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中化中學前校長徐其禮是新加坡電訊業的先驅。三月底於馬六甲與
徐校長重逢之前,我完全不知情。這位英才,是毀家興學的陳嘉庚創辦
的廈門大學裁培出來的子弟。
在馬六甲A'Famosa度假村,我有機會與82歲的徐其禮校長一起進餐敘
舊。聽他講述他人生走過的道路,才知道他一生的主要工作是在電訊業
,不是在教育事業。
原來徐其禮校長在新加坡立國初期,參與新加坡電訊業的建設。他憶述
當年他與其他工程師如何克服困難,為今天新加坡發達的電訊業打根基
。
徐其禮校長是陳嘉庚創辦的廈門大學培養出來的電機工程師。他於1948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目前他是新加坡廈門大學校友會的名譽會長。
受訓駁接海底電纜
徐其禮校長回憶道,1959年年底,他離開麻坡中化中學。當時他受吉隆
坡中華中學聘請為下午班校長。
他到吉隆坡吉隆坡中華中學上任前,又申請新加坡電話公司的職位,結
果被錄取了。由於他已在吉隆坡中華中學任下午班校長,便要求展延至
1960年7月才到新加坡電話公司上班。
當年由陸運濤經營的新加坡電話公司決定聘請他為助理工程師。於是,
他離開吉隆坡中華中學,離開了教育界,投身電訊業,一做就是幾十年
,直到1987年退休。
新加坡電話公司聘請徐其禮等五位本地人當公司的助理工程師。他們的
上司是英國籍的工程師。早期,新加坡電話公司都是聘請英國人工程師
。
徐校長說,那個時候,新加坡電話公司負責為新加坡鋪設海底電纜,為
新加坡建設國際通訊聯系。但是,當時新加坡的國際電話收費是直接交
給新加坡自治政府的國庫,不是交給新加坡電話公司,因此公司的資金
不是很充裕。
進入電話公司後,他從頭開始,什麼工作都做。從最低層的工作做起,
慢慢地升級,最後才出任部門主管。
那時他很幸運。當時新加坡的杜進才博士要推行馬來西亞化,希望培養
一批本地工程師,逐步取代英國人工程師。這為徐其禮提供難得的機會
。
1962年徐其禮校長被派到紐西蘭接受通訊工程訓練,學習海底電纜的銜
接技術。
1964年,他又被派到英國受訓一年,學習當時英國的先進通訊科技。他
把所學的西方先進科技帶回新加坡。徐其禮說,鋪設海底和地下電纜都
需要打入空氣,氣壓必須準確,以保護電纜和通訊效能。
初期,新加坡的電訊電話服務還不十分健全,面對不少困難。申請電話
不能很快就獲得安裝。,等待兩、三年才有機會獲得安裝電話也不出奇
。新加坡電話公司經過四次改組和合併,才健全地發展,最後成為今天
的新加坡電信公司(SingTel)。
徐其禮說,1974年,在聯合國國專家的建議下,新加坡電話局與新加坡
電訊局合併,改稱為新加坡電信局(Telecommunication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為Telecoms。
1982年10月,新加坡電信局兼併郵政局,但名稱照舊。
他說,他於1987年退休,離開新加坡電信局。過後不久,新加坡電信局
私營化,改名新加坡電信有限公司(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簡稱 Singtel 。
培養出一位大學校長
徐其禮校長專心一意在電訊業工作,直到62歲才退休。他育有兩男一女
,徐冠林、徐亞林 和徐季林。大兒子徐冠林博士先在新加坡國防部工作
,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學校長。
徐冠林校長十分敬佩和感激父親的教導之恩。2003年徐冠林以南大校長
的身份在父親的母校廈門大學演說。他在演詞中說:「我必須感謝家父
徐其禮先生。他與亡母林儀貞女士給予我們三兄弟妹的培育、教養,是
我們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寶藏。我生平最遺憾的一件事,是家母
沒有看到我當上南大校長。」
徐冠林又說:「家父對我在南大掌校,是非常高興的。他可能不知道,
他的生平資歷與背景,對我銜接新舊南大的工作,起著關鍵性作用。他
等于是我對華社,對關心前南大的人的介紹人,讓我與關心華文教育的
人士,沒有見面之前已做好心理準備。」
身為前華文中學校長,培養出一位出任大學校長的兒子,感到高興,感
到自豪,這是理所當然。徐其禮校長參加了南洋理工大學前些時候舉辦
的〞傳承之路〞活動,認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讓很多南大校友
從世界各地回母校參觀。然而徐校長覺得,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未能完
全達到預期的目標。
當年陳嘉庚在新馬經商,有遠見地,不惜代價地辦教育事業,不只有益
於中國社會發展,也有益於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與進步。徐其禮校長的人
生經歷反映出,廈門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對推動新馬社會的發展與進
步,貢獻不小。
1 comment:
Let us say we had a headmaster who did his best in the job given to him, I believe all of us remember him as a good and responsible headmaster, we were lucky.
As we were busy struggling for our own life and career, he became a pioneer in Singapore's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giving it most of his working life.
We share his satisfaction and pride in havng a son who is now the Vice-Chancellor of Na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 understand this university has been training many senior managers and officials from the cities in China.
Many of us were touched by his enthusiasm in joining us at the reunion at Al Famosa, we were really lucky to meet him again after so many year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