公司,在報上發表宣言。


──1934年率領華校學生訪問上海。

──1939年,拋家別子,率領594名南僑機工到中國支援抗日。任華僑先鋒隊隊長,出生入死奔馳於滇緬公路上。


二战时期,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24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因批評國民黨人被捕下獄,錯過回馬機會。

──1957年,被批為右派反革命份子,關進重慶松山勞改營,即早期國民黨設立的渣滓洞監獄。

──1959年初死於獄中,情況淒涼。

──1991年,劉貝錦冤死獄中33年後,終於獲得平反。


年輕時,劉貝錦英姿煥發,充滿理想,有壯志。


劉貝錦手跡。


南僑機工出生入死,運送抗日軍事物資,奔馳滇緬公路上。


Tuesday, March 15, 2011

傑出校友張開川

柔華總會會長 柔華籌賑會主席

(1900--1942)

歷史走廊3a


張開川(右)與陳和尚(左)出席1939年漳泉公會典禮。



傑出校友張開川
任柔華總會會長,柔華籌賑會主席,領導柔佛抗日救亡運動。

張開川策劃日人擁有的峇株石原鐵山工潮,阻日本獲得製造軍火的原料,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

麻坡漳泉公會是麻坡抗日救亡重要組織。評議長張開川、會長李天賜和漳泉公會大廈圖樣設計人陳和尚等是抗日救亡急先鋒。

(圖片:歷經滄桑,石獅依然屹立麻坡漳泉公會頂樓,俯瞰麻坡市容。)

日軍佔領麻坡後,漳泉公會變成日本人的麻坡《治安會》。日將領佗美將軍在漳泉公會指揮麻坡大檢舉,逮捕麻坡華社精英。

張開川、李天賜、陳和尚等漳泉領導人被施以夷門滅族的懲罰。

生平簡介:

──1900年出生於麻坡,祖籍福建廈門,中華學校創始人張順蘭長子。

──1916年,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轉入英校。

──英校畢業後,踏入社會,追隨劉靜山,推動麻坡同盟會活動。繼承劉靜山,出任麻坡國民黨分部部長,成為麻華社領袖。

── 1926年,革命軍北伐,張開川任麻坡籌款助餉會長,首出鉅款,並奔走勸捐,成績斐然。

──1936年,任柔佛區華僑購機壽蔣委員會正主席,籌款助中國買槍彈,扺抗日本侵略。獻捐國幣10萬元,就是捐一架飛機。當時,新馬地區共籌得國幣130萬元。

──1937年,倡組柔佛華僑籌賑總會,並出任主席。他也是柔華總會倡始人兼領導人。

──領導峇株日本石原鐵山罷工,阻日本獲得製造軍火原料。

──柔佛勸募公債分會主任。

──第一屆、第二屆柔華運動大會正主席。

──麻華救濟祖國難民委員會常委。

──麻坡中華公會和福建會館會長、漳泉公會評議長。

──中化化南兩校常務董事。

──麻坡市政局議員,高庭審判廳陪審員。

──新加坡民國日報董事。

──1942228日,張開川與鄭文炳、李天賜、顏逈華、鄭友專、羅美東等遭日軍扣留。

──1942317日,張開川遭日本人殺害,享年42歲。一家九口,妻子陳瓊琳和年幼兒女全遭日人毒手。

張開川、鄭文炳、顏逈華、林彬卿、李天賜、陳和尚等十多位中化董事部領導人於1947年3月17 日安息於亞依淡公墓。當天有上萬人參與送殯,包括中化中小學師生。(顏其仁老師拍攝)

資料來源:

──《麻坡漳泉公會金禧紀念特刊》,1989
── 《麻坡華僑義烈史》,1947

── 《南洋名人集傳》: 林博愛等編

Monday, March 14, 2011

中化先賢龔鑄山

戰後中化復興功臣
(1909---1964)

中化歷史走廊(2d)



中化先賢,麻坡南益經理龔鑄山對戰後中化中學的復興,功勞巨大,享有《中化中學之父》美譽。

戰後近20年,他對麻坡丹戎中化中學的軟硬體建設,付出不少精神和時間,並通過南益樹膠公司,不遺餘力支持中化中學。

龔鑄山生平簡介:

──福建泉州人,1909年出生於中國,小時居住廈門鼓浪嶼。

──在廈門中學畢業後,離鄉南來新加坡,再到麻坡巴冬華文小學,當體育教師。

──不久加入南益樹膠公司,當麻坡南益財政。第二年與李光前長兄李玉麟次女結婚。

──1939年麻坡南益經理李天賜離職,龔鑄山升為經理。在南益服務30多年,業績卓越。

──戰後中化中學百廢待舉,龔鑄山發起重新實施樹膠學校捐,助中化克服經濟難題。

──南益對支持中化之發展不遺餘力,龔鑄山出任中化中學董事長,為興建中化丹戎校舍和軟體建設費盡心機。 近20年,他對中化的發展貢獻巨大。

──龔鑄山同時也是麻坡啟智夜學董事長,柔佛州董教聯合會發起人之一。

──1964年,龔鑄山在辦公時,守閽人長槍走火,他不幸中彈身亡。



龔鑄山簽名手跡。



丹戎中化中學興建期間,董事經常到工地視察。教師帶領學生到工場鋤草。


龔鑄山(前右五)和林振水領導的麻坡華人樹膠商會大力支持興建丹戎中化校舍,並引以為榮。這是1954年樹膠商會領導人於中化新校舍前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