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1, 2010

麻坡《四維堂》87年滄桑

抗日救亡、大檢證、保華教



《四維堂》匾額高掛中化一小大門上。這是陳人浩校長的墨寶。



10冃3日,張集強在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版發表了《麻坡中化四維堂》一文,對麻坡這楝歷史悠久華校建築物之命運,表示關切。

《四維堂》經歷87年滄桑,見證了我國華社和華教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遭遇。對關心麻坡《四維堂》的朋友,在此,我想補充一些資料。

小學時期,我就在《四維堂》上課。不久前,為了編中化校史,我舊地重遊,回到《四維堂》。只見禮堂牆上高掛當年創校的18位先賢肖像和中化校訓《禮、義、廉、恥》四個字。80多年前為紀念先賢建校的碑文仍然鑲嵌在面向砂香街的外牆上。

七‧七抗日紀念會

《四維堂》於1923年建成後,麻坡人引以為榮,麻坡中華中學欣欣向榮。這座學校大樓象徵着麻坡華社關心子女教育,熱愛華教,熱心辦學的精神。麻坡華人於1910年開始大事種植橡膠,經濟勢力日強,美輪美奐的《四維堂》也顯示當時麻坡華人的經濟勢力。

與此同時,董事部積極努力,聘請了出身中國著名大學的人才,前來麻坡中華中學長校,如北京大學的方之楝,金陵大學的李適生教授和南開大學的林祖培等。當時,外地的學生也被吸引到麻坡中華中學就讀。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新、馬地區掀起汹湧澎湃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中學學生上街賣花,籌賑抗日,《四維堂》也扮演一個顯著角色。

當時學校董事是麻坡籌賑會領導人,校內有教師抗敵後援會和麻坡學生抗敵後援會半秘密組織。為紀念七‧七抗日紀念日,學生在校內製作紙花,一袋袋置放在《四維堂》的課室內。

七‧七抗日紀念會在《四維堂》的禮堂舉行時,學生發表激昂的抗日演說。紀念會結束後,學生從學校出發,沿街賣花勸捐,響應陳嘉庚領導之南僑總會的募捐抗日號召。

學校操場大檢證

1941年年底,日軍從東海岸吉蘭丹州登陸後,中華中學的《四維堂》一度充當難民收容所。當時英殖民地當局以為日軍計劃攻打東海岸的豐盛港,下令豐盛港居民疏散到麻坡避難。那時,英國人認為位於西海岸的麻坡最安全。於是砂香街的《四維堂》和峇吉里路的化南學校成為難民收容所。

麻坡籌賑會為難民供應膳食,並派人攜帶茶餅到中華和化南學校慰問難民,並輪值招待。誰料到,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佔了麻坡,《四維堂》變成日本人大肅清麻坡抗日份子的大檢證場地。

日軍在麻坡展開大檢證,拘押大批市民的場地,《四維堂》旁的學校操場。

1942年3月6日早上,日軍在麻坡市內舉行勝利大遊行。接着,日軍在市內街上四處抓人,不論男女老幼,全被押到《四維堂》旁的學校操場。幾千市民被集中扣押在學校操場,從早上10時至下午3時,在烈日下受檢證,由暗牌辨認反日〞壞人〞。不幸被檢舉的人被押往丹戎日本憲兵部拘留,隔天再被押到麻郊區巴力峇九豐興山屠殺。

日軍倉庫日文學校

在日軍鐵蹄下,中華中學的《四維堂》變成日軍的倉庫。校內書籍、教具、財物遭摧毀或洗劫一空。這是麻河旁這座華教堡壘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四維堂》旁的《九思樓》改成日本文學校,每天清早學生必須列隊,面向東方,高唱效忠和歌頌日本天皇歌曲。

日本投降後,麻坡華社於1946年6月27日成立《麻屬華僑集體鳴冤委員會》。委員會主席是林雅碩,副主席劉在川,總務王朝聘,幹事劉務漢和余金鑑。鳴冤委員會派余金鑑、李尚賢和劉國七負責巴力峇七山忠骸挖掘工作。他們於1946年8月25日在巴力峇九豐興山掘出遺骸百餘具,分儲7大甕。

1947年3月16日,砂香街中華學校操場舉行公祭殉難僑胞,主祭林照英董事長,陳人浩校長宣讀祭文。各社團代表,中化師生送殯,中華化南兩校輓聯:天留正氣壯山河。

日本於1945年8月投降後,校友立即推動復校。兩個月後,經過浩劫,滿目瘡痍的中華化南學校重新再出發,兩校合併,成為中化中學。

在麻華社的熱心支持下,以及在陳人浩長校下,中化學生劇增,學生成績優越,聲望日升。

但在那個年代,因受到中國國共思想衝突的影響,校內兩派的思想衝突劇烈。在《四維堂》禮堂舉行周會時,不同思想的老師上台演講,互不相讓。親國民黨的教師主張慶祝雙十節,親共的老師大力反對,形容國民黨是〞刮民黨〞,反對紀念雙十節。

反改制保華教大會

到50年代末,華文中學面對改制和變質的強大壓力,《四維堂》成為反改制、保獨中的場地,見證了麻坡華社熱心保華教的決心。

1961年7月2 日,中化中小學董事會假中化第一小學《四維堂》召開贊助人學生家長大會,討論中化中學應否接受改制,變成國民中學。

這是中化中學歷史上一個關鍵性時刻。當天有500多人出席大會。大會由余金鑑主持,董事會的楊祈敬和劉在川,以及南洋大學中化校友代表李祥粦在會上發表激昂演講,表達麻坡人希望保存完整的華文中學教育的意願。

經過四小時熱烈討論後,全體到會者一致舉手通過,中化中學不接受改制為國民中學。《四維堂》的歷史性大會決定了中化中學的命運,同時也顯示麻坡華社準備面對逆境,捍衛華教的精神。

時過境遷,如今《四維堂〉成為中化第一小學的校舍。然而中化一小的發展欠理想,學生人數曾出現令人擔心的下降趨勢。《四維堂》失去昔日光輝,地位式微,前景不明朗。中化中學則在1953年後有自己的校舍,如今在丹戎仲尼路繼續發展。

張集強在《麻坡中化四維堂》一文中提出了保存麻坡華社人文歷史的問題。的確,在求發展的同時,應兼顧到不讓先賢之事跡足印完全消失,應想出一些辦法,留下一些痕跡,讓後人不忘前輩的奮斗經歷和精神。如果讓象徵早年麻坡華社精神的《四維堂》煙消雲散,不留痕跡,真是太可惜。


「禮義廉恥」是中化中學的校訓。《四維堂》的禮堂懸掛着這四個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