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30, 2010

淡水老街藝術街坊

用心打造人文景點



迎曦:淡水河畔的雕塑。位於三協成糕餅博物館底層門口處。


老來結伴同遊淡水老街,品嚐有地方特色的冰淇淋,彷彿返回童年。


遊淡水老街藝術坊,讓我感受到台灣人用心打造觀光人文景點。

一家普通的餅家,成為介紹當地歷史和人情風俗與典故的博物館。一家魚丸制作廠,也 成為博物館,除了向遊客介紹當地魚丸制作的過程和特色,還把他們的祖輩參與抗拒法國海軍侵犯淡水的故事和照片相結合,呈現給遊客。

糕餅結合歷史文化

當我漫步淡水河旁,信步從底層走進三協成餅舖時,我還以為是進入一間文物館。裡面展示地方上的懷舊老照片。走上樓,又看到更多展現地方典故的古老用品,彷彿引人進入淡水的時光隧道。

走到第二層店前,才知道這原來是一家餅家,售賣各色各樣的糕餅。據說,創辦人李家三兄弟是以製作泉州糕餅最特出。

餅家還置放介紹淡水歷史的小冊子和海報,各種語文都有。在店裡,我首次拿到介紹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在淡水行醫和辦學的資料,知道淡水是台灣西式新教育的發祥地。

佩服餅家老板的創意,他不只是在賣餅,同時還把文化擺在遊客面前,不是只讓遊客只是吃吃喝喝而已。

這不只是一家賣餅的商店,這是一間懷舊的餅舖。

魚丸與中法海戰

幾步之遙,又有一間以魚丸為主題的博物館──登峰魚丸博物館。魚丸製作廠結合博物館,一邊出售魚丸產品,一邊展示淡水魚丸製作過程和歷史。走到頂樓,突然發現還有一個中法淡水戰役展覽廳。

1884年,法國海軍攻打淡水,淡水人反抗,擊敗法國海軍,使法國無法攻佔台灣。登峰魚丸博物館以大幅圖片、地圖展現百多年前發生在淡水的〞滬尾血戰〞,讓遊客不只來購物,同時還有機會增進對淡水歷史的瞭解。

我的故鄉靠海,製作魚丸對我不是新鮮事,原以為魚丸博物館有什麼好看。但這家店把捕魚、魚丸和百多年前的海上血戰歷史相結合,呈現給遊客,讓我進一步感受到當年亞洲國家深受西方炮艦政策的威脅。在那個年代,為了掠奪資源,西方國家不惜殺害不屈服的東方民族。

魚丸博物館斜對面,有一間創建於1782年的古廟──淡水福佑宮。古廟也是把文化和歷史擺在遊客面前,讓遊客不只看古老的神像和建築物,同時也瞭解古廟經歷過不尋常的歷史──法蘭西軍隊進犯淡水的事跡。



福佑宮內備有印刷精美的海報,介紹古廟的歷史,免費派送給遊客。彩色海報記載1884年,法國海軍攻打淡水,守軍將領孫開華到福佑宮祈求媽祖庇蔭,因及時獲媽祖神助,軍威大振,一舉擊敗法軍。為此,光緒帝御賜匾額「估昭天翌」。此古匾目前懸掛福佑宮正殿中央。

海報還介紹兩百多年前,福佑宮為確保船只夜間出入淡水港口的安全,不迷失方向,在港口處興建《望高樓》,每夜點油燈,指引船只進港。這是台灣最早的燈塔。廟裡還保存一塊「望高樓碑誌」石碑。

參觀古廟,讓人知道當年淡水鎮台孫開華率領清兵和地方勇士大挫法軍的歷史,增進人們對淡水的認識。

看了台灣人用了這麼多的心思,下了這麼大的功夫,打造旅遊景點,覺得我國必須向台灣學習。台灣人能精心設計,把普通的一家餅店,或一家魚丸廠,或廟宇,與地方歷史相掛鉤,增添其價值。

我國應像台灣那樣,多用點心思,多下把勁,把 馬六甲等地的人文旅遊勝地搞得更好,更吸引人,讓人遊覽後,更清楚過去的歷史事跡。



1863年,英國人在淡水設領事館,英商掌控淡水的經貿與航運。當年河旁建有英國人的船屋。淡水古蹟博物館為重現英領事館周邊空間的歷史景觀,在原址重修英國人當年的碼頭船屋,使之恢復原貌。

淡水河旁的鈎魚郞。

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

Monday, April 26, 2010

淡水牛津學堂與馬偕

台西式新學校發祥地


傳教士馬偕於1882年在淡水創辦牛津學堂,引進台灣西式現代化學校。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曾侵佔我國的馬六甲,留下馬六甲古城和紅屋。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侵佔台灣,留下台北縣淡水的紅毛城。台灣和我國同樣經歷過洋人以炮艦政策進行侵佔和統治的歷史。

因此,初到淡水,紅毛城成為我想參觀的重點目標。可惜當天紅毛城未開放,不過我們步上山崗,站在紅毛城門外張望,然後沿著真理路漫步向前和向高處走,卻意外地帶給我們一個驚喜。原來我們走在一條人文懷古路線,走進了台灣現代化西式教育和學校的發祥地──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

山崗上古老學校

牛津學堂有128年的歷史,現在位於有8千多名學生的真理大學校園內,是真理大學的前身。

在真理大學圖書館前,在大學任職的黃惠卿女士親切地與我們交談,為我們講述牛津學堂和傳教士馬偕(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的事跡,讓我們獲益不淺。

