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1, 2013

中化历史长河(二)

1918年中华学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9年麻坡中华学校出版校报,宣扬新思想。-----新国民日报16-12-1919剪报。




步入新式学校时代

在新思想的主导下,打破不同籍贯各自办学的惯例,麻坡三间私塾进行大合併,合资购买麻坡砂香街一间马来浮脚亚答屋,于191241日创办了麻坡中华学校。学校的创办人来自麻坡各籍贯乡团领导人,麻坡义兴公司领导人(黄亚四等),同时更重要的是,有一批身兼乡团领袖,又受过孙中山新思想洗礼的麻坡同盟会领导人。

在这批先贤的努力下,麻坡中华学校诞生,麻坡从以往的方言私塾时代,转换成华语与方言混合教学,再步入以华语教学的新式学校时代。学校不再采用从前的四书五经,取而代之的是教授西方新式学校的科目,改用新的教科书。

学校不只是改为华语教学和教授新科目,同时还聘请受新思想洗礼的校长掌校。第一任校长饶艺农富有朝气,办学认真,在校推行文武合一,德术兼备的教育。除了学习新知识和培育品德外,学生同时还要习武,接受军操训练,要成为有学识,有品德,又要有强壮体魄,以便日后服务社会人群。

显然这与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希望学习日本,使民族兴盛富强的思想有关系。对此,中化早年校史写道:饶校长受新思潮洗礼,学堂受东洋军国思想影响,师生制服採用军服军帽,体操器具亦用木枪,提倡尚武精神。(7)

推行军国民教育

早在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组识兴中会时,便创办东京军事学校,培养人材,提倡尚武精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掌管教育,推行“军国民教育”。显然麻坡先贤和麻坡中华学校的教育方式受此影响。
郑良树教授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书中就提到麻坡中华学校当年推行“军国民教育”。郑教授写道:

“民国开元,蔡元培推动‘军国民教育’ ,新马许多学校也仿效内地学校推行军事训练,‘ 荷木枪习步伐’的操练,在联邦麻坡的中华、怡保的明德及振华、加影的华侨、槟榔屿的邱氏及哥打巴鲁的育德等学校,也莫不如此。”

19126月,英国殖民地官员到砂香街中华学校视察。过后他在报告中写道,这是一间拥有80名学童的华文学校,学校向学生灌输共和思想。这份保存在新山国家档案局的文件印证了早年麻坡中华学校重视思想教育,向学生灌输关心民族兴亡的思想。(8)

杰出校友  舍己为人

1916年,麻坡中华学校出了两位杰出的高小毕业生。他们就是柔佛华社领袖张开川和他的同学,南侨机工领袖刘贝锦。学校的教育让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舍己为人的精神,踏入社会后,他们为民族社群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令人敬佩。

张开川踏入社会后,追随同盟会领袖刘静山,献身社会公益事业。刘静山病逝后,张开川继承刘静山,成为麻坡同盟会,即麻坡国民党的第二代领袖。他是麻坡中华商会创始人,也是中华化南两校的第二代董事会领导人,出任常务董事,曾一度出任中华中学代校长。此外,他是柔华总会倡始人,被喻为“柔佛侨领中之第一流人物”。

日本侵华,张开川义愤填膺,成为麻坡筹赈会领袖,同时领导柔佛州筹赈会。他大力推动筹款抗日,抵制日货和肃奸运动,更策划峇株日本石原铁山工潮,切断日本军火工业的原料供应。日本人对他恨之入骨,日军佔领麻坡后,屠杀张开川一家九口。(9)

柔佛州筹赈会主席张开川

南侨机工华侨先锋大队队长刘贝锦于1939年3月27日率领594名南侨机工,其中17人是麻坡人, 从新加坡出发,奔赴昆明。

此外,麻坡人锺运熙于13-3-1939率领220名南侨机工赴华支援中国抗战,其中24人是麻坡人。 

早年中华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位人才,成为二战时期麻坡殉难义烈,永志麻坡华族史上。

中华学校早年培养出来的另一位杰出校友刘贝锦胸怀大志,他想通过拍摄电影启迪民智,促进社会进步。1926年,刘贝锦成为南洋第一位电影制作人。(10) 此外,1939年,刘贝锦为着民族的存亡,满怀豪情壮志,毅然放弃温暖的家庭,投奔抗日前线。他率领南侨机工,出生入死地奔驰在滇缅公路上。

在早年中化校史上,这两位中化杰出校友的生平事迹,值得给予大书特书。

1919年麻坡华社先贤签名要求柔佛州苏丹支持兴建华文学校。左起是张顺兰、郑文炳、蔡廷瑞、林照英(英文签名)、谢乌梳、林文图、叶根旺和黄亚四。此函收藏于新山国家当案局。

No comments: