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1, 2010

陳蕾士紀念音樂會──憶故人

中華文化師生情

古箏家陳雯邊彈邊唱,一曲《陽關三疊》告別蕾公。出現銀幕上的陳蕾士影像似乎在聆聽幽幽的琴聲。


陳蕾士老師生前常用的古箏擺在舞台正中,但主人己走了,人去椅空。



3月21日晚上,在八打靈拉曼大學資訊科技學院禮堂舉行一場古箏家陳蕾士音樂紀念會──《二四絕續:憶故人》。

晚會上,港、台古箏名家憶恩師,演奏老師生前改編的古琴、古箏樂曲,展現中華文化師生情。琴聲悠揚,中華文化氣息瀰漫,帶人進入清淨的心境。在馬來西亞當前之環境,難得有這樣的音樂晚會。

人去椅空 古琴仍在

陳蕾士老師生前常用的古箏擺在舞台正中,但主人己走了,故人己逝,人去椅空。不過,舞台右則大屏幕上出現陳蕾士老師的幻燈片影像,彷彿在天之靈降臨會場。

紀念會在陳蕾士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古箏樂聲中開始。琴聲悠揚,如行雲流水,令人憶起當年陳老師彈琴時,指法輕巧靈活的瀟灑英姿。琴聲引人懷念古箏大師。

約八百人出席紀念晚會,當中有不少年輕人,難能可貴。這顯示傳統中華文化還會繼續在我國傳播蔓延和開花結果。

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陳蕾士老師的家人,女兒、孫女和曾孫女出席紀念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兩位音樂博士和古箏演奏家,特地遠道從香港和台灣前來參加,並現場演奏古箏古琴。兩人在音樂事業上成就顯著。他們緬懷恩師好友,尊師重道,體現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的傳統中華文化精神。

唐健垣博士是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古箏演奏家和甲骨文專家。他是陳蕾士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同事兼好友。唐博士在晚會上呈獻古琴曲《瀟湘水雲》、潮州箏曲《南進宮》,再加上粤曲的南音彈唱。

唐博士回憶起當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有四、五年時間,他與陳蕾士老師同住一起。陳蕾士老師教他彈古箏和喝潮州功夫茶。他們兩人關係密切,陳蕾士老師有如他的父親或祖父。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系主任樊慰慈博士呈獻、《漢宮秋月》、《雨打芭蕉》和《醉漁唱晚》三首樂曲。

樊博士17歲唸高中三年級時,就跟陳蕾士老師學習古箏。他說,向陳老師學琴必須十分專心,因為陳老師是以口授心傳的方式教導學生。他教琴時,沒有樂譜,演彈時,增加許多花音。陳蕾士老師對古箏古琴造詣深,當年他己改編了12首古琴樂曲。

事隔30多年,樊慰慈教授親臨老師的音樂紀念會,懷念恩師,並展現他在古箏樂曲上取得的成就,以慰天靈。

最近幾年,樊慰慈博士全心投入箏曲創作和演奏,讓古箏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自費前來參加老師音樂紀念會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樊慰慈(前右一)與陳蕾士女兒陳婉南(中)。


以古曲告別大師

古箏演奏家陳雯呈獻《空山憶故人》和感人至深的古曲《陽關三疊》。西出陽關無故人,幽幽琴聲和歌聲,讓會場充滿懷念故人和向古箏大師告別的氣氛。《陽關三疊》描述送友人出關,向友人告別的心情感受。陳雯邊彈邊唱,以這首古樂曲向蕾公告別。

我國的古箏家陳國興在晚會上演奏了《思春》、《餓馬搖鈴》和《昭君怨》。兩位新秀,張夢意和程呈小妹妹也在晚會上展現她們的才華,演奏《妝台思秋》和《蝶戀花》。

結束時,老、中、青古箏和古琴演奏者和陳蕾士老師家屬走上舞台,在唐健垣博士的帶領下,面向屏幕上的陳蕾士老師影像,鞠躬致敬。

在謝愛萍博士的推動下,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成功主辦這場陳蕾士音樂紀念會。喜看我國拉曼大學中文系努力散播中華文化,讓更多年輕一代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熏陶,薪火相傳。

除拉曼大學外,八打靈音揚藝術中心、中馬中化校友會和芥子福傳中心是音樂晚會的聯辦和協辦機構。


陳蕾士生前同事兼好友唐健垣博士彈一曲《瀟湘水雲》。

禮堂坐滿喜愛傳統中華樂曲的聽眾。

陳蕾士的孫女和曾孫女出席紀念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