黃惠卿說,這裡是台灣西式新學校的發祥地。加拿大傳教士馬偕於1882年在這山崗上興建牛津學堂,在這裡講學,推廣教育。她說,馬偕親自監督和規劃興建學校,建校的紅磚材料混合糯米,十分堅固,百多年來,還保存良好。

當年牛津學堂教授的科目除神學外,還有歷史、地理、醫學、天文、植物和礦物學。此外學校也教授音樂和體育。

同時,馬偕博士於1884年在這山崗上創立淡水女校,讓女性有機會學習知識,是台灣女子學校之始。

位於真理大學旁的淡江中學,建於1914年,是由馬偕的兒子籌劃建立,同時出任第一任校長。淡江中學出了不少傑出校友,如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和歌壇天王周傑倫等。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是在辛亥革命的前後,出現西式的新學校。一路風風雨雨走來,已有一百年。吉隆坡的尊孔、坤成和怡保的育才已先後歡慶創校百周年。麻坡的中化中學創立於1912年,後年將 慶祝一百周年。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新式華校的出現比台灣慢了約30年。

30年奉獻台灣

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的馬偕博士畢業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於1871年到台灣,當時他才26歲。

1872年,他來到淡水,一面傳教,設立教堂,一面治病救人,設立診療所,過後又興建醫院,與此同時,他也努力推廣教育,設立學校,引進西式新教育制度和新文化,讓女性也有機會入學受教育。

馬偕獻身台灣30年,是台灣醫學與教育的先驅,對台灣的醫藥和教育的發展,貢獻不小。

走在真理路上,三三兩兩的學生經過,有些是真理大學的學生,有些是毗鄰的淡江中學的學生。隨興與學生聊兩句。山崗上的學校都是歷史悠久,都與馬偕有關。我們有幸走進經歷清朝、日本和中華民國三代的台灣百年老校。

淡水之行讓我進一步瞭解和感受到洋人到東方,除了有侵略性和掠奪資源的一面,同時我們也應重視他們也帶來他們較先進的科技和他們的文化,促進東方社會的發展。

淡水之行再次讓我感受到讀萬巻書不如行萬里路。


真理大學的黃惠卿女士(左)在大學圖書館前向我們講述牛津學堂的歷史。



古色古香的牛津學堂有128年歷史。早年馬偕在這裡講學。授課的科目除神學外,還有歷史、地理、天文、植物、礦物、醫學、音樂和體育。

牛津學堂前的真理大學大教堂。

Sunday, April 25, 2010

台北故宮博物院

老同學結伴自助遊


中化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同學三對夫婦結伴遊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八千年歷史長河》。


幾位年近古稀的老同學結伴自助遊台灣。身為華人,接受華文教育,自然地故宮博物院對我們的吸引力大,成為我們抵台後的首個參觀景點。

一整天時間,自由遊覽參觀故宮博物院,喜歡參觀那個展廳,就到那個展廳,喜歡看多久,就看多久,隨心所欲,沒有領隊的催促。不過歲月不饒,不再是年輕力壯,走了一天,腳酸吃力。

一樓一樓遊覽參觀,其中兩個展館對我有特別的吸引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珍貴古籍與深宮密檔

參觀了《清代皇室文物典藏》,讓我知道清朝皇室多麼珍惜中華文物與文獻,致力保存和收藏中華民族古代的書籍文獻。清皇室在這領域的貢獻大。

滿人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但他們非但不忌妒和排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反而十分珍惜,樂於接受,並加以發揚。漢族雖然是被統治者,但他們的文化與教育受到統治者的維護和發揚。

反觀當今我們所處的環境,歷史悠久,根底深厚的文化遭到限制和歧視。自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創辦華文學校和發展華文教育,處處受到限制。華族只有自力更生,自強不息保存華族的文化與教育。

中國古代的古籍和皇室密檔之展出,是令我特別有興趣觀看的項目。奏摺是明、清兩代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記錄下許多政治密辛和宮廷歷史。

有機會親眼看到深藏清宮的密檔,見到康熙皇帝為了探聽民情,令其親信密奏見聞的奏摺,是個驚喜。康熙皇帝建立這個奏摺制度,以便探聽民情和讓官員互相監督,更好治理國家。通過這個制度,冤屈者有個管道直接向皇帝申冤。

故宮博物院現蔵宮中檔歷朝漢滿文奏摺約15萬8千餘件,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巧遇陳蕾士學生

另一驚喜是,在故宮博物院餐廳現場演奏古箏娛賓客的古箏演奏家竟然是近半世紀前我們在中化中學唸書時的級任老師陳蕾士的學生。

我們到故宮博物院餐館用午餐,一面用餐,一面欣賞古箏家莊國年演奏優美的古箏樂曲。我走前與演奏者聊兩句,問他是否認識古箏家陳蕾士。他說,陳蕾士就是他的老師。他年輕時向陳蕾士老師學習彈古箏。莊國年從事古箏教學和演奏,多次榮獲台灣箏樂比賽冠軍,曾受邀為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演奏,出版多本箏樂教材。

雖然三對夫婦各自的人生經歷不同,興趣的重點難免有差異,但是共同的出生時代和教育背景,讓我們老來走在一起,取長補短,互相借鑒,讓晚年生活增添色彩和歡愉。

老同學老來有機會結伴自助旅遊,算是有緣。


從進口處遠望背靠青山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右側展館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