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五)

1987年10月11日,天后宮保華教大會。


1987年712日,全柔华团大会反對一種語文政策。



天后宫保华教大会

80年代中,华文教育面对华小可能变质的严峻危机。华小有难,独中与华小唇齿相依,岌岌可危。政府为了更有效地达致国家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加强国语马来文的地位,准备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此举将使华小变质,华文教育深受威胁,华社忧心忡忡。

1987年,教育部派不谙华语者到华小任高职,包括任华小的正、副校长。事态严重,麻坡中化校友会、麻坡留台同学会、麻属发展华小工委会、麻坡中华公会以及其他麻坡华团,响应董教总的号召,热烈投入捍卫华小运动。

712日,在峇株华仁中学召开的全柔华团大会上,中化五小董事长余金鉴高声疾呼。他指出,有人变本加厉,要贯彻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政策。他呼吁华社团结,对蚕食或伤害华教的事,绝对不能妥协。大会呼吁政府尊重华裔的共同意愿,并成立一个《挽救华教行动委员会》,成员包括余金鉴、郭全强等人。(41)

1011日,全国华团和政党在吉隆坡天后宫召开抗议大会,抗议教育部调派未具华文资格者担任华小高职之措施。中化校友会,留台同学会和麻坡中华公会齐心协力,动员关心华教人士踊跃赴会,包租巴士,载送热心人士北上吉隆坡参加天后宫捍卫华小不变质大会。

1018日,柔佛州华团及各政党在峇株华仁中学礼堂举行紧急大会,讨论采取步骤,捍卫华小不变质。约2千人出席大会,包括麻坡华团、校友会、中化中小学董事会、家教协会代表。大会通过成立一个联合行动委员会,委员包括黄复生、余金鉴等。大会由余金鉴主持,当时他是麻坡中化小学五校董事长,又是柔佛州中华总会会长。(42)

免費巴士載關心華教人士出席吉隆坡保華教大會。

保華教斗士在茅草行動中被捕。

校友会角色日增

在这段期间,麻坡中化校友会除了动员麻坡民众到吉隆坡和峇株巴辖出席保华教大会外,并发表声明,呼吁〞全国爱护母语母文的华裔,绝不让步,捍卫华小,誓为华小后盾,确保华小永不变质。〞

中化校友会是一股支持母校的力量,也是支持华教的一股力量。随时日之发展,至今,在麻坡、新山、吉隆坡和新加坡4地已有中化校友会组织,并日益发挥其支持母校,维护华教的角色。

麻坡中化校友会成立于1972年,宗旨是联络校友,协助母校的发展。同时本着维护华教,人人有责的精神,大力支持董教总捍卫华教的行动。在成立初期,校友会多年在中化举办《校友回校日》,拉近校友与母校的关系。1977年,麻坡中化校友会在母校校园成功举行《千人宴》,为中化中学筹到26千多元的教育基金。《千人宴》场面盛大,有26百多人参加。90年代中之后,校友会改为在会所举办《新春团拜》,促进校友之间的感情。

《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的举办,是校友会在联络校友的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最初,校友会组织百人旅游团到北京,与中国校友团聚,过后促成了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第二届环球中化校友嘉年华会于2002年回到麻坡母校举行,场面感人。第三届于2007年于香港举行。

南马中化校友会2010年主办的第四届校友嘉年华会进一步促进各地校友与母校的关系。大会主席张春昇强调《心连中化,情系校友》作为是届嘉年华会的主题,并把嘉年华会活动与即将到来的母校百年大寿相结合。陈维武校长在会上提出他的独中办学理念和愿景。

至此,校友会对中化母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日后可望校友会对母校作出更大贡献。

挑战严峻招生不易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虽然整体的大气候对独中发展有利,但是中化面对的挑战依然艰巨,招生工作不易,经费不足,师资待遇不易提升。
1996年开始,一度连续5年中化的学生人数下跌。人数从1995年的1,658  人逐年下降至2000年的1,220人,跌幅超过20%

有鉴于此,中化为此作出重大努力,教师校长巡迴访问麻县华小,举办升学讲座,推广招生工作。学校成立招生小组,拟定各种策略,挖空心思,出尽法宝,争取更多学生来源。中化师生组队,从各华小校长取得毕业生 名单,从市区到乡镇寻觅小六生拜访家长宣教,鼓励就读中化,家境清寒者可申请助学金,但效果也差强人意。关莲意校长掌校时,常带老师到人数多的华小招集毕业生,在学校礼堂演说宣传,学生也没大幅度增加。(43)

逢有喜庆教师节、董事会就职典礼,学校也邀请各华小校长、董事、家协等参与宴会,共欢同乐;学年结束前邀请麻属各华小毕业生参观中化,由专人介绍中化的软硬体设备,无奈效果不彰。

学生没有逐年增加,中化面对隐忧,校长教师辛苦努力,也不易扭转局面。这显示客观环境仍存在不少不利中化发展的因素。国中办得好的地方,学生便被吸引过去,如东甲区的华小毕业生进入中化就偏低。家长为子女选读学校时,无法摆脱从费用、方便性等角度考量。

陈苏弟校长在2007年指出,中化的竞争对手是国中。他说,麻坡只有16% 华小生进入独中,是全柔佛州最低的,其余学生进入国中。但是他指出:「我们的统考成绩标青,我们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0%。」(44)


输出人才回流不高

在环球化的竞争年代,学校必须有良好师资,提供高素质的教育。教师待遇获得提升,才易于吸引良好师资,并让他们安心专注于他们的专业,提升教学专业水平,确保有高素质的教育。

