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0, 2014

中化历史长河(九)

战后中化快速复校,陈人浩校长功劳大。图为50年代陈人浩结婚照。


排除万难最早复校

二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社会动荡,新的政治矛盾激化。关心民族前途的校友认为,眼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复校,让华族子弟再有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们成立了复校委员会。陈人浩校长以无比的热情,负起全盘策划工作,促使学校早日开课。他获得华社领袖沈连城等的大力支持。战后复校是一件 艰辛的工作,然而在各方的配合努力下,排除万难,终于在19451015日开课。这距离日本投降仅短短两个月之久,中化成为新马最早复校的华校之一。

学校设备财物逾半已损毁或被取走,疮痍满目。刘在川等校友清理校舍,遣返当年因种族冲突暂住学校避难的难民,并四处奔走,设法取回学校校具,搬回学校的桌椅。学校经费不足,回校执教的27位老师在复校首3个月内不领薪金,只领取车马津贴。但他们「对学校的前途,咸抱无穷之希望,故皆精神奋发,毕全力以赴。」(31)

1951年陈人浩校长与中化老师。

学校开课之后,陈人浩住在学内,全力以赴,一心一意想办好学校。然而在那动盪的年代,不同的思想立场难以协调,如校内教师对学校是否应庆祝「双十节」,在周会上剧烈争执。陈人浩面对强大压力,激进份子对他不满,晚上向面对四马路陈人浩所住的《四维堂》小房抛石块,并发出恫言威胁他。幸好校董沈连城挺身而出,保护陈人浩,邀请陈人浩搬到他家,晚上暂住他家客厅一角落。早上,沈连城亲自陪同陈人浩从二马路住家步行至学校,保护陈人浩的人身安全。过一段时期,事态平息,陈人浩再搬回学校,住在《九思楼》末端小房。

筹款奔波中风逝世

194510月,学校复校初期,虽然只是小学部开课,但男女学生人数已达929人。学校的经费庞大,并准备复办中学,单靠校友无法承担,故两个月后,学校于1946年正月交给麻坡中华公会负责,统筹经费。麻坡先贤林照英、沈连城、黄文华、陈时试、刘国七、黄则健、林雅硕、卢尚武、张南生等成为学校董事会领导人。他们承继战前先贤兴学精神,在艰难时期,毅然挑起复兴中化的重任,并对中化接下来的扩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

 战后动盪的年代,校董沈连城挺身保护陈人浩的人身安全。为筹款建校,沈连城四处奔波,中风逝世,享年51岁。

1946年中化复办中学部,中小学学生人数增近三倍,逾2,700 人,教师84位。与此同时,战争造成不少人失学,中化于19463月,借课室给启智夜学,以开办夜学,收容失学青年。不少中化教师同时兼任启智夜学教师。

学生激增,学校需要增加课室,增置教学设备,增加图书馆藏书等。对辨教育充满热忱,中化董事会和陈人浩校长面对挑战,细心筹谋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购买《四维堂》对面店屋两间,民房一间(今客属公会),并于1948年开设下午班,以应付课室之不足。

为了百年树人的长远计划,增建新校园已急不容缓。于是董事会在1948年成立以林照英为首的建校委员会。董事会成员与陈人浩校长投入筹款运动,不辞劳苦,南下北上,奔走劝捐。常务董事沈连城对筹款建校,最为热心,最卖力。身为米商,他每进口一包米,就捐银若干助中化。
常务董事沈连城是陈人浩校长的好友,他性急,做事快,希望早日见到中化有新校园,能容纳更多学生。为着筹款,他与陈人浩、黄振元、颜通闻和李冰人5人一起前往新加坡劝捐,筹得数万元建校基金,感到十分欣慰。(32)

从新加坡回麻坡后,194948日沈连城和董事会几个人在建春园餐馆共进晚餐,商量如何进一步到北马筹款。不料当晚沈连城突然中风,不治逝世,享年51岁。

1946年中化师生捐款建校收据。

接着中化筹款建校工作又遇到新的挫折,中化董事会元老,建校委员会主席林照英于1950年病逝,享年66岁。然而在林照英和沈连城这两位先贤的领导下,建校委员会已为中化兴建丹绒新校园打下基础。通过举行画展、演剧筹款,到各地劝捐等活动,建校委员会已有能力于1949年买下麻坡丹绒一片15英亩的地皮,作为新校园新址。这裡环境清幽,是个兴建学校的理想地点。

中化痛失两位热心办学的先贤,虽然麻坡丹绒兴建新校园的计划受到一定程度的拖延。但不久后,中化建校委员会于195011月进行重组,新的一批麻坡热心华教人士继承先贤遗志,以很快的速度落实在丹绒建立一座迄今仍令麻坡人引以为荣的中化中学校园。

1952年中化建校委员会,主席林振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