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2, 2010

熱心教育劉築侯

建四維堂 出資獨多


「教育為立國之本。無論何種事業,均賴教育樹其基。吾儕既不能執戈衛國,詎不當為國家作育人材耶。」──── 劉築侯

巍樓高峙麻河旁,中化四維堂是早年麻坡華人熱心辦學的標誌。中化校史記載,為興建四維堂,出力最多者是啟智書報社的劉靜山,個人捐資最多的是大種植家兼鉅商劉築侯。可惜,劉築侯無緣目睹中化四維堂的落成,只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在1922年,四維堂建成的前一年,與世長辭。

急公好義熱心公益

劉築侯生前說,:「教育為立國之本。無論何種事業,均賴教育樹其基。吾儕既不能執戈衛國,詎不當為國 家作育人材耶。」這段話顯示,早年麻坡這位大種植家對教育的熱心,同時也顯示,陳嘉庚傾資興學的精神,當年影響各地華社,華社熱心辦教育成為一種風氣。

在興建中化四維堂時,劉築侯不只個人出資最多,捐獻五千元,同時為學校的日常開支費用,他每月還捐獻月捐,他所承擔的月捐數額總比其他人高。同時,他又熱心幫助肯求上進,有意要到中國福州和廈門升造的學生,資助他們,讓他們實現到中國升學的願望。

他不只關心麻坡中華學校的發展,同時也關心家鄉永春湖洋鄉的教育事業。在他晚年,他捐獻數萬元,在永春湖洋家鄉創辦學校,培植後進。

每當家鄉有天災人禍,他都慷慨解義囊,做了不少救災賑難,修道路,築橋樑之善舉。當年清朝閩浙總督松壽知道劉築侯為家鄉做了不少善事 ,特地贈送一塊「急公好義」匾額給劉築侯,加以表揚。

少貧隻身南來當勞工

早年華人從中國南來麻坡,多數是因家貧不得不背井離鄉。初期他們是當苦力謀生,辛勤節儉,等到略有積蓄,便買下三、五英畝的栳枳(檳榔)園或椰園。他們發奮圖強,一有機會,便進一步經商創業,加速累積財富。然後,他們又熱心公益,興學辦教育。劉築侯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根據《南洋名人集傳》的記載,〞劉築侯少貧,壯年亟思振奮,於是只身渡洋,為傭為工,順逆低昂,皆身受之矣。然儉德自勵,有志竟成。既略有積蓄,復得某放欵家之相信,乃始創新德成商號,經營檳榔椰子業。〞

上個世紀初,麻坡是馬來亞柔佛州開始種植橡膠的開路先鋒。柔佛州政府在1903年大力鼓勵人民種植橡膠,然而在初期,面對重重困難。雖然政府向人民提供橡膠種籽和樹苗,儘量方便人民申請土地以種植橡膠,但是許多人認為橡膠沒有經濟價值,看不到樹膠的前景。多數麻坡華人的老觀念根深柢固,寧可種植原有的胡椒、甘密和椰子,不肯改種橡膠。

眼光獨到種植橡膠

然而劉築侯眼光獨到,看到橡膠的用途很廣,種植樹膠必有大好前景。他不為抱懷疑態度者所左右,毅然定全力投入橡膠種植業。他比別人看得遠,讓他走上成功的道路。

根據麻坡永春會館的館史記載:1910年,鄉親劉築侯在甘榜實叻務(麻武吉巴西靠麻河旁地區),開始種植橡膠,由是開麻坡膠產之前導。

麻永春會館90周年特刊又記載,最初已故劉築侯、顏經聞、顏聲謨等人,合資向政府討得芭地千餘畝,位於武吉巴西路,名為「德興山」,翻種樹膠、甘密、樹薯。永春人有此立足之地,而接踵南來。

在《南洋名人集傳》書中,對築侯種植橡膠有這樣的記載:

〞君(劉築侯)知其用途甚廣,不為反對者所泥。時恰該埠(麻坡)多荒地未墾,君乃首墾百數十畝,銳意栽培,獲利甚多。繼復闢千數百畝,亦獲厚利。〞

另一段文字記載描述劉築侯如何親歷親為,開發森林,種植橡膠和木薯。他所開墾的荒地多達千數百畝。原有的森林荒野,變成橡樹成行,一碧無際。當年在劉築侯膠園內工作,賴以為生的工人,高達千百人。

劉築侯同時開設樹膠加工廠,並大事擴張。他經營土產貿易,與歐美巨商相拮抗。面對激烈競爭,他親自督率應戰,商業眼光敏銳,判斷力強,常出奇到勝。僅短短數年時間,麻坡的土產生意過半操在他手上,成為商界鉅子。

劉築侯於1866年出生,是福建永春湖洋人。他於1922年於麻坡逝世,享年56歲,遺體運回中國安葬。他的兒子劉貝錦和劉貝秀是中華學校高小第二屆畢業生。劉貝錦有壯志,關心民族興亡甚於家庭,率領南洋華僑機工遠赴中國抗日。劉貝秀是戰前麻坡中華化南學校的董事。




出資興學先賢的芳名至今仍留在中化一小四維堂牆上的碑文上。



資料來源:

1. 麻坡永春會館九十周年紀念特刊: 1984
2. 《南洋名人集傳》: 林博愛等編,1923
3. 中化校史: 陳人浩,1951

1 comment:

Unknown said...

We must not forget these people, inspite of their humble background, they had such noble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