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中化中學丹戎新校園的興建,麻坡華人樹膠商會功不可沒。新校園落成後,華人樹膠商會領導人深感欣慰,在新校園合照留念。
中化小學免費教育於戰後復校後不得不停止,但樹膠雜貨學校捐制度卻繼續實施,繼續扮演重要角色,資助開銷日益龐大的中化中小學。
中化於1945年10月復校後,初期學生是929人,教師27位。到1946年正月,學生人數激增至2,700人,教職員84位。 當時中化繼續榮居柔佛州華校最高學府地位。
學校規模大,經費開支甚鉅。然而,在麻坡華社全力支持下,中化中小學的經費,繼續獲得三大經濟來源的支持。第一是對麻坡進出口貨物徵收的學校捐,第二是各商店和熱心教育人士所認的月捐,第三是特別捐。
20多萬元樹膠捐
戰後中化復校後,陳時試和龔鑄山兩人對中化的復興與發展,貢獻大。一個是銀行家,一個是膠業翹楚, 兩人是麻坡中華公會領導人。同時,從1947年至1961年,陳時試和龔鑄山先後輪替出任中化中小學董事長。他們為中化籌款,為中化的發展,不遺餘力。
在推動華社徵稅興學的工作上,身為麻坡南益樹膠公司總經理的龔鑄山(右圖),特別認真和賣力。在他的領導下,麻坡華人樹膠商會有效地執行樹膠校捐,為中化中學帶來可觀的收入。
在《馬來西亞福建人興學辦教史料集》中,有一則龔鑄山為中化徵收樹膠學校捐的文字記載。文中寫道:
〞1945年8月15日馬來亞光復後,馬來亞華文教育重新建立,麻坡中化中小學規模宏大,就學者中小學生數千人。但當鴟鶚毀室(日本人摧殘華校)之後,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龔鑄山先生獨為:殷斯勤斯,育子之閔。倡為麻華人樹膠出口業,應徵馬幣一角,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每年徵得基金20萬元以上。麻坡南益樹膠有限公司繳交至十分之八九,約十八、九萬。〞
〞先生為中化中小學,作〞迨天之未陰雨,撤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右圖:50年代中化中學董事長龔鑄山。)
這段文字生動地引用古詩,比喻日軍為惡鳥鴟鶚,摧毀華校。華校經歷浩劫,和平後,瘡痍滿目,百廢待興,龔鑄山忍住悲痛,毅然負起復興華校重任。文中明確記載戰後初期,中化中學每年單單從樹膠學校捐所獲得的稅捐數額,一年可獲得20多萬元。
同時,這段記載顯示,南益樹膠公司的功勞最大,一年徵得學校捐超過17萬元,佔全麻樹膠學校捐的絕大部份。
中化五小學前董事長,現年83歲的顏其仁回憶道,在樹膠學校捐的制度下,當年華人膠園園主對學校的貢獻大。以他家的膠園為例,每個月膠產幾十擔,每個月交的學校捐達五、六十元,遠遠超越學校董事所認的月捐。
徵貨物運輸學校捐
除了樹膠學校捐之外,麻 坡中華公會還扮演領導角色,推動麻坡進出口貨物徵收學校捐。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常務主席陳時試(左),為有效執行進出口貨物學校捐,發給麻坡華社商行一封公函。他在信中呼吁,麻坡各界華商,凡貨物之運輸,應交由麻坡運輸貨車運載,以報效學校捐,助中化中學達到收支平衡。中化中學董事會的文件檔案迄今還保存此公函。
公函指出,麻坡中化中學為柔佛最高學府,學生兩千五百餘人,教職員80餘人,因此經費開支甚鉅。每月除出入口報效校捐之外,其餘則靠商店月捐及特別捐。
這封中華公會的公函最後寫道:願我僑精誠團結,教育為懷,俾中化學校,得以支持,莘莘學子,咸受教育。此不獨麻坡人士之幸,亦中華民族之光!
1948年,麻坡中華公會主席陳時試發出公函,吁商家齊心協力,交進出口貨物學校捐,助中化收支平衡。經過戰爭浩劫,當年中化正處百廢待興時期。
在1926年,中化每月從樹膠雜貨學校捐獲得的款項是2千4百多元,一年獲得近3萬元。發展至40年代未和50年代初,每年的樹膠學校捐稅竟達20多萬元。這全靠麻華社和先賢領袖對華教的熱心,長期堅持與努力。
回首過去,不得不欽佩早年華社領袖領的精神。《中化半世紀》寫道:非歷屆董事之任勞任怨,慘淡經營,與夫社會人士萬眾一心,傾力支持,始終不懈,曷克臻此?
邁入21世紀,大環境迥然不同,但是單元文化勢力仍然強大,華教發展仍然困難重重。然而,麻坡已出現新的企業家和新一代的華社領袖。相信他們必能秉承先賢的精神與智慧,設計出新的方案,發揮早年樹膠學校捐的作用,帶領麻坡華校突破困境,帶領百年老校中化中學更上一層樓。
資料來源:
──《馬來西亞福建人興學辦教史料集》,1993,P.472
──中化中學董事會檔案1948年文件
──《閩人創業史》
──中化五小前董事長顏其仁口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