然而,中化的教师薪金与福利与政府学校相去甚远,也比一些独中略低,因为中化的经费来源不足。据董事会总务黄楚绵于中化85年校庆时透露,1995年,中化全年经费不敷40多万元。1996年调整教师薪金后,全年经费不敷70多万元。因此董事会设法通过以校养校的办法,以舒缓经费难题。中化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大幅度调高教师待遇,结果在竞争上处劣势。因此校长经常要为聘请教师伤脑筋,尤其是聘请语文和数理老师更加不易。

中化是培育英才摇篮,但是人才的回流不高。中化长期输出人才,中化校友在外地,在世界各地作出贡献。近几十年来,政府没有在麻坡地区推行大型发展计划,人口外流,人才也外流。麻坡的发展比不上柔佛其他大城市,让人才发挥才华的空间不大,文化教育发展比新山等城市逊色。

陈苏弟校长感慨地回忆90年代他每年写信,邀留台校友毕业后回母校服务。有位校友在复信中表示,他不是排斥教育工作,但无法回校服务,想留台继续研究,只能祝福在校为教育奉献青春的老师们。他指出,优秀的师资是中化发展的基石。他说,若优秀的人力资源没有着落,学校的设备如何优越,也是徒然的。(45)

Thursday, December 25, 2014

中化历史长河(十四)

李延年出席中化視聽教育館動土禮。


从谷底回升路途曲折

70年代,政治大环境进一步改变。马来文开始取代英文,成为学校主要教学媒介语,英文小学变成马来文小学,初级教育文凭考试改为以马来文出题作答。英文中学逐步改为马来文中学,至1983年,英文中学消失。受英文教育者的优越地位渐失。

与此同时,在新经济政策下,受英文教育的华人受打击最大,他们的升学与就业机会大幅度被削减,地位和权利一步步受削弱。局面产生变化,导致华小人数增加,独中学生人数也从下滑走势回转。

在这十年裡,中化中学由罗微光掌校,董事会由拿督刘金钟领导。虽然中化必须自力更生,但董教和社会人士坚持自强不息,力求改善教学设备。学校增设商科和工艺科课程,并兼顾英巫文教学,以提高竞争力,发挥独中三种语文教育的优势。

为改善教学设备,配合时代的需求,董事会于1973年推动兴建视听教育馆。此计划获得慈善家李延年、郑镜鸿和「李氏基金」的慷慨资助,一座新式的视听教育馆于1976年落成。连设备在内,这项工程共耗资30万元。

视听教育馆完成后,董事会进一步策划第二项建校工程,兴建工艺课室和家政课室。学校准备开办木工科、电子科和机工科,以配合社会的需求,同时方便学生升学和就业。于是董事会成立以王志荣为首的7人建校小组,推动这项计划。工艺课室和家政课室于1978年建成,耗资约4万元。

7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独中复兴运动,董教总尽力为独中创造更佳的发展机会。虽然董教总创办独大的计划受挫,无法在本国实现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华人母语教育系统,但他们排除万难,成功地筹办独中统考,并进一步争取统考获得外国大学承认,为独中毕业生打开升学的广阔天地。

1975年,独中统考首次举行,中化中学学生踊跃报考,参加初中统考学生有306位,高中统考学生有112位。(39)在这期间,中化中学每年都有学生出国深造,主要是到台湾和新加坡升学。每年深造的人数介于20多位至50位之间。

独中生的升学与出路状况,逐渐地改变人们认为独中生深造就业难的观念。中化独中的学生人数从1970年的990人逐年上升,至1974年达到1,617人。不过,接下来人数又下跌,到1979年,学生人数是1,300人。
无论如何,70年代是中化中学从谷底回升的年代,渡过严冬,再次出发,虽然路途是曲折的。

魚丸面小販李述禹,支持獨中,關心中化,1992年榮獲林連玉精神獎。
 
李述禹簡介

出国深造逐年增加

步入80年代,中化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进一步上升,80年代初,每年中化高中毕业生已有近50% 到外国深造。中化生前往深造的国家已不限于早期的台湾和新加坡,1981年,加拿大已有留加中化同学会,会员30多人。

1982年,出国深造学生人数达61人,除了到台湾和新加坡升学,还有些学生进入加拿大和澳洲学府升学。升学管道日渐宽阔,校长李云溪在1982年写道:“负笈美、加、纽、澳、英、日等地的大专的学生日渐增加,而且表现不俗。”(40) 毕业后,他们的就业机会广,独中的形象获得显著提升。

学生人数方面,从1979年的1,300人再度回升。到1989年,中化学生人数已达到1,637人。

李云溪校长掌校11年。在这期间,中化遵循董教总的路线,坚持母语为主要教学媒介,同时鼓励学习英文马来文,又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除了重视统考之外,学校也协助学生参加政府主办的大马教育文凭考试,O Level 英文单科考试等。发挥三种语文教育优势,让学生有更好的机会升学和就业。

此外,为迎接时代的挑战和加强竞争力,中化中学于1987年在台湾校友的协助下,开设电脑室,购置50台电脑,新设备耗资约20万零吉。
 1988年,电脑科列为高中班级的正课,中化步入电脑时代。

然而,作为独中,学校一直要为经费问题伤脑筋,董事长、校长、校友和热心华教人士必须想方设法为学校筹款,克服经费难题。1981年,董事会发动筹募《百万置业基金》运动。接着在各界的支持下,为筹募基金,学校举办了《中化行》和《歌星慈善义演》等活动。于是,学校于1984年增建图书馆,同时再增建12间课室。两项工程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